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一頭白發的劉老先生,懷抱著孫兒,老少爺倆兒癡迷地盯著前方,順著他們的視線看過去,只見電視上兩位身著馬褂兒的先生,伶牙俐齒,巧舌如簧,捧哏逗哏配合默契。臺下,笑聲此起彼伏,掌聲如雷。
指著電視上的相聲演員,老對少說:你爺爺要是干的話,肯定要比他們說得好。
孫子問了:那您干嗎不干呢?
爺爺:……
這段假想的未來場景,使劉貴江堅定地邁出了“填補省會相聲演出空白”的第一步。
“劉貴江,石家莊育德社相聲團團長。”這是一張再簡單不過的名片了,白紙板上幾行黑色字體,沒有任何裝飾性要素。另一面,只一行字“把快樂送給您”。
劉貴江雙手遞過來名片的時候,名片上的“快樂”兩字仿若喜笑顏開。
尋找沙漠中的綠洲
石家莊育德社于2007年7月正式成立之前,還有一段不為眾人所知的插曲。2005年,由劉貴江參與發起的“相聲大會”,經歷了三個月的時間便不幸“夭折”。
三年前的“相聲大會”,沒有觀眾,售票窗口形同虛設。500塊錢的場租都難以維系。僅僅是為了收回場租這一最低要求,一個“笨辦法”,那就是送票上門。那時的劉貴江,騎著他的破自行車,在車水馬龍的城市里穿梭,奔走于省會高校。這個場景,多多少少讓人感到酸楚。即便這樣,還是于事無補。
這短暫的、不足100天的時間,在劉貴江心里留下了難以抹去的記憶。
“太難了,太難了”。劉貴江搖著頭。
兩年多的蟄伏。并沒有讓劉貴江心灰意冷。“這么大的一個城市,喜歡相聲的人怎么會少呢?”
“說句不謙虛的話,與同齡人相比,我感覺比他們強,我有嗓子,說學逗唱這幾門兒我全占,雖然石家莊相聲冷清,但我深信沙漠當中有綠洲”。沒有失去自信的劉貴江,決定辦一個屬于莊里普通人的相聲公社,并起名“育德社”。
2007年7月的一天,由劉貴江和好友楊小建組成的2人相聲團育德社正式成立,并在省博物館東門首演。為了吸引更多觀眾,之后的演出設在了人民廣場。
至今,這個民間演出團體演出已逾上百場,初步實現了劉貴江創社之初的夙愿——填補石家莊相聲演出的空白。讓喜歡相聲的觀眾享受原汁原味的現場表演,讓更多的莊里人了解、喜歡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
一個心甘情愿的自行車演出團
現在,育德社已經由一個兩人團發展到十多人的隊伍。演員不十分固定,有在校大學生,也有商界人士、政府職員、自由職業者。照劉貴江的話說,他的育德社都是“非職業專業相聲演員”。“非職業”,一是大家還有別的事情做,比如劉貴江本人還在天元物業上著班,二是育德社的演出都是無償的。劉貴江很認真地解釋,談到“專業”,絲毫不夸張,1年多來,我們比專業團隊演出還多,而且大家都有很好的基本功,很花心思
風雨無阻、堅持不懈地演出,為小小的民間藝術社團贏得了越來越大的名聲。劉貴江說,最多的時候,一天曾接受7家媒體的采訪。名聲大了,自然而然把省會的相聲愛好者吸引過來了。
聽說老劉通過媒體征集演員和段子,一個叫孫力華的市民馬上響應。他也是一名業余相聲演員,有7年的表演經驗。“雖然現在改行了,但相聲情結一直沒斷。”孫力華說,“我還有一些天津風格的相聲小段,單口對口的都有,要是加進現代元素,反響肯定不錯。”河北傳媒大學的學生相聲社團,聽說了育德社的事兒,也馬上與他們聯絡,大家很快結成友好社團,有幾個學生還變成了“兩棲型”演員。
然而,隊伍壯大了,演出條件依然艱苦得超出人們的想象。
“說相聲必需有桌子,特別是傳統相聲。”每次去廣場說相聲,劉貴江和楊小建兩人兩單車,載著必要的道具,成為省會街道上一道奇特的風景。“人家說,知道的說你們是相聲癡,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們逃荒昵!”
因為每場演出都是無償的,所以老劉他們不能不精打細算。我采訪的時候。感到劉貴江的嗓子有點啞,談話中,他不斷以茶水潤喉。原來,前一天晚上,在避風塘演出,他們根本沒有帶音箱。“因為空間不大,所以就鉚足了勁兒說”。劉貴江說帶那個東西需要打車,從大經街到演出地有三四站地,來回就得10塊錢。
即使如此,他們還得時常往里貼錢。廣場演出,空間大,為保證效果,非有個音箱不可。就一個音箱,讓劉貴江搭進650元,還是背著家里人。其他團員又這個湊點、那個湊點,最后才弄到個比較滿意的。
相聲公社有了自己的鐵桿粉絲
育德社現在的固定演出,基本定為每周兩次。周日上午在人民廣場,如無特殊情況是一定要去的;另一場是周五晚上在青園街的避風塘。
如果說一開始選擇廣場露天演出是出于無奈,那么現在的廣場演出,劉貴江給出的定位是“回報社會,回報粉絲”。因為人民廣場的觀眾,成就了育德社的今天。盡管說起北京、天津的相聲熱、粉絲扎堆盛況,老劉有點羨慕也有些無奈,但一想到越來越多的粉絲團隊,他又有幾分欣慰。
相聲藝術似乎和茶館之類的大眾消費場所有天生的淵源,老劉告訴我,自從建社以來,他們先后走進幾家茶館演出,如今固定在避風塘。一路走來,雖然沒給人家帶來什么明顯的客流量,但育德社在商界的名頭確實響了不少,一些老板既是茶客,又是相聲粉絲,一來二去就熟了。現在,社里偶爾會接到一些商業演出的邀請。一些相聲粉絲,他們演到哪里,人家就跟到哪里,都成“鐵桿”了。
今年9月,老劉他們開始主動出擊,“打造”自己的粉絲團隊,辦法就是搞石家莊高校相聲巡演,名曰“傳統文化進校園”。第一站地,已經成功走進了河北經貿大學,第二站在河北傳媒大學的演出也是異常火爆。校方對相聲進校園活動都非常熱情,全部安排在禮堂演出,燈光、音響效果都好,有的學校還安排了車輛接送。演出現場,氣氛熱烈,河北人民廣播電臺還進行了全程錄音采訪。老劉覺得,大學生是最好的潛在相聲觀眾。
談到未來,劉貴江稍顯憂郁。他還不敢奢望育德社能在短期內成為石家莊的“德云社”,也不知道如何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但他表示,“只要有一口氣,還能動,我就堅持,一直到不能演出的那一天為止”。
(責 編:寧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