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見的惡性黑素瘤
1.1葡萄膜MM[1-2]:葡萄膜MM很少見,每年每一百萬人群中可新發現5~7個患者。白色人種發生幾率多于黑色人種,除家族史有眼部黑素細胞增多者與發病有關外、其他與發病相關的因素還不甚了解。除葡萄膜MM外,眼部的色素細胞還可引發虹膜異色性、脈絡膜異色性和青光眼。葡萄膜MM有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個類型。睫狀體MM與脈絡膜MM相似,而虹膜MM的病理改變與之不同,它趨于發生轉移。虹膜MM在葡萄膜MM中占3%~5%。
新近,Kusters-Vandeve等(2008)報道,一名左肩部皮膚MM患者術后9年,左腋部發現淋巴結轉移。13年后,眼部發現葡萄膜有非典型色素瘤,未能在同時發現原發病灶。經分子學分析,查明在3個標本中,NRAS基因密碼子61發生突變,而正常組織中未發現陽性,排除了基因種系的突變,同時還查明CDKN2A基因突變。結論是此葡萄膜MM在原發性皮膚MM切除后13年,為轉移性MM。
1.2睫狀脈絡膜MM[3-4]:眼部睫狀脈絡膜MM可引起視力喪失及劇痛。可以發生全身性轉移,典型的轉移部位是肝、肺臟,其他器官轉移少見。診斷靠臨床資料和超聲波描記檢測,準確率可達99%。在腫瘤區可見擴張的血管,稱之為“前哨血管”。眼底可發現色素性或輕度色素性脈絡膜團,呈圓頂形或蘑菇狀。
在診斷時就要查明MM的轉移情況。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肝臟,其次是肺部,其他部位較為少見。發生轉移的相關因素是腫瘤的大小、位置及組織病理類型。瘤體基底小于16mm、高度小于8mm者,10年轉移率為20%;基底小于16mm、高度大于8mm者,10年轉移率為35%;基底大于16mm者10年轉移率達60%。梭形細胞瘤比混合型預后要好,上皮樣病變者預后很差。對睫狀脈絡膜MM患者不一定要摘除眼球,因為研究提示,MM基底部小于16mm、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者,用近距離放射治療的結果與摘除眼球的效果相當。雖然視力都會喪失,但眼球外形可以保存下來。而且保留眼球用放療者防止MM進一步生長率可達88%~90%。對于厚度小于3mm者治療仍有爭議,因為它生長緩慢,而放療會使視力喪失。曾有用經瞳孔進行熱療治療眼部小MM的報道,但現在對此存在質疑。這類MM一旦發生轉移,預后很差,1年死亡率為80%,2年死亡率為92%。至今,對于脈絡MM發生轉移者還缺乏對策,對于葡萄膜MM,由于能表達VEGF,它有助于MM的供血,因此用VEGF抑制劑,可能產生療效。
1.3 虹膜MM[5-6]:虹膜MM預后較好,發生轉移者較少。可分為梭形細胞痣型、表皮樣細胞痣型,它傾向于局部生長。10年轉移發生率為3%~10%。重要的轉移相關因素是頑固性青光眼、腫瘤生長迅速、血管增多,局部發生并發癥有復發性出血。有時,引發前房出血,虹膜的病損可以被移除,有時也可使用近距離放射治療。對頑固性青光眼者可考慮行眼球摘除術。
1.4粘膜MM [7-8]:發生在粘膜的MM占總MM的1.3%。粘膜MM來自于正常粘膜的黑素細胞,良性色素病變也可發生在粘膜,如粘膜痣,這可能是MM的前驅病變。粘膜發生MM的過程與由于紫外線引發的皮膚MM有所不同。例如,皮膚遺傳學上的異常類型(如BRAF和N-Ras突變),在粘膜則少見,臨床上也有差別。與皮膚對應的粘膜MM的比較:①沒有與UV照射史的聯系;②多發于老年人;③預后差;④白色人種并不是高發人群。粘膜MM最常見于頭頸部(口、咽55%)、肛門24%、生殖器(陰道18%)、尿道3%。診斷時平均年齡為67歲,女性較多(主要是陰道MM比男性生殖器多)。
臨床上,粘膜MM可表現為出血、潰瘍、硬塊或轉移病灶。由于部位隱蔽,不易發現,加之癥狀不明顯,常常延誤診斷。粘膜MM總體預后差,5年存活率為25%(而皮膚MM為80%),位于肛門直腸區的MM,5年存活率只有20%。臨床上的粘膜MM攻擊性較強,而侵入較深,這是否與發現較晚、或是生物學上的差異有關?最重要的預后相關因素是病變侵及深度與淋巴結的受累。與皮膚相當厚度的粘膜MM轉移傾向更大些,可能與粘膜區缺乏脂肪組織、易于經淋巴系統轉移有關。淋巴結受累幾率為40%,而肛門區MM淋巴結受累可高達60%,有淋巴轉移的粘膜MM預后很差。關于粘膜MM的治療,由于缺乏實驗性研究資料,成為一個難題。因此主張行廣泛性病灶切除及淋巴結清除。而廣泛切除有時難以做到,因此,術后復發率較高。術后曾有對病灶及淋巴區行輔助放射治療的報道,附加干擾治療的效果不很確定。還有關于化學藥物或生物化學治療的資料,以及一些新療法的應用,但效果都不很確定。
