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個神奇的古城。它有被法國啟蒙主義大師孟德斯鳩稱為“鬼斧神工”的蘇州古城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水巷風貌,有令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嘆服的“吳戈”,有巧奪天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有美輪美奐的絲綢,有名列全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有古樸凝重的“香山幫”建筑,有精細雅致的吳中工藝等。從文化層面看:有“百戲之祖”的昆曲,有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有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有歷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
蘇州人生活講究品質,這點從當地的特產就可以感受到。這里是絲綢發源地,從古到今盛產優質絲綢。除了旗袍古裝和蠶絲錦被,就連絲絹團扇、遮陽小傘都無一例外地體現出江南人家生活的精致。在絲制品上配上著名的蘇繡圖案,真可謂是錦上添花。如果不是蘇州人心靈手巧,怎么能營造出如此精美的生活?古時如此,現代的蘇州人更善于發現和制造生活中的美,蘇州的手工婚紗制作享譽全國,而太湖人工養殖的淡水珍珠更是名冠全球。這些也都體現出現代蘇州人對美的追求和締造。
蘇州是一個獨特的東方水城。遠的不說,就說清代明君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必到蘇州小住幾日,蘇州不只是有歷代規模宏大的園林,而且水多,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景色不光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更是作為真龍天子的帝王偏愛有加的理由。
有好水的地方自然是少不了好茶。蘇州占據太湖的大部分水域。太湖畔盛產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更是香飄萬里。這里溫和的氣候和優良的水土特別適合綠茶的生長,當年乾隆皇帝親自給碧螺春命名的時候或許也沒有想到,在歷經這么多年之后的今天,碧螺春作為中國的優質綠茶,其品質能出其右者仍是寥寥無幾。2500多年的吳門煙水,孕育了蘇州特有的茶文化。清代詩人沈朝初的《憶江南》中稱道:“蘇州好,茶社最清幽,陽羨時壺烹綠雪,松江眉餅炙雞油,花草滿街頭。”
“枕河人家一杯茶,傳承姑蘇千年韻”。說到這里,就讓我們以茶文化為線索,走進蘇州,體悟這個千年古城創建于清柬的玉露春茶樓也有百年歷史的獨特韻味吧!
老茶客吃茶是從來不睡懶覺的
蘇州茶文化發端于西漢,發展于東晉南朝,極盛于唐宋,明清獨領風騷。茶文化涵蓋了選茶、蓄水、煮茶、茶具、環境、情趣等飲茶的全過程。茶道則是體現在茶事實踐中的情趣、意境和精神。蘇州歷代茶書專著非常豐富,今存28種。有唐·陸羽《茶經》、宋·葉濤臣《述煮茶泉品》、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明·顧元慶《茶譜》和張謙德《茶經》、清·陳鑒《虎丘茶經刻注》等。
