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花木蘭,婦孺皆知,但究其籍,許多人認為歷史上并無其人,是個由傳說形成的藝術形象。筆者近到曹操的故鄉安徽毫州考察古地道,翻閱當地的《毫州志》,對花木蘭與廣府古城有一些新的發現。明初至民國,《亳州志》共編纂過9次,其中有6部州志均有關于木蘭的記載?,F存最早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毫州志·烈女傳》中有:“木蘭,一名花弧,姓魏氏,譙郡(今亳州)東魏村人。隋恭帝時,北方可罕多事,朝廷募兵,策書十二卷,且坐以名。木蘭以父當往而老贏,弟妹俱稚矣,即市鞍馬,整甲胄,請于父戍于完(今河北完縣)。歷十二年,身接十有八陣,樹殊勛,人終不知其女也。帝喜其勇,授以爵,不拜。問其欲,惟愿還,乃命將士衛至其家,解戒服而復閨闈,人皆駭異。唐封孝烈將軍,建廟?!惫饩w《亳州志》載:木蘭祠在關外,相傳祠左右即木蘭之家。今祠已毀,遺址尚在。由文追跡,木蘭墓坐落在亳州城東2.5公里的魏園村北,冢丘高大,翠松綠柏成蔭,墓園面積達1.6萬平方米。為使后人永銘這位巾幗英雄,1992年當地人又在墓前立漢白玉“木蘭還鄉”雕像,并在像前立碑記述了花木蘭的祖籍考和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屢建戰功的業績;可惜,清末州人在城西南角城隍廟旁建的曾香火鼎盛的宏偉木蘭廟已毀。由此看來,花木蘭不僅實有其人,而且還與一代梟雄曹操是同鄉呢!
從地理位置看,毫州地處安徽北端與河南接壤處,廣府古城地處冀南平原,兩地相距有300多里之遙,按說在交通不發達的1400年前很難有什么深厚的淵源,但歷史偏偏為這兩個地方搭上了紅線。一是亳州人曹操,以雄才大略在漢末據鄴為都,開創了三國鼎立的魏國;二是毫州女花木蘭在隋末唐初替父從軍中在廣府城留下千古佳話。曹操治鄴史書皆有詳載,而花木蘭在廣府的事跡卻鮮為人知。
關于花木蘭的事跡記載,最早見于北朝民歌《木蘭辭》和明徐渭《四聲猿》中的《雌木蘭》雜劇,完整形象為明代小說《忠孝木蘭傳》和清代焦循的《劇說》。其大意是突厥入侵,元帥賀廷玉奉旨征兵出戰,農家女花木蘭因在軍籍的父親花弧年邁,女扮男裝替父去從軍,在戰場屢見奇功,十二載后方凱旋。京劇大師梅蘭芳被其事跡感動,在清末列強侵略中國、辛亥革命爆發的1912年,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取名《木蘭從軍》,風靡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成為家喻戶曉的一代巾幗楷模。戲劇唱詞中說花木蘭為陜西花弧之女,民間傳說也有講是山西朔州人氏的,但《毫州志》有關木蘭祠、木蘭家、木蘭墓、木蘭廟的記載和現存的古跡可以為歷代史學家們的爭論畫上句號了。將花木蘭與廣府古城連在一起,源于清人褚人獲著的《隋唐演義》。
現在的廣府城,在隋末唐初時稱沼州,轄境包括今沙河、武安、永年、廣平、雞澤、肥鄉、曲周、邱縣、邯鄲縣及邯鄲市區。公元618~621年,隋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為問鼎中原,稱夏王,建都于洺州,擁兵50萬,與占據長安的唐王李淵及子李世民,占據洛陽的鄭王王世充等割據爭雄。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在亂軍混戰中被竇建德之女勇安公主竇線娘所擒,得知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跡,敬佩她忠孝義勇,遂結拜為姊妹,視若閨中摯友形影相隨共扶夏王。然天不遂人愿,連連大捷的竇建德輕信鄭王王世充使者長孫安世的佞言,舉兵救鄭抗唐,誤中奸計,兵敗被秦王李世民部將白士讓、楊武威擒于虎牢關下的??诠戎校粞洪L安待斬。竇線娘與花木蘭聞知,星夜趕赴長安,口銜利刃,裂帛纏胸,冒死闖殿面君救夏王于危難,然后返回洺州修墓建冢安葬亡國自縊的竇建德之續妻曹秀娥皇后于“雷夏澤”中,并搭屋孝守后陵。此事雖為《隋唐演義》所載,但現實在廣府城外確有一座埋葬皇后曹秀娥的墓陵,民間俗稱“娘娘墳”。此墳位于廣府城北偏西處,距城墻約600米左右。據史學家考證,在隋唐時代,這里曾是一塊林茂草豐的水中土山高地,故被稱為“雷夏澤”。因為后世連年取土星田和廣府城四周的水泊收縮,才使高地與四周平原連成一片。
據撰寫《夏王竇建德》的作者劉宏勛考證,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失敗后,花木蘭曾陪同竇線娘在雷夏澤守護曹后陵墓長達數月,因外出日久牽掛父母才辭別歸鄉。這與戲劇所唱花木蘭在軍營十二載后榮歸故里、辭官釋戎衣顯然是矛盾的。令人驚奇的是,在花木蘭的故鄉毫州民間,花木蘭這兩種結局卻并行不悖地被世代傳誦,同時還有“木蘭從軍歸來后,帝嘉其功,除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乃命軍侍衛至其家。釋戎衣而服巾幗,同來者皆大驚駭。軍士還奏,詔赴闕,欲納之官。對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拒之”的文字記載。這是民間和地方學者對歷史真實的記述混亂,還是受《隋唐演義》的影響而產生的異曲同“花”呢?究其源,皆因在漫長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崇倫理唯皇命的史學家們沒有在正史上給花木蘭這位深受國人愛戴和敬仰的巾幗英雄立傳而造成的紛紜,致使花木蘭在廣府古城的事跡也成了千古之謎。今日以此為題撰文,意在讓更多人關注和發掘歷史沉淀在千年廣府城的眾多未知的奧秘和神奇。
(責 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