1.5不明原發病灶的MM [9-10]:在MM中的2%~4%、淋巴結轉移者中的9%病例可能找不到原發性病灶。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腋窩區MM,而男性患者多見,女性的這種情況則多發生在肢體。這種找不到原發病灶的原因,是原發灶已發生退行性變的結果、還就是原發灶?對此尚無結論。少數病例曾發現有原色素痣出現退化的表現。盡管找不到原發灶,只要能將病變進行切除,其結果都比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40%~55%,如屬于過渡性皮膚轉移MM,術后5年存活率可達85%。不過如有廣泛性病灶或有內臟轉移病變者則預后不佳。對于找不到原發性MM病灶者,要進行全面檢查,只要能切除已知病灶,可望獲得較長的存活期。術后可用干擾素或GM-CSF作為輔助治療。
2惡性黑素瘤治療小結
惡性黑素瘤仍然是威脅人類的惡性癌癥,而且這種威脅還有不斷提升的趨勢。前面所收集到的最新資料顯示,對惡性黑素瘤至今還沒有十分理想的對策。Mayo 臨床提出了一個治療MM的指南(見表1),可供參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治療惡性黑素瘤的過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3轉移性MM表現有膽絞痛:一例報告及文獻復習[11]
MM是容易轉移的惡性腫瘤,也是最容易向膽囊轉移的腫瘤,其發生率可達60%。尸檢資料發現,在所有發生胃腸道轉移的病例中,轉移至膽囊者占15%。這類患者預后很差,查明后的存活期平均只有6~10個月,也有經膽囊切除后存活較長時間的報道。現報道1例MM轉移至膽囊,并出現膽絞痛癥狀的病例。
3.1病例報告:T.H.男性,48歲,在軀干一側皮膚上有一MM病灶,為Clark's IV,IIIc MM,腋窩可觸及腫大淋巴結。行廣泛病灶切除,并行腋淋巴結切除術,病檢證實有多個淋巴結受累,有血管淋巴系擴散。一年后,原發灶及腋窩有復發病變。2處都進行廣泛切除,并接受化療(sorafen)及多價疫苗治療。在確診2年后,因右上腹疼痛、惡心1周來診。疼痛與飲食無關,沒有發燒、寒戰等表現,檢查時發現右上腹有壓痛,莫菲氏征陽性。CT檢查發現膽囊內壁有1.5cm的結節,腹部超聲檢查見膽囊內有直徑2cm的息肉樣病變。血像及肝功正常,CT檢查未發現轉移病灶。在內窺鏡下行膽囊切除,術中未見膽囊周圍的肝組織異常改變。切下的膽囊呈深色,粘膜上有一個1.8cm×1.3cm×0.7cm的硬塊。組織學證實為轉移性MM,有血管、淋巴性擴散,術后恢復良好。20個月后發現有門腔靜脈轉移并有左側腋部淋巴結受累。
3.2討論:過去幾十年間,MM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全球現有60例MM轉移膽囊的資料,大多發生在歐洲。腹部超聲檢查(AUS)可用于診斷,轉移病灶可表現為在膽囊壁上有一個增厚的病灶,或者有基底較大的息肉樣改變。它容易被誤認為是沉積物,不過后者的回聲波較低。膽囊轉移MM一般大于1cm,且緊貼在膽囊壁上。AUS作為一種查明轉移膽囊的手段被推薦,不過作為查明復發MM的價值尚難確定。Holloway等發現,出現典型的超聲圖像在膽囊轉移病例中只占4.1%。
據文獻資料,因有癥狀而行膽囊切除的MM轉移者占81%(25/31),無癥狀而切膽囊者占19%(6/31)。Liberal等用AUS幫助早期查明MM膽囊轉移,并且對有MM史而發生膽絞痛者都要行膽囊切除。至于無癥狀的患者施行膽囊切除術的作用還未確定。對孤立的轉移者行膽囊切除后有長期存活的報道,就如肝、肺轉移灶被切除的效果那樣。本文報道的1例,從確診IIIc MM之日算起,存活期超過48個月,膽囊切除后存活20個月。Dong等報道能切除轉移膽囊者,12個月完全存活者為100%,有2例存活到確診后9 年,采用內窺鏡行膽囊切除擔心會引起病變播散。不過近年文獻報道證實,開放性膽囊切除其傷口復發率與前者相似。
4肺部原發性MM:文獻復習及一例報告[12]
原發性肺部MM很少見,至今文獻上只有25例報道資料。本文報道的是一名74歲的男性,由于發現左肺下葉有大的包塊懷疑為MM而行左下肺葉切除術。
4.1病例:患者,男性,74歲,不吸煙,因出現體重下降而來診。但無咳嗽、不適、發燒、咯血或呼吸困難等癥狀。除有高血壓和輕度關節炎外,無其他肺部病史,也無相關家族史。9年前,曾行左下瞼基底細胞癌切除術,此外,無其他皮膚病或粘膜疾患。放射檢查發現左下肺部有包塊,CT 檢查發現左下肺有3.3cm×8.8cm占位性病變,未查見有淋巴結的改變。支氣管鏡查明有腫瘤,癌細胞陽性,活檢為分化不良性MM。手術切除左肺下葉,術后無并發癥,冰凍切片切除組織邊緣為陰性。病理檢查,左肺下葉支氣管有5.2cm×5.0cm×3.6cm的病變,5個淋巴結均為陰性。瘤細胞呈現增大的多邊形和梭形,胞漿呈濃染的嗜酸性染色,細胞有色深的胞核和明顯的核仁,有明顯的有絲分裂相。免疫組化染色S-100蛋白和HMB-45陽性,而cytokeratin和TTF-1為陰性,證實MM的診斷,肺葉未發現衛星病灶。術后8個月,無復發或轉移征象。

4.2討論:肺部原發性MM是非常少見的,從1888年報道首例原發性MM以來,肺部MM至今總共只有25例。本例曾有皮膚基底細胞癌病史,但無任何其他相關病史,也沒有發現可能已經退化的原發性MM病灶。至于原發性肺MM發生的機制,有的認為是黑素細胞在胚胎發育期沿著原始呼吸道遷移至肺部所致,也有的認為是原發病灶隱藏在雀斑類病變中而無法發現的結果。在Armed Forces 大學病理資料中,肺部原發性MM僅為肺部腫瘤的0.01%,而且多見于50歲以上患者,患者預后很差,可以切除病灶,加用放療或化療。