蘇州人喝茶的歷史不知始于何時,據說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年~公元650年), “茶圣”陸羽曾寓居虎丘,專門對蘇州水質、茶葉做過研究品評,可見蘇州人飲茶、植茶歷史的悠久。自古以來,老蘇州人就有“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之說。老茶客吃茶是從來不睡懶覺的,每當晨光微熹的時候,小巷里就早早響起了清幽的腳步聲,除了拎著籃子去菜場的“馬大嫂”外,就是那批老茶客了。老茶客“蒲”茶館是從早上開始,一壺茶沏好,三杯下肚方為心定,于是邊吃邊聊,東家長,西家短,海闊天空般閑聊,聊得有滋有味,可以說上大半天。“蒲”茶館,無非是休閑、消遣、交友、懷舊,茶館成了老百姓吃喝玩樂的天堂。不知不覺這種曾經被時代節奏所沖垮了的習俗在歷經了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之后,又悄悄地在恢復。最近幾年,走在蘇州的街頭巷口你會發現一家家茶館如雨后春筍,家家開得紅紅火火,這些茶館不僅讓外地游客慕名而來,也令蘇州市民趨之若鶩。
蘇州人喝茶一向頗多講究,不但要茶好,還要水好。蘇州人喝茶以綠茶為主,最出名的茶葉要數“碧螺春”了。如今太湖洞庭東、西山所產的碧螺春,已經遍銷海外,成為茶中上品。隨著臺商投資蘇州熱潮的興起,福建烏龍、廣東普洱、安徽祁門紅茶等也融入蘇州,蘇州人對茶道開始津津樂道,也漸漸喜歡喝起功夫茶,一種南北文化交融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江南水鄉茶文化。
西楊安浜:那一船茉莉玉蘭花
如果你走進蘇州山塘古街的另一端,在新民橋和廣濟橋之間。可以找到一個“西楊安浜”的不起眼的小弄。但你絕不會想到在這個小弄里,上世紀40年代曾經有過熱鬧繁華的時期,每日里舟船云集,出出進進,那時候小弄旁邊的河道沒有填死,算得上一個忙碌的小碼頭。早上,花農從虎丘用船載來大批的茉莉花和玉蘭花,一船一船、一擔一擔地運到楊安浜,把花送給沿浜設立的好幾家花行。這里是窨制花茶的基地。原來沿浜有不少大戶人家的老式庭院,三四進的很多,后來這些人家逐漸敗落了,于是幾乎凡是大一點的房子都被茶行購置或租用。
最盛時期不但楊安浜,連接它的葉家弄、小邾弄,甚至隔河隔馬路的山塘街、丹陽碼頭、潭子里一帶也有茶行的存在。大大小小的茶行不下數十家,比較大的有廣盛、永豐、又新、協和正、協源祥、源豐積等,他們的老板多數是徽州人,以方姓和吳姓為多。茶葉本來多產于黃山,也許是人杰地靈的緣故,茶行的制茶工人也都是徽州人。蘇州人多飲淡茶(綠茶),花茶主要銷往此方。據說抗戰前,花茶窨制是在福州。福州的茉莉花不用盆栽,直接在地上種植。當時花茶都從海上用輪船裝運,運到天津、青島等地,然后分散到北方各地。日本侵華后,上海、蘇州先后淪陷。海上交通斷絕,上海已不是花茶出口唯一口岸,于是花茶的窖制轉移到蘇州。
蘇州虎丘的花農也蜂擁而起,家家種植,虎丘山附近一帶,幾乎成了花農的天下,到處都可看到茉莉花和玉蘭花的盆栽。隨著楊安浜茶行的興起,北方茶客到蘇州來采購花茶的越來越多。他們中,最大的屬天津幫和濟南幫,其次則以青島幫和營口幫較為知名。天津幫和濟南幫所以居首,是因為花茶都是先運到天津和濟南的集散地,必須先由他們經手。那時,天津最大的茶商客戶是正德興茶莊和成興茶莊,濟南大戶是以“祥”字號為首,如福祥茶莊、泉祥茶莊等。他們在津濟一帶都非常馳名,當然也很有實力。
但是他們始終只做采購和販運,不遑他顧。獨有營口幫,眼見徽州人開的茶行愈益興旺。那些老客,因為本來就是行商,于是也就盤算自己在蘇州扎根落戶。他們索性也自辦茶行,招雇徽州工人,另灶起火,從而打破了徽州人的一統天下。茶行的興起,帶動了花農以及其他有關行業,最使人摸觸得到的則是附近住戶的變化。小戶人家的女性,不管是姑娘、婦女、老媼,向來是清貧而閑散,如今,茶行要召人揀茶葉,揀多少給多少工錢,這就使她們既有了生計出路,也稍減了空虛無聊。她們四個人一塊揀板,坐著小板凳,每人一個小簍子,挑揀茶梗、茶片。手不停,難免嘴不停,于是有了情感交流。每家茶行都有幾十塊揀板,確實養了不少臨時工,有的快手也會得到相對來說較為客觀的收入。
這樣一來,為她們服務的小飯館、小攤販,都把西楊安浜作為好去處,喧囂異常。運輸行業自然也隨之有了生意可做。因為茶葉是貴重貨物,一箱高級花茶價值連城,最好有人專門經營,因此派生出專業運輸茶葉的公司。最早的有瑞泰恒、大安,后來又有久和、正源等。
