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土樓一樣,懷遠樓有著厚厚的土墻,高高的瞭望臺,隱蔽的防火水道和那流暢的圓……
然而,這座由華僑捐建的世遺點——懷遠樓,讓我揮之不去的印象,卻是她厚厚的文化積淀。
“詩禮庭”是懷遠樓里的一座圓形建筑,當地叫它“厝”。它本身和許多土樓沒有太多差別,“樓包厝,厝包樓”是土樓常見的建設布局,只是冠以“詩禮庭”而令人眼神一亮。“詩禮庭”者,讀書習禮之處也,且看石刻楹聯“詩書教子詒謀遠,禮讓傳家衍慶長”。土樓里設學堂——私塾,在福建土樓中當懷遠樓獨有。
這里有的是雕梁畫棟、木刻花窗等飾物,然而讓人聞出“書味”來,應是那些鎦金楹聯了。有讀書勸善的“書為天下英雄業,善是人間富貴根”,“天下良謀讀與耕,世間善事忠和孝”;有閑情逸致的“月過花移影,風來竹弄聲”,“琴書千古意,花木四曉春”,等等。
“斯是室”是懸掛于“詩禮庭”正廳上的牌匾。“斯是室”閩南人讀起來特別拗口,卻顯讀書味,意應是“這是讀書的地方”吧。端莊又不失蒼勁的三個大字是清末里人鐘金所書。鐘金姓簡,是清末秀才,寫得一手好字。一次簡鐘金參加漳州府試,待開榜后發現閱卷老師在試卷上題有“文章一般,字蓋漳”評語,于是名聲便傳開了。據說懷遠樓里的所有字題,均出自他的筆下。
正廳邊上的二個廂房小而精美。門上分別刻有“三茍”、“二南”字樣。“三茍”、“二南”何意?現尚莫衷一是。當地樓民稱其為“文房”和“武房”,“三茍”為武,“二南”為文,平時放些文武教具等。我則傾向“三茍”、“二南”出自《荀子》和《詩經》的觀點。《荀子》第三之《不茍篇》,第一句便是“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意為君子行為以難能為貴,學說以明察為貴,名聲以流傳為貴。《詩經》有“風”、“雅”、“頌”之分。“風”中其它十三篇均為帶“風”字,唯獨開篇不帶“風”,為“周南”和“召南”。現廣為誦頌的“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錄于《周南》的首篇《關睢》。“三茍”、“二南”真否出于此,有待進一步考究,但從古早私塾以“四書”“五經”的經典儒家學說為核心教學內容的思路看去,有其合理的地方。
在“詩禮庭”大大小小的門上,刻有“鉏經、種德”“培蘭、植桂”“式穀、詒謀”等字樣。“鉏經、種德”意為耕鋤(苦讀)經書,播種(修煉)德行。“培蘭、植桂”則表示我“斯是室”是培養人才的場所。至于“式穀、詒謀”的“式穀”二字,在《詩經#8226;小雅#8226;小宛》有載。詩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句,意為“小青蟲有幼子啊,小野蜂取走它。教育好后代啊,承傳好祖德”。“式穀”,祖德也。“詒謀”的“詒”,古同“貽”,遺留之意,那么“詒謀”可理解為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智慧和謀略吧?
走出樓門,抬頭看看“懷遠樓”三字,默讀“懷以德敦以仁籍此修齊遵祖訓,遠而山近而水憑茲靈秀毓人文”對聯,不由涌起一股沉甸甸的思緒,遙想百年前飄洋過海謀生不忘祖籍的簡氏前輩,他們深知不讀書怎能胸懷大志,又怎能久遠而不衰的道理,何況今朝我輩呢?
幾次陪客入懷遠樓,都是行色匆匆。真想靜下心來,住上一宿,聽聽書童朗朗讀聲的回音,浸浸“詩禮庭”濃濃的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