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讓人充滿幻想的名字:水銀洞。
我對起名一向缺乏研究,或者說根本沒有興趣。可是,當我來到貞豐縣小屯鄉一個名叫水銀洞的地方,站在貴州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大樓前,凝視著眼前這個日進斗金的礦山時,我不禁被深深地震動了。因為水銀洞金礦,就建在這個名叫水銀洞的地方。追根溯源,我當然不知道取名的人姓甚名誰,就是知道了也沒有用。因為他肯定早已作古,化成了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但我還是為這位取名大師的睿智和遠見所折服。面對眼前的一座座金山,鞠上了由衷的一躬。
嚴格說來,水銀是汞,并不是黃金。汞的價值,不可能與黃金相提并論。但我猜想,若干年前,在我們這位“風水大師”的心里,水銀就是他所知道的最金貴的東西了。于是,他用犀利的X光般的眼力,洞穿了這一帶莽莽蒼蒼的群山,知道它們的肚子里有貨。但因力所不及而無可奈何,于是便取下了水銀洞這個名字,寄托自己對未來的憧憬。
其實呢,無可奈何的豈止是預言家一樣的“風水大師”。千百年來,祖祖輩輩守著金山受窮的水銀洞人,在饑餓與貧窮的交替輪回中,無不幻想著點石成金,將夢境變成美好的現實。
期待仿佛漫漫的長夜,讓人焦灼而迷惘。
終于,水銀洞人在漫長的期待中看到了曙光。
1992年,沉睡了千百年的水銀洞金礦,終于被貴州地礦局105地質隊發現。之后,他們又與加拿大丹斯公司合作勘查,初步控制儲量達到大型金礦的規模。然而,由于地質勘探程度較低,且該礦埋藏較深,開采難度較大,屬難選冶原生金礦。當時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對該礦藏進行開發,故被擱置了下來。寶貴的金礦資源,還是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
貞豐縣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金礦資源。已探明的金礦儲量達300個金屬噸,遠景儲量達500個金屬噸。黔西南州8個縣市都有金礦,但貞豐的儲量卻是最多的。在貞豐的土地上,四分之三的面積都蘊藏著金礦。不過絕大部分都屬于微細浸染型難選冶原生礦,而不是易采易選的氧化礦。以常規的焙燒冶煉技術處理難選冶金礦,不僅回收率低,而且破壞生態環境。
水銀洞金礦,就是一個微細浸染型難選冶金礦。
9年后,也就是2001年10月,在采金界極富實力的福建紫金公司迎難而上,與貴州省地勘局等單位合資開發。決心啃下水銀洞金礦這塊“硬骨頭”。
于是,水銀洞金礦的開發,在貞豐縣各級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緊鑼密鼓地展開。同年10月,開始鉆探及地表地質工作。12月中旬,完成礦區地質勘探工作。2003年5月18日投入試產。7月25日,第一桶國標金錠出爐,質量品質達99.99%。
按常規,像水銀洞這種規模的金礦,通常需要4—5年的建設周期,可水銀洞金礦僅僅18個月就建成投產,創造了令人咋舌的“紫金速度”。
有專家認為,水銀洞是我國首座大型難選冶一體化原生金礦。對于開發利用我國難選冶的黃金資源,具有重大意義。紫金礦業自行設計、自行研發、自行建設的加溫常壓化學預氧化技術處理難選冶金礦的工業化運用,填補了國家冶金科技的空白,是金礦開發的一次革命。
據說,水銀洞金礦正式出金的時候,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投產慶典。用40公斤99.99%國產金錠組成的“金雙喜”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著實讓在場的人大開眼界。記者在報道這次慶典時,曾用人聲鼎沸來描繪其盛大場面。
其實呢,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科研的過程遠沒有這么熱烈和歡騰,更多的則是寂寞和冷靜。比如,我在寫這篇小文的時候,寥寥百余字,就可以把化學預氧化技術處理難選冶金礦的研究成果敘述完畢。實際上呢,對于開發研究這個課題的科技工作者來說,點石成金的過程,遠遠沒有這么輕松和簡單。
2001年,經國家人事部批準,成立中國黃金行業博士后工作站。當時,進站博士7人。此后,福建紫金公司成立了紫金礦業設計院,自行研制化學預氧化難選冶技術處理難選冶金礦,以驅逐難選冶這只攔路虎。
水銀洞金礦工藝礦物學研究表明,該礦絕大部份礦石以超顯微狀態,分散在微細硫化礦物中。而這些載金礦本身的程度也很細微,且含金量不穩定,平均每噸含量8克左右,還伴有少量的砷和有機碳等物質,確屬難選冶的大型超細微原生金礦。
福建紫金礦業設計院的科技工作者,承擔水銀洞金礦選冶實驗的研究任務后,歷時14個月,先后多次取樣進行多方案選冶試驗,探索提金的可行性。共完成熱壓預處理試驗700余釜次,常壓化學預處理試驗用礦量近5噸,擴大連續試驗近2個月,其所研制的壓力預氧化工藝回收率可穩定在80%,而且具有設備易于制造、生產控制簡便、環保友好的特點。
該工藝的研制成功,將為我國約占總儲量80%的難處理原生金礦的開發,提供有力手段,甚至有望帶來黃金產業的革命。
實際上,我上面的敘述,仍失之平板和抽象。冶金設計院在長達一年多的研制中,應該不乏生動鮮活的細節,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但限于筆拙和難以深入采訪,以及篇幅等原因,我只能像一只點水的蜻蜓,在他們漫長的研制的空中,展翅滑過。
除了水銀洞金礦,貞豐還有其他兩金,即爛泥溝金礦和背斜金礦,號稱貞豐“三金”。其中,爛泥溝金礦,國家儲量110個金屬噸,遠景儲量150個金屬噸以上,占黔西南州成礦片區金礦總量的42%,屬國家特大型金礦,是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批示的全國引進外資技術開發的十個重點項目之一,目前由澳華貴州錦豐公司投資開發。在我們到貞豐采訪的前3個月,也就是2007年3月18日建成投產,年產能力將達6噸,成為年產黃金20萬盎司的世界級特大型金礦。
水銀洞金礦的建成投產,也使水銀洞人點石成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為當地村民鋪平了寬廣的致富路。
村民張正寬長期在外面打工維持生計,得知公司投資開發后,毅然返回家鄉,給施工隊打水泥磚和承包一些零星工程。不到兩年時間,就蓋起了600多平米的磚混樓房,買了3輛大東風,投資20多萬開辦了采石圾,成了村里有名的百萬富翁。
此外,金礦還為村民提供了160多個就業崗位,這些人年收入共達200多萬元。
隨著金礦工的發展,當地村民的人均收入從2001年的7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2600多元。真可謂“開發一座礦山,美化一片環境,帶動一方經濟。”
在貞豐采風其間,縣委張國華書記激情洋溢地告訴我們,貞豐三個大型金礦的開發,將使貞豐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之都”,并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打造黃金城、建立黃金產業鏈、黃金交易中心、建設黃金博物館、黃金文化等宏偉藍圖。剎那間,我這個一向不易激動的人,居然也興奮了起來,憧憬著貞豐這個“金都”的未來。恍恍惚惚中,自己好像也成了“金都”的一員。
是啊,點石成金,一個多么美好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