但當年繁華異常的茶碼頭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就連河道也在城市改造的時候統統填平,這次帶著相機來到西楊安浜,能看見的就只有一個三五米寬的小弄,當年的繁華也只能從年長的老蘇州人的言談中想象而已。帶著一點點失落用照片記錄下這塊沒有一點痕跡的“遺址”,卻始終無法想象我現在腳踩的這塊土地上當年上演的輝煌和繁忙景象。回到市區,到處都能看到年老的阿婆們手持竹籃沿街叫賣茉莉花的剪影,于是用相機定格下來,由此也可以看出當年蘇州花農種植茉莉花的一個縮影。
蘇州茶,文化味
蘇州茶文化有它自身的特點。首先是悠久的歷史沉淀賦予蘇州文化獨特的魅力,蘇州是古城,又位于太湖之濱,被人們稱為東方水城。再加上它又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自2500年前名士伍子婿建城以來,這里聚集過很多的文化名流。且不說流動在茶館館驛中的四方名士,就是在蘇州修建園林安家落戶的官宦之人,也大多為飽學之士,例如陸機、陸云、昭明太子蕭統、韋應物、陸龜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啟、文征明、馮夢龍、金圣嘆、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等,他們無疑是蘇州文化的推動者,同時也為蘇州的文化發展引入了多方元素。
江南吳文化的“清飲派”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吳人從上古時期起,就顯得秀慧、細膩、柔和、智巧與素雅。蘇州的茶文化也隨著吳文化的繁榮而不斷建立。精致絕美的吳文化思想成為茶文化的主導思想,因此蘇州茶文化講究清新自然,反對過分加工,一直以來都是“清飲派”的主要倡導者,尤其是從明清到現在,蘇州產的綠茶都是以品飲自然茶香為最高飲茶境界。對茶的制作和加工也力求完美,這一切使得本地的虎丘白云茶和太湖碧螺春躋身名品之列。
古時蘇州的茶館就有戲曲歌舞助興,其中昆曲和評彈在現在的蘇州茶館中都有保留,這些純文化的藝術形式向茶文化的介入是蘇州茶文化的一大特色,而這些都體現出蘇州茶文化和吳文化的完美結合。
茶VS現代餐飲
近代,蘇州的茶文化伴隨著餐飲文化的發展,可以說是茶文化和餐飲文化的完美結合。現在的蘇州茶館中大多數大型茶館都以茶餐著名,比如號稱“蘇州人的茶館”的水天堂茶館、錢塘人家茶樓等。再早一些的老字號,除了經營茶以外,也大都附帶銷售茶點,例如干果、水果、經典地方小吃等等,創建于清代的老字號茶館“采芝齋”,甚至以經營茶點為主,形成茶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象。
蘇州人喝茶注重休閑和享受,這點和閩、粵等地不同。尤其是現在,一般喝茶的人們對茶的種類和品質已經不是很注重,很少帶著研究的心態去細品,但是他們卻把休閑放在了第一位,閑暇時間約幾位好友一起到茶樓小坐,喝茶的同時吃干果也吃水果,再配以當地特色小吃和糕點,即便是坐上一天回來,也不覺得饑餓勞累,確是一番享受。
飲茶成習俗
作為吳文化的發祥地,蘇州的茶文化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細細品味,就像欣賞蘇州的一街一巷、一橋一塔、半山半水、半園半亭。茶圣陸羽于唐貞觀年問(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曾寓居蘇州虎丘,對蘇州水質、茶葉做過研究,經他提倡“飲茶成習俗,百姓營生,種茶為一業”。可見,蘇州飲茶、種茶習俗已有久遠的歷史。
舊時,蘇州水灶茶館隨處可見,每當晨光熹微,人們就在茶館相聚。茶館也兼作書場,人們不但可以在此品茗休息,還可以在此對弈、聽評彈。茶館也是商人洽談、小販集散歇腳、市民交流社會信息的場所。茶館是蘇州民間一項文化內涵異常豐富的民俗事項。
蘇州人在定親、嫁娶所送的彩禮中,茶是不可缺少的東西。相傳茶籽落地后不可移植,彩禮中必有茶,象征永結良緣。蘇州人在喜慶的日子沏茶相敬,特別在春節期間,在茶中放入兩枚青果(青橄欖),稱之為“元寶茶”。
