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上半年,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海南省經濟金融保持較快發展的勢頭,投資、消費增長提速,內需動力趨強,民生指標趨好,信貸投放增多,存款穩步增長,銀行業經營效益穩步提升。在經濟金融較快運行的同時,工業增加值大幅下滑、房地產投資增長過快、電力瓶頸較為突出、金融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的存在加大了經濟金融平穩運行的風險,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今后一段時期,如何在宏觀調控背景下,完善經濟發展思路,協調省內各經濟主體的關系,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海南省;經濟金融運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10-0030-05
2008年以來,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海南省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的勢頭,投資、消費增長提速,內需動力趨強,民生指標趨好。但在經濟運行中,工業增長下滑,房地產投資增長過快等問題反映出在宏觀調控背景下,海南省經濟基礎不牢,結構落后以及發展滯后的特點。
一、2008年上半年海南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
2008年上半年,海南省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初步核算,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7.66億元,同比增長10.5%,比全國高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1.6億元,同比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212.72億元,同比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283.34億元,同比增長l4.2%。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9.6%、24.0%和56.4%,第三產業成為上半年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一)農業、旅游業持續平穩增長,工業增長大幅回落
2008年上半年,農業克服了持續低溫陰雨天氣造成的不利影響,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共實現增加值211.6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瓜菜、水果、肉類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品平穩增長,增速分別為5.9%、6.4%、12.4%和9.9%。
工業增加值為161.47億元,同比增長7.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50.53億元,同比增長7.1%,同比回落30.2個百分點。回落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同期有大項目上馬,工業增加值基數較高。

旅游業共實現收入97.94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境外旅游收入12.17億元,同比增長15.6%;國內旅游收入75.58億元,同比增長8.1%。國內旅游收入增幅走弱的主要原因是年初省內出現持續的陰雨低溫天氣降低了游客來瓊旅游的熱情。此外,五一長假的取消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省內旅游市場產生了影響。
(二)投資、消費提速,出口下滑明顯
全省固定資產投資283.8億元,同比增長47.8%,同比提升35個百分點,比全國高2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272.45億元,同比增長48.5%。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第三產業。2008年以來,受東環鐵路等大項目帶動以及房地產投資大幅增長影響,全省第三產業增長迅速,前六月投資額為223.38億元,同比增長54.0%,占全部投資額的78.7%;房地產開發投資83.68億元,同比增長70.7%,同比提升48.9個百分點。除投資規模擴大外,投資品價上漲也是推高投資增長的一大因素。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累計上漲16.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15.11億元,同比增長24.0%,同比提升8.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1.96億元,同比增長24.5%;農村零售額43.15億元,同比增長22.4%。銷售額的增長主要是由于物價上漲所引起。
進出口總值為41.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52.8%,比全國高27.1個百分點。出口7.3億美元,同比下降13.6%。其中,水海產品出口1.8億美元,取代成品油成為上半年海南口岸第一大出口商品。進口34.6億美元,同比增長82.5%。其中,原油進口26.4億美元,占比76.3%。
(三)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居民收入穩步提升
2008年上半年,全省財政收支大幅度增長,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75.88億元,同比增長52.8%;地方一般預算支出為102.76億元,同比增長23.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560.49元,同比增長13.0%。其中,工資性收入4395.70元,同比增長9.4%,占全部收入的67.0%,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渠道。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525元,同比增長21.7%。其中,家庭經營現金收入2027元,同比增長23.3%,占全部收入的80.28%,是農村居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渠道,農村居民現金收入實現較大幅度增加主要得益于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四)物價持續高企,上漲壓力依然較大
2008年上半年,CPI累計上漲9.2%,同比提升6.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CPI增速高企的原因主要來自于食品及居住價格的上漲。1-6月,食品價格上漲18.4%、居住類價格上漲11.3%。PPI累計上漲5.9%,同比提升3.5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累計增長10.8%,同比提升5.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由于海南省消費品大都來源于國內其他省份,PPI指數走低,并不能說明未來CPI指數上漲壓力將有所緩解。
二、2008年上半年海南省金融運行穩健
(一)各項貸款同比增多,銀行信貸投放力度加大
