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008年3月,我們采用射頻(Radio Frequence,簡稱RF)技術治療單純性咬肌肥大和小腿腓腸肌肥厚的患者,隨訪一年,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儀器
1.1一般資料:門診患者共18例,女16例,男2例,平均年齡22~38歲。其中下頜角肥大伴咬肌肥大者6例,單純性咬肌肥大者9例,小腿腓腸肌肥厚者3例。
1.2儀器及參數:采用國產BBT-RF-2000雙極射頻綜合治療儀。為提高治療效果,我們又改制了二根射頻治療針,一根專用于瘦咬肌,長約10.0cm,直徑約1.0mm,針頭部分長約1.0cm,為非絕緣體,其余為絕緣體,治療時可避免灼傷皮膚;另一根專用于瘦小腿,長約20.0cm,直徑約1.5mm,針頭部分長約8.0cm,為非絕緣體,其余為絕緣體。儀器使用時均用腳踏開關控制射頻電流。
2治療方法
2.1治療單純性咬肌肥大者:患者取平臥位,囑其咬緊牙關,用美藍描畫出咬肌輪廓,常規消毒鋪巾,局部浸潤麻醉,在口腔粘膜咬肌前緣齒齦溝上方2cm處進針,連接射頻導線,向咬肌范圍內各層次進行放射狀導入,最大能量控制在40w左右。每次變換角度的頻率為5s,直至咬肌表面皮膚微發紅、發熱,治療完畢,拔出射頻針,針孔無需縫合。每一側治療約持續10min,用同法再作對側。治療后雙側咬肌部位用冰袋外敷10min。
2.2下頜角肥大伴咬肌肥大者:下頜角磨削完畢,然后在直視下經口腔粘膜切口直接進針,將射頻針按不同角度及層次放射狀刺入咬肌內,可見到射頻針接觸面的肌纖維逐漸收縮、發白炭化,但不產生煙霧和火花。
2.3小腿腓腸肌肥厚者:患者取俯臥位,囑其收緊腿肌,用美藍描畫出小腿腓腸肌的膨隆范圍,腿部常規消毒鋪巾,局部浸潤麻醉。在大腿腘窩部或小腿腓腸肌下端皮膚面用11號尖刀頭作一1.5mm小孔,將射頻針通過該小孔水平方向放射狀刺向腓腸肌范圍內的各層次,最大能量控制在50w。每次變換頻率為5~8s,直至小腿部表面皮膚微發紅、發熱。一側治療的時間持續30min,用同法再作對側。治療后雙側小腿部用彈力褲套或彈力繃帶加壓包扎1周,并囑患者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
3結果
3.1肌力的變化:治療后1~2周,15例咬肌肥大者中有14例自覺咀嚼時不同程度乏力,30天左右咀嚼硬物時有明顯乏力感,1例無明顯感覺;3例瘦小腿者治療后30天左右站立時有乏力感,3個月后無不適感。典型病例見圖1~2。
3.2肌厚度的變化:我們對18例患者進行了治療前后B超肌厚度測定,發現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測量結果見表1:

3.3外形的變化:治療后3個月觀察,6例下頜角肥大伴咬肌肥大者臉型改變顯著,9例單純性咬肌肥大者有7例臉型明顯變化,2例改變不明顯,咬肌組臨床變化較小腿組明顯。治療后受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腫,經加壓包扎逐漸減輕消失。
4討論
4.1射頻瘦肌的治療原理:射頻是高頻交流電磁波的簡稱,每秒變化小于1 000次的交流電稱低頻電流,大于10 000次的稱高頻電流,醫學上把頻率在0.5~8MHz的交流電高頻電流稱射頻電波[1]。射頻技術在瘦肌方面應用的原理為射頻發生器發出的射頻波從射頻針尖端的未絕緣部分進入靶組織,高頻交變電流能使組織離子隨電流變化的方向產生振動,從而引起電極周圍組織內離子振蕩,離子相互撞擊摩擦產熱,即電阻產熱,溫度可達90~120℃,造成局部高熱效應[2],促使局部射頻毀損區肌纖維出現空泡,繼而收縮拉緊及變性、萎縮,從而改善局部肌肉肥厚狀況[3-4]。治療后組織變化全過程經我們的臨床觀察約需3~6個月。
4.2射頻瘦肌治療體會:①下頜角肥大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咬肌肥厚,但因下頜角磨削術后咬肌的附著面大范圍分離和剩余肌附著點的上移,術后咬肌可產生不同程度的萎縮,肌力下降[5]。因此有學者認為對此類患者再做其他治療意義不大。我們通過本組觀察對那些咬肌肥厚明顯或有術前偏咀嚼患者,夜間磨牙患者可考慮加用射頻治療,在臉型的改觀方面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②病例選擇應排除以下情況:妊娠期、月經期婦女,心臟病、高血壓及對電流敏感者;體內埋入金屬、永久性電子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助聽器等)者,18周歲以下青少年;③通過臨床觀察,射頻對瘦咬肌的治療作用明顯,但對體積較大的肌肉組織,如小腿的外形變化還不盡人意,有待今后在臨床中作進一步探討。
近年來射頻技術在皮膚科、外科領域中的應用有逐年發展趨勢,但在瘦肌方面的報道甚少。既往臨床上用于瘦肌的方法主要是靠注射BOTOX藥物途徑,但BOTOX的持續有效時間僅半年左右,患者需反復多次注射才能達到持久的瘦肌效果,而射頻瘦肌是一種微創、便捷、長久、安全的治療手段,迄今為止未發生血腫、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臨床效果滿意。但由于受患者條件、時間的限制,射頻技術在瘦肌方面的應用尚需我們進一步探索,例如在咬肌、小腿肌外形的改觀上,缺乏量化的統計,射頻治療后肌纖維在電鏡下的變化尚需進一步的觀察。
[參考文獻]
[1]孫志超,肖湘生.射頻消融治療肺癌的現狀與進展[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7,11:782-783.
[2]李 敏,歸 來,熊智勇,等.口內入路下頜角肥大矯正術[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6,12:325-326
[3]王 建,王遠東,趙 建,等.射頻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近遠期療效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20-23.
[4]By Ma, Emilia del Pino.譯者費燁.射頻技術溶脂塑身的影像學研究[J].皮膚科時訊,2006,25:14.
[5]顧瑩瑩,陳國勤,劉幕嫦,等.多極針射頻消融術治療肺癌的臨床病例及免疫組化研究[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2,30:47-49.
[收稿日期]2008-04-17[修回日期]2008-07-09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