如是迎親或送親,親家之間在茶水中加入些糖,以祝新人在未來的日子里,甜甜美美,這就是“糖茶”,現在。一般是用蓮心、紅棗、小圓子、紅綠絲等制成的甜點來招待客人。立夏日,孩童流行穿百蟲布衫,坐七條門檻,吃七家茶,茶葉索自左鄰右居,據說可免疰夏。
蘇州人還以茶葉入饌,用旺火文火煮的“茶葉蛋”,街頭小巷,處處可見,香氣四溢,美味可口,猶如當年“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的景象。
蘇州名茶錄
蘇州城位于太湖之濱,這里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優良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茶葉,尤其是綠茶的種植,再加上蘇州人歷來心靈手巧,制茶的技藝也堪稱一流。尤其是清代太湖名品“嚇煞人香”被乾隆皇帝發現并御賜“碧螺春”之名列為貢品之后,蘇州綠茶的地位就一路攀升,為人們所看好。
碧螺春
碧螺春,屬于綠茶類,主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太湖水面上水氣升騰,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松,極宜于茶樹生長。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公元1723年),康熙皇帝視察并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陰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害茶味,陶;臺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茶樹、果樹相問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清香淡雅、鮮醇甘厚、回味綿長,其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 “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采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后放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云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云巖茶
云巖茶,屬綠茶類,曾與碧螺春和龍井茶相媲美,云巖茶在宋代稱為虎丘白云茶。由于“白云”現已被他人注冊,故改名云巖茶。干茶黛綠含翠,微顯玉澤,隱約白毫,幾不可見;茶形頎平,若試劍頁巖,時見拷扁斫斷,并不完整。茶香幽遠,茶葉采摘于谷雨時節,因為產量非常稀少,年產僅20余公斤。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數畝白云茶園被剔除殆盡,一代名茶從此銷聲匿跡。虎丘山風景區管理處為恢復失傳400余年的“白云茶”,兩年前從碧螺春產地引進近萬株與當年白云茶樹種相同的茶樹,栽種于虎丘的10畝茶園中。
茉莉花茶
蘇州茉莉花茶也是我國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蘇州茉莉花茶,約于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公元1736年)已開始發展,距今已有250年的產銷歷史。據史料記載,蘇州在宋代時已栽種茉莉花,并以它作為制茶的原料。1860年時,蘇州茉莉花茶已盛銷于東北、華北一帶。蘇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坯、配花量、窨次、產花季節的不同而有濃淡,其香氣依花期有別,頭花所窖者香氣較淡,“優花”窖者香氣最濃。
蘇州茶館:說書、評彈、茶會