2008年6月末,全省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326.96億元,同比增長14.01%,比上年同期提升5.68個百分點。海南省貸款增量及增速處于近幾年最好水平。其主要原因是,隨著自身經營情況好轉以及流動性過剩壓力的存在,省內各家銀行信貸投放力度開始加強。從此層面而言,此輪宏觀調控政策未對海南省經濟產生較大影響。6月末,本外幣短期貸款余額287.17億元,同比增長12.28%。中長期貸款余額981.90億元,同比增長15.74%。6月末,本外幣票據融資余額45.22億元,比年初僅增加1.0億元,同比增長2.33%,比上年同期回落20.25個百分點。

(二)儲蓄存款回流,存款總量較快增長
6月末,海南省各銀行類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2101.85億元,比年初增加229.44億元,同比增長20.6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06.1億元,比年初增加126.96億元,同比增長15.52%。2008年以來,物價上漲加快,但仍出現了居民儲蓄存款加速回流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固然是由于股市較為低迷,居民儲蓄意愿增強,同時也表明居民對未來宏觀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增長存在一定擔憂。企業存款余額808.52億元,比年初增加84.19億元,同比增長23.97%。在PPI價格高企、工業企業利潤普遍下滑的背景下,企業存款仍持續較快增長,主要是由于房地產開發資金的流入。
(三)銀行資產質量好轉,業績提升
6月末,全省各銀行不良率14.06%比年初下降1.45個百分點。1-6月,全省各銀行共盈利16.67億元,同比增盈4.99億元。銀行業業績提升有三大原因:首先,信貸投放力度明顯增強,1-6月,全省累計貸款投放481.05億元,同比增長76.35%;其次,在現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下,加息擴大了銀行的凈利差,提高了銀行的盈利能力。[1]受存貸款重新定價的影響,這種盈利能力2008年上半年逐步釋放。最后,上半年農行開始扭虧為盈。從2007年起,農總行統負其歷年虧損包袱,并對其上存資金執行優惠利率。
(四)現金投放增多,持續凈回籠
上半年,全省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744.21億元,同比增長8%;現金支出1732.28億元,同比增長8%。在現金收支渠道中,行政稅費收入、兌換外幣收入的增幅分別達到了113%和107%;兌換外幣支出、行政企業管理費支出增幅達到76%和50%。
三、海南省經濟金融運行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工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
2008年以來,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工業企業面臨壓力普遍增大,對于正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且主要靠少數大企業支撐的海南省工業而言,面臨的困難更為突出:1-5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76.8,同比回落24.9個百分點,虧損企業130家,同比增長8.3%,虧損面高達32.02%,虧損額更是高達19.93億元,是上年同期的10.6倍。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21.12億元,同比下降41.3%,實現利稅45.12,同比下降25.1%。虧損企業主要來自于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5月,該行業共虧損15.69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虧損額的78.7%。此外,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虧損2.23億元,占比11.2%。
(二)房地產投資增長過快
1-6月份,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83.68億元,同比增長70.7%,同比提升48.9個百分點;土地開發投資12.41億元,同比增長141.4%,同比提升183.5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與土地囤積成本提升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對海南省房地產市場的預期較好:上半年,全省房屋銷售面積178.33萬平米,同比上漲69.2%;房屋銷售額98.95億元,同比增長109.6%。房地產開發投資加大的同時,房地產市場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一是三亞等地銀行房地產貸款比重過高、增速加快。6月末,三亞市各金融機構房地產業貸款余額44.65億元,同比增長31.5%,占總貸款的46.4%,遠高于全國17.1%的平均水平。二是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壓力加大。目前全省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824家,注冊資金在800萬元以下的占比75%。按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自有資金比例必須在35%以上,但海南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自有資金平均僅占財務資金的26.1%,而定金及預付款占28.8%。三是政府土地儲備貸款存在隱性風險。6月份,海口市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2.24億元,其中,政府土地儲備機構貸款余額11.68億元。由于近期全省各地大規模推出土地,可能會出現供過于求,導致土地價格下降,增加土地購置與開發貸款的隱性風險。四是個人住房貸款面臨違約風險。6月末,海南省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29.84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個人住房為抵押貸款余額124.44億元,不良率4.1%;新增個人住房貸款累計18.02億元。隨著貸款總額、占比以及利率水平的上升,一旦房價從高位下跌,房貸者就會變成負資產者,導致供樓困難,如果他們選擇理性違約,將會給銀行帶來損失。
(三)信貸投放產業結構不合理
2008年以來,各家銀行的信貸投放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但從貸款投放產業分布來看,過于偏重第三產業。其中,1-6月份,農林牧漁業新增貸款5.81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5.84%;工業貸款余額不增反減6.06億元;第三產業新增貸款83.07億元,占比83.48%;個人消費貸款(主要是個人住房貸款)8.12億元,占比10.25%。從央行宏觀調控的手段來看,主要是采取總量控制的手段,對結構問題顯得力不從心。從商業銀行的角度而言,面臨的難點是省內有帶動性、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要求、應優先支持的大項目和優勢項目較少,從信貸安全和經營效益的角度出發,銀行信貸被迫集中于交通、電力等少數壟斷行業。從企業角度分析,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許多企業受到規模、效益和企業資信等方面的限制,申請貸款的項目往往達不到商業信貸準入門坎。最后雙方博弈的結果就是眾多三農、中小企業和基層地區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供需矛盾突出。
(四)電力瓶頸因素較為突出
