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農村信用社服務創新表現出服務對象持續三農化、手段逐步電子化、中間業務趨向代理化、信貸產品長期單一化、市場營銷保持粗放化等特點,并面臨創新理念落后、創新基礎薄弱、創新成本較高、沒建立有效的創新機制等問題。因此,本文對此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8-0077-03
當前,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非均衡性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增加有效服務供給,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助推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僅是金融機構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且是經濟金融良性互動的重要途徑。近日,筆者對荊門市農村信用社服務創新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剖析,并對如何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
一、荊門市農村信用社服務創新的現狀及特點
1.服務對象持續三農化。長期以來,荊門市農村信用社秉承服務三農宗旨,不斷加大三農貸款支持力度,三農貸款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而其它貸款所占比重一直低于10%,這部分貸款主要集中在除農戶、村組集體、農村工商企業以外的其它非三農群體。
2.服務手段逐步電子化。自2000年以來,荊門市農村信用社先后自主研發了荊門市農村信用社縣轄電子聯行業務系統、農村信用社信貸業務系統和市轄范圍綜合業務系統;2003年以來在原省信合辦和現省聯社統一部署下,荊門市先后開通了湖北省農村信用社電子聯行業務系統、農村信用社信貸業務系統、無紙化辦公OA系統和湖北省農村信用社綜合業務系統,原有的自主研發的電子化項目停用,從而實現了全省業務辦理電子化,在此基礎上實現開辦了銀聯卡業務,方便了客戶異地存取款。
3.中間業務趨向代理化。中間業務以不占用資金、無風險、收益率高等特點,普遍受到銀行業金融機構重視。荊門市農村信用社受技術條件及人力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近幾年在中間業務開發上,一直集中于低層次的代理業務,主要品種有代農戶收電費、代發工資、代收稅款、代理保險、代財政發放農戶直補資金等,其中只有代理保險是收費業務,而其它代理業務均為無償服務。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中間業務收入分別為37萬元、200萬元和655萬元,分別占當年總收入的0.16%、0.63%和2%。
4.信貸品種長期單一化。相對商業銀行豐富的貸款品種,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品種長期保持單一化,其主要產品仍然局限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農戶抵質押貸款等少數品種上,難以滿足廣大農戶、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貸款需求。而且由于農戶聯保貸款實際運行中存在的高風險性,荊門市許多農村信用社已停辦了此項業務。
5.市場營銷保持粗放化。近幾年,農村信用社在市場營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無實質性進展,如在利率的制訂上,很多信用社憑借其壟斷地位不區分客戶風險類別實行一浮到頂的利率政策;貸款手續不論黃金客戶、普通客戶都實行統一的貸款操作流程,使得部分黃金客戶在發展壯大后,放棄對信用社的選擇。
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服務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
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信用社目前所進行的金融創新,不論是從科技含量還是從實際應用來看,都處于相對較低層次,基礎性金融創新少,一般性外延式創新比較多,產品創新的作用僅限于原有產品功能的延伸、改進和增量變化,對市場的實質性影響有限。所以信用社進行金融創新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
1.創新理念落后。一是三農界定過窄,束縛了服務對象拓展。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定位是農業、農村、農民。農業是相對服務行業、工業提出來的概念,主要指農、林、牧、副、漁;農村是相對城市而提出來的一種區域性概念,主要指鄉鎮及以下區域;農民是相對工人、知識分子、其它社會階層提出來的概念,主要指從事傳統種、養、加行業的人員。按照以上定義,許多農村信用社將服務對象理解為這三個概念的交集,即同時滿足產業概念、區域概念和服務對象的身份概念。[1]對三農概念理解的狹隘性,使部分信用社認為服務三農就是僅僅支持從事傳統種、養、加產業的農民,而其它為農民服務的個體私營組織、工商企業、個體工商戶、國家公職人員等不是信用社支持對象。二是經營以自我為中心,服務質量提高緩慢。信用社以“我之不變”消極應付“他之萬變”,市場方向性差,忽視市場需求。如在貸款期限制定上并不是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來確定,而是根據考核的需要(保年初貸款余額或實現當年到期貸款利息收入計劃)來安排貸款期限;為了防范風險,貸款手續越來越繁瑣,許多客戶因此耽誤了商機。[2]