茶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茶館的推動。蘇州的茶館起步較早,尤其繁榮于明清兩代。那時候只要沒有戰亂的影響,蘇州人都好泡茶館,好友聚會也好,商談事情也好,都把茶館當成一方寶地。再加上舊時的水灶(蘇州人習慣叫“老虎灶”)茶館消費比較低廉,除了鄰近居民早晨起來喝早茶聊天以外,出門忙碌的人們路過茶館也喜歡歇腳聊天,緩解疲勞,把它當成休息打尖的地方。和京城的茶館相比,蘇州茶館顯得更加親民。茶館的經營者也是多平民,少商賈巨富。在那個時候,普遍認為茶館是窮人的產業而已,或許也正得益于此,蘇州當初的茶館星羅棋布,繁榮異常。
除了這些大眾化的茶館,富人們也有自己喝茶的去處。在現在看來這些地方也屬于茶館,但當時分別被稱為戲院和書場。戲院搭臺唱昆劇,因為過于高雅而只為文人官宦所青睞,當然環境和消費也屬于高檔場所。書場布局實際上和茶館差不多,只是更為干凈和高檔一些,演出蘇州特色曲藝——評彈。白天說大書,晚上唱點彈詞。因為其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所以比戲院更為普遍。
蘇州人的茶館文化中,雖然沒有正宗的茶道,但舊時老茶館堂倌的沏茶功夫也是獨樹一幟的。他們手里托一壺茶,手指間還夾著小茶碗,茶碗上面還能疊茶碗,真像雜技表演一樣。以前蘇州人喝茶喜歡用青花瓷茶碗,這種茶碗上有茶蓋,下有茶托,堂倌們不僅能在手里疊著拿,連手肩彎里也能放上幾碗,連疊帶拿,一只手可拿到十幾碗茶,令人嘆為觀止。沖茶時他們提起分量不輕的大銅吊(蘇州的一種燒開水用的大水壺),手臂不抖不晃,開水傾入茶碗里,所謂滴水不漏。銅吊起落,動作麻利, “韓信點兵”、“鳳凰三點頭”,邊沖邊口中念念有詞道出各式“招式”。可惜這些老堂倌們的一套絕活功夫今天已基本失傳,要不蘇州的茶館一定會更加熱鬧。
蘇州茶館業歷史悠久,茶館兼營書場。茶館內還有各界人士的大小茶會,形成蘇州茶館的地方特色。
蘇州茶館的另一特色是在茶館內不但飲茶配有各式茶食,還有各式小吃提籃小賣。
茶館經營書場,明·李玉《清忠譜》已有記載。清代蘇州茶館書場已有數十家,宮巷桂芳閣、閶門外湖田堂、引鳳園、臨頓路清河軒、道前街雅仙居、東中市中和樓、封門橫街椿沁園、山塘街大觀園、濂溪坊怡鴻館等。都是歷史較久的老書場茶館。
蘇州茶館除商人外,社會各界幾乎都有約定俗成的固定茶館,各色人等每天相聚,吃茶議事或聊天娛樂。太監弄吳苑深處茶館最大,占地3000余平方米,茶客日逾千人,進門堂口聚舊貨商,樓上是木業和建筑業,掛落前是流氓聚首處,掛落后是報業界人聚會處。四面廳設紅木茶座,茶客多為蘇地名流、紳士和藝術家,愛竹居為省議員及地方碰頭處,活雨樓是教師、作家茶座,周瘦鵲、范煙橋、程情常在此聚談,一個吳苑深處茶館,幾乎成了蘇州社會的縮影。
另有彩云樓的象棋會、玉露春的斗蟋蟀會,觀前汪瑞裕茶號(今為春蕾)特設茶樓,凡購其茶葉者,免費品茗“松蘿茶”,《大光明報》主筆顧益生、姚嘯秋、梅晴初、夏有文常常駐其三樓茶座,吃茶編報。
三萬昌
三萬昌——始創于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的茶葉老字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創始人為蘇州人氏盛堯明。字號“三萬昌”,意喻為“綿綿不絕,繁榮昌盛”。三萬昌茶館原址在玄妙觀觀音殿右側,三開間門店,后面一進直通大成坊巷。所以蘇州人有“吃茶三萬昌,撒尿牛角浜”之說。茶館內設近百張茶桌,兼作書場,可同時供數百人品茗、聽書,其樂無窮。
1999年,茶業人士張建良先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理事,從事茶葉行業1 O多年)為了重樹蘇州茶業旗幟,弘揚中國茶文化,在蘇州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巨資重新樹立起“三萬昌”這個蘇州百年老字號金字招牌。