以往,海南省電力供應相對寬裕,一度成為省內招商引資的招牌之一。目前,海南省發電裝機總容量為258萬千瓦,其中火電占76.8%,水電、風電等占23.2%,電源結構不合理。水能開發已近70%,剩余開發容量十分有限。此外,海南省煤炭資源匱乏,發電用煤全部從外地運入,運輸壓力很大,還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而燃氣機組的發展則受到氣源問題的限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能供應已顯不足,供電日趨緊張,2007年海南省曾遭遇十年來最嚴重缺電,省電力公司多次部分行業實行避峰用電,以保重點電供電和居民用電。相關部門預計,2008年,全省統調最高供電負荷將達192萬千瓦,同比增長17.79%,但與需求仍存在43萬千瓦的缺口。在電力缺口較大的情況下,省內的大項目將難以落地,經濟發展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五)票據融資大起大落
6月末,全省票據融資余額僅比年初增加1.0億元,但其走勢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程。其中:3月、5月分別減少11.89億元、12.01億元,4月、6月又分別增加14.76億元、6.81億元。據調查,海南省的票據融資增加的渠道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一汽海馬、金海紙漿等少數幾家大型企業的商業票據貼現,由于2008年以來海南省幾家大企業并沒有重大投資項目,缺少中長期貸款需求,且相對于短期貸款,票據融資具有利率低的特點更成為企業首選的資金融通方式;對銀行而言,票據融資周期短、風險小,商業銀行也樂于接受。二是商業銀行之間的轉貼現。在本地企業的貸款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海南省商業銀行往往會通過向其他商業銀行買入商業票據獲取利潤。由于按現行的金融統計制度,商業銀行轉貼現融資以轉入和轉出軋差后的凈值反映在貸款總量中,不是實體經濟獲取貸款資金的真實反映,其真實的含義是銀行間的資金往來。票據融資大幅增減極易模糊信貸資金總量,不利于央行總量控制,加之由于考核壓力和利益驅動下,商業銀行票據業務的非理性擴張,可能伴隨著金融風險存在。
(六)省直管市縣體制的創新與完善
近期,海南省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省直管市縣管理體制的意見》,對省和市縣兩級政府的職責進行了界定,最大限度地下放了市縣的管理權限;適當增強市縣一級的財力,完善轉移支付辦法,賦予市縣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權;調整部門垂直管理體制,充實和完善市縣政府職能,理順條塊關系。
從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伊始,海南省便實行了省直管市縣的行政體制,但在20年的實踐過程中,該行政模式的優勢并未完全體現,表現為省縣職責定位不清,行政成本依然較高,行政效率偏低等矛盾。從改革的前景來看,此次改革明確了省市間的職責,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降低行政成本,便于統籌協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對生態和重要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同時,通過利用轉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對各市縣進行調節和激勵,對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縮小縣域之間差距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充分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四、完善海南省經濟金融運行的政策建議
(一)關注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在產品出廠價格方面,部分產品,如成品油等價格受到管制,部分企業的產品則由于自身缺乏競爭力,價格難以上漲。因此,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關注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變動狀況,研究生產要素供求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尤其要針對運力、資金緊張等問題,加強調度,保證生產需要。近段時間,要特別重視能源、原材料價格的變化,積極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規避由于原材料價格波動產生的風險。
(二)合理控制房地產投資規模
一是嚴格控制土地開發,把好土地關,對當前土地的“招拍掛”制度應加大透明度,防止其流于形式。二是前幾年通過優惠措施對海南省房地產的處置已經完成。現階段則應適當提高外來購房者入住門檻。比如增收物業管理費等。三是通過稅收、信貸等政策加大對信息技術產業和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研發產品的企業的支持,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四是加強對房地產業的資金來源的監控,嚴格防范信貸資金以企業自籌資金或其他資金等形式流入房地產開發資金。五是強制性要求房地產企業每進行一項房地產項目開發時,必須有一定規模的70-90m2等經濟適用房以及廉租房的開發。
(三)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
首先,有必要建立政府、銀行、企業之間長期有效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機制,使更多具有地方優勢和特色的項目進入商業銀行的視野。人民銀行、銀行監管部門、經濟主管部門和商業銀行須加強溝通和聯系,通過召開銀企座談會、信貸資金供需對接會等方式,為海南省經濟發展資金需求牽線搭橋,努力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其次,商業銀行應轉變“貸長、貸大、貸集中”的貸款營銷觀念,理性分析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的風險狀況,不搞“一刀切”,對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不論規模大小、不論所有制形式,都應積極開展貸款營銷。對有效益、有信譽,面臨暫時困難的企業,要合理運用信貸杠桿給予資金支持,對受調控政策影響較大的企業,要加強金融服務,幫助企業做好以銷定產工作,有效控制應收賬款和產成品上升勢頭,幫助企業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2]
(四)合理調節電力供需,保障經濟健康運行
一方面,從需求的角度,企業應把國家節能減排政策落到實處,抓好節能降耗工作,減少廢氣、廢水排放,增加自身經濟效益,實現全社會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另一方面,盡可能優先安排水電機組多發電,提高水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好可再生能源,并合理安排火電機組發電,適度利用一次能源。從長遠看,應充分挖掘現有潛力,加快電源點建設,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等措施保障省內電力供應。
(五)提升票據市場監管水平
監管機構應強化對票據市場的有效外部監管。完善匯票業務管理機制,加大對違規操作的處罰力度,防止金融機構降低利率進行不正當競爭,同時商業銀行自身也應加強票據管理,切實防范票據風險。
參考文獻:
[1]覃道愛等.2007年海南省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分析[J].海南金融,2008,(3).
[2]曹協和等.2006年海南省貨幣信貸運行特征、存在問題和建議[J].海南金融,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