2.創新基礎薄弱。一是農村金融產品還處于初級階段。從國內外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實踐來看,金融創新常以已有的產品為基礎,使金融工具的若干特性(利率、期限、對象、收益、流動性、數量大小、信用風險、國家風險、可買賣性等)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重新“捆綁”,可以說,新工具的創新常有賴于舊工具的支持,如果沒有先前的創新,后來的創新很可能就有困難。多年來,農村信用社一直以傳統存貸業務為主,在金融工具創新上,也只是近兩年才開始,所以開發新的金融工具的基礎還相當薄弱,比較困難。二是農村的金融市場建設滯后。現代金融產品的創新,通常借助于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和擔保市場,銀行業務證券化和金融混業化趨勢已成為金融創新的主要方向。沒有完善的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和擔保市場,金融創新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當前,農村的這些金融市場在荊門來說幾乎為空白,借助于外在金融市場進行創新難度較大,成本較高。三是農村金融從業人員整體業務素質相對不高。對新產品、新業務的開發、營銷缺乏智力支持。四是科技建設滯后。科技創新是現代金融創新的基礎。但長期以來,由于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不順,科技建設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全國的統一網絡和力量,很多地區的網絡建設與商業銀行相比還處于起步階段,不論是硬件投入還是軟件投入,距離現代化的網絡建設還有很大的差距。
3.創新成本較高。一是農戶對金融知識了解不夠,增加了新產品推廣難度。如近幾年,荊門市農村信用社為了方便農戶,創新了代理財政發放直補資金業務,此項業務為免收費業務。當財政直補資金一到,信用社就按財政提供的農戶名單給其開戶上折,以方便農戶隨時支取,平均每戶僅有幾十元錢,最多也不超過300元錢。然而每到直補資金發放期間,平均每天成百上千的農戶一起涌到信用社支取直補資金,有時把信用社營業室圍的水泄不通。此項業務不僅留不住資金,而且還要為此支付工本費、勞務費,甚至影響到其它業務的正常辦理。二是ATM機運行成本較高。自2007年9月份以來,荊門市農村信用社已陸續在各縣城區和經濟發達鄉鎮上線10臺ATM機。平均每臺機子的月均維護費用在1200元以上,平均每臺日均辦理業務量僅為20筆。三是網絡建設費用重復支出。如前所述,荊門市從2003年開始加大計算機網絡建設力度,先后投入了80多萬元資金開發了信貸業務綜合系統和綜合業務系統,省聯社成立后,要求各聯社出資建立省聯社計算機網絡中心及開發信貸業務綜合系統,由于荊門原先開發的軟件版本與現在的版權不相容,只能停止使用,造成極大浪費。
4.創新機制缺失。一是沒有成立相應的金融創新組織。在各級聯社,沒有建立研發金融創新的專門組織,服務創新往往分散于各業務科室,橫向聯系性差,專業性不強,服務創新往往被視為非重要業務。二是沒有完善的金融創新激勵機制。對于各級聯社及高管的考核和發展規劃,其重點往往是存貸款、利潤等指標,而對于金融服務創新往往不給予考慮,金融服務創新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務一直處于低水平。三是競爭動力不足。在荊門的農村市場,農村信用社的各項業務基本處于壟斷地位,在缺乏競爭壓力的情況下,既使進行金融服務創新,對其業務市場份額也不會有太大影響。[3]
三、加快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服務創新的對策建議
1.更新創新理念。一是樹立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改變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摒棄進行金融創新就是控制風險而忽視客戶需求的做法,正確處理風險控制與優質服務的關系,防止顧此失彼。要通過金融創新,實現業務流程更大限度地為客戶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增值服務。二是改變傳統狹隘“三農”觀念,擴大服務對象支持范圍。今天的“三農”概念內涵十分豐富:農民不僅指與士地打交道的人,而且亦工亦農、亦商亦農、離土不離鄉、離鄉不離土的都是農民。農業的外延也在不斷拓展,除了傳統的農、林、牧、副、漁,還包括為農民、農產品提供服務和加工的企業和組織。而農村經濟的范圍幾乎涵蓋了縣鄉經濟中的幾乎所有經濟成分。“大農業”觀念確立后,服務三農的天地和空間就擴大了許多,有利于深化原有的金融服務,發現新的市場機會。
2.加強組織制度供給。競爭是企業活力源頭,要通過在農村增加多種形式的金融組織來激發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服務創新意識。一是加快在農村地區推進村鎮銀行、貸款子公司、資金互助社的試點、推廣。二是郵政儲蓄銀行要加快資產業務創新,盡快讓貸款業務的開辦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是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可以設立證券、保險等代辦點或營業網點,方便富裕起來的農民投資理財。四是由財政出資組建農村信用擔保機構,著力解決農民貸款抵押擔保難的問題,但應明確只對因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貸款承擔連帶責任。