如今地處蘇州古城區觀前街鬧市中心的“三萬昌”,門店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名茶:有康熙御賜的洞庭碧螺春、冠絕全國的西湖龍井、蜚聲海外的黃山毛峰及高級鐵觀音、陳年普洱茶等數百個品種。
200多平方米古色古香的三萬昌茶樓地處蘇州觀前街玄妙觀對面,是各行業談行情、講新聞、交流信息的活動場所,也是市民品茗賞景、聚友休閑的好去處。 “喝茶買茶三萬昌,百年老店三萬昌”已經成為蘇州百姓家喻戶曉的一句話。
采芝齋
蘇州采芝齋創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金蔭芝在蘇州觀前街設店起家,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
由于經營重點的偏移,采芝齋茶樓的面積目前不是很大。但作為老字號的茶館,還完整地向人們展示它的存在。走進茶樓,墻上掛滿了各類“榮譽標簽”,這些老照片記錄了老字號的一種驕傲和自豪。而大廳的布局裝修偏向田園色彩,以追求自然為主要格調。每天晚上都聘請評彈藝人來茶樓演出。在這里一邊喝茶聊天,一邊聽優美的評彈曲調,的確是一種享受。
采芝齋的傳統產品分為蘇式糖果、蘇式糕點、蘇式炒貨、蘇式蜜餞、蘇式咸味5大類,300多個品種,1000多個包裝。其中松仁糖、粽子糖、蝦籽鲞魚、蝦籽醬油、奶油瓜子、棗泥麻餅、芝麻酥糖等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蘇卅l特產。
春蕾茶莊
蘇州市春蕾茶樓(莊)是眾多老字號中的一顆明珠,其前身是“江瑞裕茶號”。它和三萬昌有點類似,以茶莊兼做茶樓為營業范圍。面積雖小但茶品種卻不少,基本上全國各地的名茶在這里都有銷售。在茶樓喝好了,再到樓下對號買一些帶回家,可謂一舉兩得。
200多年來,汪瑞裕茶號的元老及其后人,堅持誠信經營,勇于開拓進取,不斷提高茶葉質量和服務水平,使茶莊經久不衰,居蘇州茶葉界百年老店之首。
如今,春蕾茶莊主要經營蘇州洞庭(山)碧螺春、茉莉花茶、杭州龍井、福建烏龍、祁門紅茶、云南普洱、安吉白茶、信陽毛尖、雪水云綠、黃山毛峰、虞山綠茶、宜興毛尖、云南苦丁茶等,兼營各式袋泡茶、花干、減肥茶、宜興茶具、臺灣茶具等,可謂名茶薈萃,應有盡有,任君選購。公司目前在中華名街、觀前街和石路開設兩家經銷店及一家茶樓,同時新開若干分店。
水天堂
水天堂茶館是水天堂企業的第一家子公司。也是蘇州營業面積最大的茶館,共有4層樓面,2000多平方米。茶館內青磚黑瓦。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一進去便是濃濃的吳文化,消費形式更是新穎,48元每位的純自助方式,各式各樣的久已失傳的蘇州小吃、蜜餞瓜果,可以讓你在里面泡上一天,聽評彈品昆曲,會友人談生意,閑閑散散,清清雅雅,既符合現代人的休閑要求又滿足蘇州特有的從文要求,水天堂茶館自然在蘇州一炮打響,水天堂的品牌也開始在蘇州深入人心。
水天堂經營者以他們獨到的目光和蘇州人的家鄉情結。開出了一家以蘇州茶文化為主調的水天堂茶館。這家開在茶文化味道最濃的十全街上的茶樓,當時也是蘇州最大的茶館,共有4層樓面,2000多平方米,茶館內青磚黑瓦,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一進去便是濃濃的吳文化,消費形式更是新穎,48元每位的純自助方式,各式各樣的久已失傳的蘇州小吃以及評彈昆曲,閑散,清雅,既符合現代人的休閑要求,又滿足蘇州人特有的人文要求。
對于挖掘蘇州傳統茶文化,水天堂頗具匠心,請來了一些已隱退江湖的蘇州點心大師,推出了許多已失傳的蘇州點心。水天堂用蘇州茶文化推出自己的經營特色,在文化上與蘇州市民找到了共鳴,同時也找到了知己。另外為傳承舊時蘇州茶館特有的文化氛圍,水天堂身著宋代服飾的“堂館”會將熱氣騰騰的牛肉鍋貼、生煎饅頭、雞鴨血湯、海棠糕、定升糕、南瓜團、湯圓、小餛飩等輪番端來,任你享用,一個人在這里花上48元可以泡上一整天,這貼近市民大眾的消費,在蘇州大受歡迎。
錢塘茶人
錢塘茶人,是中國國內最大規模的連鎖茶樓品牌,被譽為中式茶樓里的“星巴克”。目前在中國30多個城市有直營店與加盟店。
