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網上支付遠遠沒有迎來它的鼎盛時代。
“10年了,也是到了監管的時候。如果再不監管,就離開正道了。”在4月18日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舉辦的“第11屆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大會”上,易寶支付首席執行官唐彬在接受《互聯網周刊》的采訪時說。
唐彬說這話的口氣更像是一個家長或者旁觀者對一個正在成長的叛逆少年所下的忠告。但作為這個少年群中的一員,唐彬和他的公司見證了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的興起。就是在這次電子商務大會上,數十家國內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廠商聚集在一起,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像唐彬這樣,發出接受監管的呼吁。
這是一個發展了10年的產業。10年前的1998年4月16日,伴隨鼠標輕點,深圳南山區的彭先生通過招商銀行“一網通”網上支付系統購買光碟,從而完成了國內第一筆網上支付。但直到今天,中國的網上支付遠遠沒有迎來它的鼎盛時代。它既不是一個成熟理智的成年人,也不是一個新生的幼兒,而更像一個野蠻中生長的少年,時不時需要大棒和鞭子,來約束它飛速成長過程當中所出現的非理性和瘋狂。
野蠻生長
也許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這個少年的“成長史”。只有在理清了中國網上支付的大致發展脈絡之后,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網上支付產業在發展到第十個年頭之后,所處的狀態。
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實是,中國網上支付真正實現野蠻生長,迎來其第一個拐點,是從03年那一場遍及全國的非典災難開始的。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中國人的支付習慣發生了更深層次的轉變,也為更多的第三支付平臺催生出一片新的藍海。從此,中國的電子支付發展開始像脫了韁的野馬,以每年超負荷火箭般的速度在快速野蠻生長。
“當時SARS在北京,我們跑到北京來,發現這是一個好時候,因為大家不愿意面對面交易了,需要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唐彬回憶起2003年的那一場給全中國人蒙上了一層陰影的災難時說。
時光從2003年開始再往前倒流5年,回到1998年,招商銀行“一網通——網上支付”投入運行,成為國內首家通過互聯網提供支付服務的銀行。最初是銀行在扮演著第一個吃螃蟹的角色。一個重要的角色——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嶄露頭角,卻是在1999年。1999年,首信易支付首次提供了跨銀行跨地域在線交易的網上支付服務平臺。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個叫阿里巴巴的 B2B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成立,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公司幾年后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會成為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當中的領頭羊,占據了中國第三方支付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草根出身的第三方支付真正成為這個舞臺上的主角之一,要到6年之后的2005年。2005年,阿里巴巴打造出交易服務工具“支付寶”,以第三方帳號進行資金代管,保障交易安全,并承諾對資金風險進行全額賠付。同時大量風險資本涌入,促使支付企業數量激增,至2005年就達50多家。同年,全球最大的在線支付商在中國推出第三方支付平臺“貝寶”。騰訊推出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財付通。擁有了信用保障的優勢,這類支付工具迅速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這就是中國在線支付市場野蠻的發家史。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第三方支付廠商紛紛發出要監管的呼吁,究竟是不和諧的聲音,還是基于別的考慮?
家長管制
這些呼吁并非空穴來風,或者是單純的自省自律,一根驅趕在背后的大棒是《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的數易其稿,以及從2005年開始就一直在盛傳的央行要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消息。
央行作為監護人之一,其目的是什么?顯然并不是要把這個快速壯大的少年扼殺掉,而是用略帶威脅的口吻提出警告,幫助這個少年更健康明朗地成長,而這也許也是第三方支付牌照遲遲不發的原因。“所謂發牌照不是為了不讓你做,是讓你做得更可靠,發展得更穩定一些。”首信易支付總經理高佳卿分析說。
盡管第三方支付牌照依然是“千呼萬喚始不出來”,但它顯然已經成為懸在所有第三方支付廠商頭上的一把利劍。很多電子支付廠商都按照《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以及第三方支付牌照所透露的信息來不斷地規范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發展中的循規蹈股的健康少年,而不是被大棒和鞭子驅趕著前進。
