瞼黃瘤是脂質沉積癥的一種皮膚外在表現,可伴有高脂血癥,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好發于上眼瞼內側,皮損較持久,呈進行性多發,瞼黃瘤無痛癢及其他任何不適但嚴重影響患者容貌美。筆者近幾年來采用局部注射藻酸雙酯鈉的方法治療瞼黃瘤,取得了一些治療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43例(男12例,女31例),年齡30~61歲,病程3個月~6年,皮損面積1mm×2mm~10mm×15mm,皮損大多略高出皮膚表面,無痛癢及其他不適。皮損部位:單純上眼瞼內眥單側29例,雙側12例,單純雙眼外眥2例,共計57塊皮損。
1.2 治療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雙目閉合,常規消毒皮損處皮膚,取藻酸雙酯鈉注射液0.5~1ml加2%利多卡因注射液0.1~0.5ml伸展眼瞼皮膚,用皮試針頭于瘤體底部平行進針由深層逐漸向表層分層注射,將藥物均勻注入皮損區皮內,量以皮損區開始發白為宜,注意勿將針頭穿出皮面影響藥液吸收。一周后若皮損未完全消失,可再進行第2次治療,每周一次。一般經2~5次治療皮損可完全消退,愈后不留瘢痕及色素沉著。
2結果
本組43例患者57塊皮損,經一次治療皮損完全消退5人(6塊皮損),2~5次治療后皮損完全消退36人,2人治愈后半年內復發,經再次治療痊愈,隨訪6~12月,未再次復發。所有病例均未遺留增生性瘢痕或凹陷性瘢痕,也無色素沉著,醫患雙方均滿意。
3討論
瞼黃瘤是含脂質的組織細胞在真皮內形成的,患者常伴有血脂增高、脂蛋白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等。瞼黃瘤多發生于中老年人,以進入更年期的婦女最常見。其皮膚損害為橘黃色,呈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發生部位多為上瞼近內眥部,可兩側對稱發病,但左右大小、范圍可不一致,斑塊出現后常持久存在,并經常出現新生的斑塊,互相融合而增大,無痛癢及其他任何不適,皮損邊界清楚。不能自行消退,嚴重影響美觀。一般都采用化學藥物剝脫術、冷凍、手術等方法治療[1],不但難度大,操作復雜且深淺度不易掌握,治療過淺易復發,過深易出現瘢痕。較大的瞼黃瘤多采取手術切除縫合的方法,但遺留切口瘢痕。目前較先進的方法是應用超脈沖CO2激光治療,也有很好的療效[2],但治療成本較高,不易普及。我們采用藻酸雙酯鈉局部注射方法治療瞼黃瘤,經1~5次治療后,皮損完全消退,不留瘢痕及色素沉著。皮損面積較大者治療次數也隨之增加。本組43例57塊皮損中皮損范圍較小病程較短者經1~2次治療皮損可完全消退;皮損范圍較大病程較長者經1~2次治療皮損顏色變淺范圍縮小,堅持治療皮損可完全消退。由于藻酸雙酯鈉是一種新型類肝素類海洋藥物,具有強分散乳化性能,有改善循環、降低血脂等作用。其治療瞼黃瘤的原理可能和改善脂肪代謝、促進脂肪吸收有關。該方法簡單,損傷小,易于操作,不易復發,較手術切除、激光等方法痛苦小,費用低,患者易于接受, 效果滿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魯開化,彭 湃,高政慧,等.手術治療瞼黃瘤的方法與效果[J].中國美容醫學,2002,11(1):21-23.
[2]劉曼華,許 斐,劉 毅.CO2激光治療瞼黃瘤658例臨床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6):700-701.
[收稿日期]2008-03-12[修回日期]2008-06-26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