[參考文獻]
[1]Singh AD,Kalyani P,Topham A.Estimating the risk of m 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a choroidal nevus[J].Ophthalmology,2005,112:1784-1789.
[2]Singh AD,Bergman L,Seregard S.Uveal melanoma:epidemiologic aspects[J]. Ophthalmot Clin North Am,2005,18:75-84.
[3]Singh AD,Borden EC.Metastatic uveal melanoma[J].Ophthalmol Clin North Am,2005,18:143-150.
[4]Singh AD,Kivela T.The 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J].Ophthalmol Clin North Am,2005,18:129-142.
[5]Nordlund JR,Robertson DM,Herman DC.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in management of m alignant iris melanoma[J]. Arch Ophthalmol,2003,121:725-727.
[6]Conway RM,Chua WC,Qureshi C,et al. Primary iris melanoma: diagnostic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conservative surgical treatment[J].Br J Ophthalmol,2001,85:848-854.
[7]Autier P,Dore JF,Reis AC,et al.Sunscreen use and intentional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A and B radiation: 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trial using personal dosimeters[J].Br J Cancer,2000,83:1243-1248.
[8]Umeda M,Komatsubara H,Shibuya Y,et al. Prem alignant melanocytic dysplasia and 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oral mucosa[J].Oral Oncol,2002,38:714-722.
[9]Ross MI,Cormier JN,Xing Y,et al.Prognosis and survival outcomes in melanoma patients with unknown primary site (MUP)[J].J Clin Oncol,2004,22(suppl):721s.
[10]Anbari KK,Schuchter LM,Bucky LP,et al.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igmented Lesion Study Group. Melanoma of unknown primary site: presenta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a single institution study[J].Cancer,1997,79:1816-1821.
[11]Nelms JK,Patel JA,Atkinson DP,et al.Metastatic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gallbladder presenting as biliary colic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The American Surgeon,2007,73:833.
[12]Reddy VS,Mykytenko J,Giltman LI,et al.Primary 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The Amerrican Surgeon,2007,73:287.
[收稿日期]2008-06-20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