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香茶的由來
我國的添香茶歷史久遠。據唐代陸羽《茶經》記載,唐代煮茶時就有加茱萸、蔥、姜、棗、橘皮等同烹的做法。北宋·蔡襄《茶錄》就有記載:“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即以一種叫龍腦的香料,加入龍鳳茶(餅茶)以助茶香,進貢皇帝。這可以算是茶中添香的原型了。到了明代,茶引花香,增益茶味,其熏香茶法已見諸記載。
明代朱權在《茶譜》中指出“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味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香亦可。”明代錢椿年編、顧元慶刪校的《茶譜》更具體介紹了可作熏香茶的香花: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者太香而脫茶韻,花少者則不香而不盡美。用瓷罐按一層茶葉一層花裝滿,使茶吸花香,然后用紙包好放在火上烤焙至于收用。
傳統添香茶工藝
我國傳統添香茶以窖制花茶為主,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茶類,它是以綠茶、紅茶、烏龍茶茶葉及高潔清香的鮮花窖制而成,茶引花香,花增茶味,別具風韻。
窨制花茶的原料,一是茶坯,二是香花。茶葉疏松多細孔,具有毛細管的作用,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汽和氣體;它含有的高分子棕櫚酸和萜烯類化合物,也具有吸收異味的特點。花茶窨制就是利用茶葉吸香和鮮花吐香兩個特性,一吸一吐,使茶味花香合二為一,這就是窖制花茶的基本原理。
花茶經窖花后,要進行提花,就是將已經失去花香的花干,通過篩分剔除,尤其是高級花茶更是如此,只有少數香花的片、末偶爾殘留于花茶之中。只有在一些低級花茶中,有時為了增色,才人為地夾雜少量花干,但它無助于提高花茶的香氣。所以,對成品花茶而言,它并非是由香花和茶葉兩部分構成的,只是茶葉吸收了鮮花中的香與而已。
傳統窖制花茶一般以茉莉花、菊花、玫瑰、桂花等花片為原料,其中以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白蘭花茶較為普遍,以茉莉花茶數量最多、品質最優。
新式添香茶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添香茶,除了傳統的窨制花茶,還出現了果香茶,這類添香茶是提取果實的香氣原料,通過一系列特殊工藝與茶葉有機結合起來,茶葉便帶有特殊的果味香。
海南的香蘭茶就是一種創新的添香茶。香蘭茶是以香莢蘭豆與高檔紅、綠茶作原料,通過先進制茶技術與現代吸附理論相結合研制成功的新式添香茶,具有國際流行香型。尤以香蘭紅茶為名,其香氣清甜純正,滋味濃強爽口,湯色紅艷明亮,冷飲效果尤佳。
香莢蘭豆的培育
香莢蘭是多年生熱帶藤本植物,栽培需要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并要在50%~60%隱蔽條件下和富含有機質的微酸性土壤中栽培。香莢蘭一年結果一次,它在4月開花,經過人工授粉后才能結出果莢,果莢到11月份收成,歷時210天。
香氣原料的提煉
收成后的香莢蘭豆通過殺青、發酵、急性脫水,然后用1個月時間緩慢陳化。接著把成香以后的香莢蘭豆切碎,用使用酒精冷浸,3個月后,利用超滲濾逆流循環裝置提取呈液體狀的香氣原料,通過包埋技術和茶葉結合。
香蘭茶的口感及功效
紅茶帶有果香、豆香,發酵后的香莢蘭豆有果香、巧克力香,香蘭茶則兼具兩者的香氣特點,濃郁、高雅,沖泡后釋香持久,經3泡后仍有余香,飲用后“通氣和胃”,口感良好,是香味茶中難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