錢塘茶人首創于蘇州。它是一家自助式茶樓。50元人民幣的最低消費,您可以選擇一杯中國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及其他特色茶)的同時,在自助餐臺上任意取食數十種茶點、菜肴,還可以在現場加工區等候現烹現制的各類中國傳統小吃。在這里,您可以享受悠閑的時光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氛圍——錢塘茶人的每一家店都擁有唯美的環境,將“古典文化的時尚載體,時尚文化的古典表現”裝修理念表現到極致。在這里,您可以感受到中國漢唐古典建筑元素的佛像、花窗、磚雕、宮燈、古玩的細膩柔美與鋼材、玻璃、水泥、不銹鋼、馬賽克等現代建材的硬朗冷峻相互呼應。
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最大程度的時空想象,充分展示了設計師對中國文化審美境界的獨到理解和寫意化的發揮與表現。
錢塘茶人給人的感覺是專門做給崇尚文化的人的茶館,從設計到布局無不體現出古色古香的文化韻味。就拿評彈臺的搭建來說吧,也是和別處不一樣的,半圓形的臺子顯得很寬敞,對著觀眾的一面用垂簾相隔,其聲婉轉悠揚,而人卻若隱若現,一種典雅的韻味就通過這個小小的個性化布局給體現出來了。據說老板是專業的策劃大師,難怪想得如此細致。
蘇州的茶食糖果——有茶必備點
蘇州糕點、糖果(包括蜜餞、炒貨)業,亦稱茶食糖果業,起源于隋唐,形成于兩宋,發展于明清,繼承、創新于現代。
“有客必敬茶,有茶必備點”早已成為吳俗禮節,自古以來蘇州的老茶館,兩個必備要素,一是飲茶必備各式茶食糖果、瓜子、蜜餞,糖果以果盤托上飲茗,品茶食;二是評彈,老茶館的評彈也是必不可少的。
“故例,以茶款客,必佐以細碟敬事,內設糕餅之屬,故謂之茶食”。蘇州茶食正源于吳地這種禮俗。明清時期,蘇州食品已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蘇式系列。經營茶食的商鋪遍及蘇城,并涌現出一些著名商號和名特產品。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吳門表隱》記有悅來齋茶食、安雅堂鮑酪、紫陽館茶干、野荸薺餅餃、小青龍蜜餞、黃埭餅、徐家弄口腐干。
清末,蘇州茶食業著名商號(古城區)有稻香村、采芝齋、葉受和、野荸薺、王仁和、趙天祿、如意齋、萬隆順、會豐、紫陽館、杏林村、益冒堯、春陽泰、老如號等。
民國初年,茶食糖果業開店增多,民國四年(1915年)谷香村、一品香、桂香村、王裕豐、添祿豐、協豐泰、方同茂、悅來芳、采芝春多家開業。
直至目前蘇茶食糖果業的老字號產品已是聞名全國、暢銷國內外。
蘇州是個美麗的千年古城,獨特的吳文化演繹出這里獨特的茶文化。再加上又是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的產地,于茶來說,它是不容被忽略的一個城市,這期的品城欄目記者專程故地重游,用相機和筆描繪出這個城市獨特的茶文化,力求詳細地為大家展現出蘇州的茶文化和茶歷史。
總體看來,蘇州的茶文化演變速度是相當快的,比如當年的老虎灶茶館已經因為環保問題被當地政府所取締,除了老字號的茶館以外,新興的茶館也追隨周邊發達城市,比如上海和杭州等地逐漸和餐飲結合,那種復古的感覺畢竟沒有以前那么明顯,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缺失,是一種遺憾。再就是蘇州茶文化中似乎找不到真正的茶道,休閑意識的濃重使得這一代年輕的茶客們少了一點對茶的那種虔誠。但有弊就有利,起碼現在蘇州蓬勃發展的茶館業也是一件好事。鉆研也好,休閑也罷,茶道貴在平和,通過喝茶,通過茶文化能感受到快樂那就是收獲。
除了這些,蘇州自身的茶文化特點也值得蘇州人驕傲,例如茶點,例如評彈,都有屬于自己的特點,如果有機會,希望您也可以到蘇州看看,領略一下在茶館里品茶食聽小曲的那份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