3.加強城鄉金融機構的溝通合作。商業銀行在金融服務創新方面的能力強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但他們在城市所面臨的競爭要比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激烈的多。而且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加快城鄉金融溝通合作,進行優勢互補,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金融機構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是具備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參股、控股或收購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拓展其服務領域。二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積極向商業銀行申請代理轄內沒有、自身不經營、客戶迫切需要的金融業務、產品,充分利用縣及縣以下地區各類銀行業機構的服務網絡資源,同時又發揮商業銀行的功能和產品優勢,形成金融合力,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效緩解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單一、不能滿足農民群眾需求的現象,切實提高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
4.加強金融基礎知識普及。只有首先提高農民對金融知識和金融產品的認知程度,才能擴大農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從而推動金融機構服務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農村地區普及金融知識是當務之急。充分協調發揮地方政府、鄉村政府、銀行業金融機構、地方團組織、媒體等各方面的作用,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普及農村金融基礎知識。重點開展支付結算、銀行卡應用和推廣、利率政策、信貸手續等農民普遍關心的金融法律和業務知識宣傳,幫助農民了解、掌握和熟悉金融業務,提高金融業務透明度和普及率。
5.加強農村金融產品供給。一是進一步拓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對小額農貸在貸款對象、用途、額度、期限等方面進行延伸和拓展。二是積極嘗試開辦個人委托貸款、打工貸款、住房抵押貸款、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消費貸款等多種信貸業務,滿足農民個性化、差異化的金融需求。三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變化的要求,大力發展結算、信用卡以及理財服務等以手續費為重點的中間業務,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6.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機制的創新。一是要加快建立統一、跨專業和業務條線的產品研發和管理部門,提高協作效率和創新質量,為深入、有效開展金融創新活動提供組織和體制保障。二是從人才和隊伍建設著手,切實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注重人才培養,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形成專業的創新隊伍;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加大對部門和員工自主金融創新產品研發、推廣獎勵力度,激發員工金融創新積極性。
7.加強科技建設。盡快理順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統一規劃和開發全國農村信用社計算機網絡,減少重復建設和投入。在目前的情況下,可以依托全國農村信用合作協會,將農村信用社計算機構網絡建設外包,或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信用社計算機網絡建設的精英,聯合開發建設農村信用社計算機網絡,實現農村信用社網絡建設全國化。
參考文獻:
[1] 龔柏成,黃誠.當前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瓶頸制約及戰略研究[J].海南金融,2006,(12).
[2] 荊門銀監分局課題組.農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思路[J].海南金融,2008,(2).
[3]湖南衡陽市人行中心支行課題組,改進農村金融服務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武漢金融,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