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期所至,7月1日迎來了商用車國Ⅲ時代。國Ⅲ產品的較量也隨之日趨白熱化。
據了解,目前我國商用柴油機達到國Ⅲ排放標準主要有四條技術路徑:高壓共軌(Common Rail)、電控單體泵(EUP)、電控泵噴嘴(EUI)和電控直列泵(EIL)。
四大技術路線之爭也就醞釀著企業和市場格局之變。
四大技術路線較量市場
第一是高壓共軌技術。高壓共軌系統對發動機外形尺寸修改少,技術升級空間大。除博世以外,電裝也普遍采用共軌系統達成歐Ⅲ以上排放。
據了解,此項技術已被沃爾沃、奔馳、依維柯、曼、陜汽等企業普遍采用,成為目前應用最廣泛實現國Ⅲ排放的技術。
盡管如此,電裝內部資料還是表明,中國目前的使用環境不足以支撐共軌的一個正常的運轉,無論從使用環境還是從維護保養的習慣這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
第二是電控單體泵技術。電控單體泵將發動機各汽缸的油泵分離,因而結構較為復雜。美國、歐洲除了一種之外,其他所有的包括世界水平最高的奔馳發動機,在歐IV時代全部裝的是電控單體泵。國內提供單體泵技術的要數亞新科公司。
據德爾福稱,在發動機整體結構不做大的調整下,都可以很好地完成改造。單體泵系統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它的可靠性和壽命,這些性能已經在歐洲和北美市場上得到了10年甚至是15年的實際使用時間、數百萬輛整車使用的證明。
第三是電控泵噴嘴技術。專家分析,電控泵噴嘴技術對發動機汽缸蓋結構改動較大,國內外較少使用。
目前,電控泵噴嘴技術被沃爾沃、東風、陜汽等企業采用,另外,專業發動機制造商美國康明斯的全電控發動機應用的也是電控泵噴嘴技術,屬久經考驗的成熟產品。
第四是電控直列泵技術。據了解,電控直列泵是在國Ⅱ機械泵的基礎上做成簡易電控噴油泵外加EGR廢氣再處理系統,減少廢氣排放。在國際上,EGR在實現歐Ⅲ時都曾被采用,但在歐Ⅲ向歐Ⅳ升級的時候,單靠EGR實現排放標準的提高比較困難。
盡管如此,其低成本、節油、低維修費用等特征,在短期內可能搶占高壓共軌系統市場份額。
據了解,中國重汽提供的EGR國Ⅲ發動機具有階段適應性。如系統發生故障時維持運行到服務站進行維修;油品適應性好;降低維護和維修費用;發動機的故障診斷系統功能完備、操作簡便,簡化維修過程。
中國重汽EGR
或將成為最大贏家
“中國重汽現在有何動作?”中國重汽EGR低價國Ⅲ發動機的最后突然殺出讓那些原本處于勝算的博世等企業措手不及,重卡巨頭們也關注著中國重汽的一舉一動。
據了解,中國重汽研發的EGR國Ⅲ發動機盡管構造不太復雜,卻通過了國家檢測,成為國內價格最低的國Ⅲ發動機。
在中國重汽優勢凸顯之時,亞新科企業高層卻隨著7月的到來焦慮重重。亞新科曾花巨資研制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單體泵技術。如今,價格明顯偏高的單體泵發動機面對來自中國重汽的低價壓力,亞新科能否收回投資?又如何擴大市場?
博世雖然依靠壟斷技術而一貫自信滿滿,但是隨著一些先前購買本來供量不足的博世高價發動機的廠商開始轉移。來自中國重汽方面的壓力從博世高居榜首的價格下滑而略見一斑。
據專業人士介紹,對于一度在國內企圖壟斷叫出昂貴價格的博世,近來推出低價位高壓共軌技術,又由于國內市場的競爭,價格又從3萬元/套已降到1.5萬元/套,甚至有傳聞降到1.1萬元/套。
面對各方關注,深諳政策與市場之道的中國重汽,小心翼翼,低調做事。由于成為焦點的背后也有對EGR發動機質量的質疑,何況中國重汽目前發動機的產量也只夠自己配用。
不僅如此,各對手并不甘于將國Ⅲ市場厚禮拱手相讓。據市場靈通人士透露,中國重汽的“死對頭”濰柴正在攻堅EGR技術,而玉柴等發動機企業則醞釀著與中國重汽談合作,還有國內的一些整車生產企業也想購買EGR發動機。
中國重汽是否成為國Ⅲ時代的最大贏家?暗藏的對手是否還會后來者居上?
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