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國傳媒的精神,答案似乎非常簡單,又非常復雜。
近日,有朋友問我,你是把自己定位為文人,還是傳媒人?我覺得,問題的關鍵在于1.獨立的思考,2.中立的立場,這兩點,是文人和傳媒人的共通之處,不必分開理解。汶川地震,國內傳媒,電視、電臺、紙媒,網媒,報道之迅速,動員之廣泛,評論之深刻,建國后所罕見,讓我們非常感奮!我們的傳媒界,今后要修史,要修一部中國自己的傳媒史,她是一部行業史,也是一部社會進步和文明開化的歷史。
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中國就出現了報紙,從報紙的誕生日開始,中國傳媒就有了自己的職業精神,那就是“社會之耳目,國民之喉舌也,人群之鏡也,文壇之王也,將來之燈也,現在之糧也。”那時,國人雖處于封建帝制的社會,卻對傳媒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國民之公眾思想,賴以養成;社會之道德智識,賴以涵育;思想之多元,賴以發揚;文明之基石,賴以奠定,其力誠莫于厚矣。”一句話,傳媒從誕生起就“有系與國計民生”。
傳媒對賑災救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傳媒的特點在于反應敏捷,傳遞迅速,影響面廣,能對民眾和思想先行引導,能夠極大的影響社會輿論。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報道中,網媒的信息聚合,報紙的評論,電視電臺的直播報道,都突出體現了傳媒的這些特點。
晚清民初,是中國的“傳媒盛世”,賑災救濟是民生的核心課題之一,傳媒自創立之初就對賑災救濟非常關注,同治十一年(1872年),《申報》在上海成立,這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報紙之一,在《申報》創刊號上,就刊發《論牛瘟》一文,指出牛瘟只是正常的畜病,并非天降兇兆,只要科學處理就可以加以控制,用科學思想破除封建迷信,開啟民智,凈化社會風氣。
晚清民初的傳媒在賑災方面主要做四件事:報道災情、勸捐募賑、建言獻策、監督重建。
早在光緒二年(1876年),華北大旱,《申報》就全面報道了旱災,包括災區情況,光緒帝設壇祈福,調糧救民,甚至包括天氣預測等等,也就是在這次災荒中,中國傳媒人開始為災民乞賑,呼吁全社會廣泛為災區募捐。災情報道,是傳媒勸捐募賑的方式,內容大多都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不僅巨商富賈為之慷慨捐款,就連傭人乞丐,也讀報之后也紛紛解囊,據載:“有傭婦朱馮氏交來洋一元,附有同情災民之信一封,言充作江浙賑款,令人敬重!”有沿街乞討的乞丐,“屢聞店家讀報,言山西奇荒情形甚慘”,痛憤之余將乞討所得文錢悉數捐獻。這就是傳媒募賑強大的感召力!
1877至1878年,僅僅一年之中,《申報》將三分之一的評論版面留給“賑災建言”,從倉儲、懇荒、興河、種樹、食物、孤兒領養、婦女,到災荒的預報和原因分析,災荒與國民經濟……,涉及到救災各個方面的課題,無所不包,展開“庶人清議”,士農工商都可以著文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未必都被清政府所采納,但是,形成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中國傳媒對災后重建的輿論監督,從晚清就開始了,光緒年間,上海有義冢維護不善,上海的報紙就刊文批評,直指弊端,結果促使義冢管理的最終完善。對救助行為和組織領導者,進行輿論監督,不僅能夠提高救助效率,為災民謀實惠,也有助于增強國人的公眾責任心,凝聚民心民氣,傳媒為公眾提供了建言批評的平臺,這就不僅僅是賑災的善舉,其意義對于晚清時期的中國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今年,從南方雪災,到汶川地震,今日傳媒人士之奮起,身入險境,廢寢忘食,傳媒力量之勇毅,揭示真相,直言不諱,其心其膽,直追百年前的傳媒精神,古今一脈相承。看今日,通過傳媒的勸募,上至政經精英,下至車船乞丐,無不傾力相助,各地為災區捐款數額已經創了歷史記錄。汶川地震,傳媒的作用已經不僅僅局限在賑災,將對今后的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們國家有著一部被忽視的傳媒史,100多年,歷史不長,卻足以讓我們今日借鑒,現代傳媒的原則,思想獨立和立場客觀,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相融合,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就了屬于中國的傳媒精神,中國的傳媒人也就有了中國文人的風骨與情操,今日汶川賑災,讓我看到了民族的傳媒精神,在燦然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