
來自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在6月的最后3天時間里,國內大多主流乘用車廠家均大量增加給經銷商的批發量。也就是說,這些企業的經銷商在7月和8月的銷售壓力將陡然增長。
近日,“庫存重壓車企,四年一度黑色再臨?”之類的醒目標題奪人眼球、屢見報端,更令處風雨飄搖中的車市動蕩不安。據報道,今年前5月市場上庫存車徒增,總量已經高達17萬輛,其中轎車庫存為14.44萬輛,MPV為7812輛,SUV為1.77萬輛。倘若再算上壓在經銷商手里的庫存車,整個行業的庫存量前5月至少在25萬輛以上。而6月國內車市銷量繼續下滑,庫存積壓還在加劇。
壓庫損人不利己
在一家知名合資汽車企業,筆者看到的是黑鴉鴉封滿塵土的上萬庫存車輛。對比那些“新到的”和“新增的”,想到的只有一個字就是──懸。
最近以來,“庫存”──這個曾令汽車廠商大傷腦筋的字眼,在小別車市幾年后,又卷土重來,成為點擊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在種種因素的制約下,中國車市上不和諧音符在日益增多,庫存積壓越來越重……作為很有代表性的車市變化指標之一的庫存上升必須引起重視。眾所周知,高庫存是影響車市走向的主要因素。高庫存不僅占壓企業的資金,提高運營成本,而且壓貨甩賣將削減企業利潤。雖然甩賣從表面看,消費者暫時得到了實惠,但長期庫存的車輛容易出現電路老化等質量問題,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的利益和品牌的美譽度,致使消費者滿意度降低,最終影響車市的良性發展。可見,壓庫大戰沒有最終的贏家,加劇了車價的動蕩,對市場走勢和企業長遠發展大為不利。
應當承認,企業對今年汽車市場需求的判斷有失誤。年初,盡管業內人士都認為市場不可能像前兩年那樣無休止地“井噴”,但各家排產時對市場的估計還是過于樂觀。但從4月份開始連續幾個月的市場低迷,廠家商家使盡了渾身解數,還是回天乏力,庫存仍舊不斷增加。政策“產能控制”對于每一家汽車企業而言都是最不愿意接受的事實,但如果產能不控制,他們又會有何種境遇?
其實,導致轎車庫存上升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廠商對經銷商“蓄水池”作用的過度開掘。6月份車市的周銷售報表上,廠商向經銷商繼續施加壓力的征兆已經體現,不少企業6月最后一個銷售周銷量都超過全月銷量的50%以上。也就是說車企在6月最后一周向經銷商轉移了大量的庫存。資料顯示,目前許多經銷商的庫存量已經超過了月銷量的1.6倍,乃至達到1.9倍以上,而正常的庫存量應為1.2倍。壓庫占用資金的數量已經使得經銷商苦不堪言,算上不斷上升的利率,庫存已經成為高懸在各大經銷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然而經銷商畢竟不是“無底洞”,現在迫于廠家壓力,大量“吃進”,但總有一天會不堪承受,已經有分析師預測年底有可能出現經銷商的“倒閉潮”,也決非危言聳聽。
降價、調整產銷目標應對庫存壓力
業內已經有人將今年的情況與4年前的“黑5月”車市相比較,擔心歷史重演,其實,兩者不能同日而語,25萬的庫存雖然說總量較大,但相對值較低。2004年的產銷量尚不足300萬輛,5月接近15萬輛的庫存占產銷比較大;而今年的產銷量要沖擊1000萬輛大關,25萬輛庫存占產銷比相對要小不少。另外,今年有5家主流生產商的庫存為零,一半以上主流車企在庫存上仍舊沒有太大的壓力,庫存量最大的一家車企積壓也不到2萬輛,這就與2004年絕大部分車企深陷庫存泥沼的情況也大相徑庭,“四年一度黑色再臨”可能性不大。
盡管如此,25萬輛的龐大庫存畢竟是一個危險信號,不能掉以輕心。生產商應該花精力去思考,去細分中國汽車市場的消化能力到底有多大?怎樣做才對產業發展更有利?盲目擴大產能產量,翻番制定銷售計劃,只能適得其反,只能造成庫存量的急劇增長,出現供大于求,從而使市場進一步下滑。可喜的是,現在眾多廠家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一是降價解決庫存車,二是調整產銷目標,這是汽車廠家和經銷商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