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朋友小薩邀我一起為新西蘭國家廣播電臺做一個有關茶文化的系列節目。借此良機,掠來一些新西蘭各路茶景茶事的影子。
上周,節目錄制印度茶文化這一章。小薩親自上陣,在她家中為我和Dilmah茶葉公司來的一位市場經理煮茶。煮的是聞名已久而不得嘗的印度傳統MASALA CHA,英國人稱香料奶茶,不過音譯成馬撒拉茶聽起來比較有風味。Masala,印度語是“香料”之義。CHA的發音顯然來自中國。
小薩在簡陋的開放式廚房里備茶。臺面上有一字排開的大小不一的小碗,裝著香料:小豆蔻、薄荷葉、肉桂棒磨出的粉、姜。底茶用很便宜的紅碎茶。三杯牛奶倒進厚底不銹鋼鍋,一杯水,加三茶勺茶、粗糖,加幾粒豆蔻、碎姜末、一小撮肉桂粉、薄荷葉三四片,同煮。一滾即關火。稍停幾分鐘,回到爐上,再燒開后停火。稍過兩分鐘,濾進不銹鋼杯中。真是適合冬天喝的茶啊,暖暖的、一縷姜的辛辣與爽洌,一縷濃郁的豆蔻香,一縷肉桂帶出的清甜,交織的滋味醇厚深長,沁人心腑。如果以高品質的阿薩姆紅茶或大吉嶺紅茶作底茶,味道更不知會有多好了。
我注意到小薩給我們盛茶的不銹鋼杯身上鐫有梵文,一問才知是她媽媽的名字。她說,在印度,家庭主婦都有自己的一套專用茶具,通常是不銹鋼的杯子同杯托。杯子口沿刻上主婦的名字。請客人喝馬撒拉茶,亦可以直接請進廚房來,女主人一邊煮著茶,一邊同客人聊天。
馬撒拉茶的好處,是家家煮時盡可以使上不同的香料,比方說,你要加點檸檬草或是胡椒,少放點兒姜,也行的。其它如八角、芫荽甚至茴香等,均可試試。不過這一味姜是最基本的,大都要用到。印度本土,煮馬撒拉茶簡直能充當檢驗DIY技術與創意的家庭作業,因為馬撒拉茶最迷人的特質其實是它香料配方的豐富多變。若說一千個讀者心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印度家庭,大概也能煮出風味千變的馬撒拉茶。
馬撒拉茶從印度流傳到西方,商業化后出現了馬撒拉香料包和馬撒拉茶包。香料包即將各種香料末混合好,加入沖泡好的紅茶與奶,即成速溶香料奶茶。茶包卻是將茶與香料都混好了,即時沖泡后加奶。這種印度風味香料奶茶在美國大受歡迎,而名稱也都略作CHAI,但凡提到CHAI,都約定俗成地理解為指馬撒拉茶。這次那位DILMAH茶葉公司來的先生,也帶了兩盒新上市的馬撒拉茶的簡易裝給我們比較。他們也是直接將香料同茶混好了,以精致具茶濾作用的透明小織袋作包裝,要求沖泡三四分鐘,加奶即可飲用。
那天還聊起東方各國喝茶的儀式感,小薩說在日本、韓國、中國喝茶,都有一本正經的儀式,在印度卻沒有。就拿馬撒拉茶來說,煮的、喝的過程,都是最家常平實的,家長里短著就把茶喝完了。而有些印度人家煮馬撒拉茶,一次煮完濾到大壺里,更省事兒。我說:可是像印度主婦這樣拿出一套帶自己名款的茶具來待客,要算儀式的一種吧?而且站著喝,閑言碎語著,中間雜夾兩聲被香料的蒸氣刺激而打出的噴嚏,才覺得這茶喝得體己呢。
和小薩分手后我再尋了些關于馬撒拉茶的資料,知印度自蒙兀兒王朝(公元1526年~公元1857年)時代有金銀器和骨瓷使用外,近代受英國影響,上流社會多以英國骨瓷飲茶,馬撒拉茶普及的印度北方,普羅大眾卻不過只用粗陶杯而已。小薩家能有帶姓名的不銹鋼茶具,論階級估計劃分不到下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