“牌照會不會出?第一,當然遲早得出,行業是需要不斷規范的。第二,雖然去規范,但不會下一個緊箍咒,因為行業是需要發展的,不會定得很死,可能是一個寬泛的原則,然后不斷增加新的解釋;第三,即使現在不出,每家為了有競爭力,為了將來更好的持續發展,其實每一家都在不斷完善和規范自己;除此之外,大量的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在不斷進入中國,他們先進的金融體系和風險方法措施和運營經驗,其實從某一個程度上完善了產業環境。”高佳卿日前在接受《互聯網周刊》采訪時作出了這樣的分析。

而支付寶新聞發言人孔非在接受《互聯網周刊》采訪時也表示,“支付寶非常希望這樣的工具出來。”“我們很愿意規范自己,這個市場魚龍混雜,我們希望是良性發展,而不是惡性競爭。”自從央行傳出即將頒布《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并發放有關電子支付牌照的消息之后,支付寶就開始加強內部監管服務體系的建設。
孔非透露,支付寶一直跟央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包括央行常常會派人到支付寶公司去考察整體運作和業務發展方面的情況。“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希望國家出這一套東西出來,同時我們積極的配合,他們對各種各樣問題的研討,我們會提供一些經驗和實例來給他們做參考。”
理性的帶頭大哥
“支付寶要成為中國最健康的支付平臺。如果有一天國家需要支付寶,我想都不會想,會在一秒鐘內把這個公司(支付寶)全部送給國家。”這是馬云在一次發言中對記者所說的話。
外部人可能會笑言,這只是馬云的又一次不切實際的吹牛,符合馬云的一貫的作風。但支付寶內部員工卻不止一次用嚴肅的口吻對記者提起這段話。 “我們甘愿做中國支付發展的試驗田,信譽體系監管的小白鼠。”孔非在轉述完馬云這段話之后總結說。盡管是在一個熱烈而非理性的環境當中成長,盡管馬云的每一次承諾都給人感覺沖動而非理性,但這些貌似非理性的承諾卻在每一次的事實中得到了印證。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平臺隊伍當中,支付寶的舉動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早熟而理性的帶頭大哥。
支付寶為什么從成立的那天開始,就要花大錢在互聯網誠信體系的宣傳上面大做文章?外界一開始對此并不理解,“全額賠付”制度讓很多人都認為馬云瘋了。“阿里巴巴集團剛推誠信體系的那時候,外界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么要做這個事情?又不能賺錢又沒有意義。”在一次聊天中,淘寶網公關經理盧維興對記者說。但隨著中國網上支付發展到第十個年頭,支付寶的“非理性”舉動越來越多的得到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贊同和追隨。因為在網上購物,用戶最擔心的就是用戶誠信和支付安全問題。
與其他支付廠商不同的是,支付寶認為誠信環境的建立,并不是在虛無縹緲的口號上面。只有在利益的驅動之下,才能真正建立起商戶、消費者、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支付信用體系建立的聯盟。“我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信用這東西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可以相互帶來價值的。”孔非對記者說。
去年5月份,阿里巴巴CEO馬云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邀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坐在一起,討論雙方的合作機會。馬云這次要游說的其實并不止工商銀行一家銀行,他的目的是讓銀行同意支付寶公司提出的“七天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計劃”。支付寶希望通過把企業誠信通用戶在網上交易累積下來的信用,作為參考,結合銀行一套的程序,為企業提供擔保、貸款。
在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在中央電視臺2套黃金時段播出了一則以“信任”為主題的60秒公益廣告,廣告的口號是“因為信任,所以簡單”。這是支付寶在京正式啟動“支付寶互聯網信任計劃”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支付寶公司發布了國內首個“互聯網信任標識”,超過4700萬支付寶會員和32萬企業用戶被陸續插上“信用標簽”。
按照孔非的說法,支付寶是甘愿做中國網上支付誠信環境試驗場的小白鼠。但業內分析人士則表示,支付寶推出這個“公益”式活動,實質謀求的是獲得標準制定者和行業權威話語行使者的身份。不管是出于何種動機,支付寶的目的都已經達到。
競爭還沒開始
“在我們看來,支付市場的真正競爭,還沒有開始。” 支付寶公關部經理陳亮《互聯網周刊》說。
一份今年年初由艾瑞咨詢機構發布的《2007-2008年中國電子支付行業發展報告》研究顯示, 2007年中國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交易額規模突破1000億元,預計2008年仍將保持100%以上的增長,有望達到2100億元。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但它在眾多第三方支付廠商的眼里,卻是微不足道的。盡管面臨著法律滯后、信用體系不完善等因素,但幾乎每一家接受《互聯網周刊》采訪的第三方支付廠商都認為,相比龐大的中國市場和飛速膨脹的GDP數字來說,現有的中國支付市場只不過是被啃了一個小小缺口的巨大餡餅。
“1000億占據中國未來整個支付市場不到1/1000。這個市場還很小,最關鍵的還是看你的模式對不對,有沒有足夠生命力的模式,能不能隨著整個行業來成長。”唐彬對《互聯網周刊》說。
盡管在這份報告中,支付寶依然處于領先地位,但陳亮卻對記者表示,支付寶所受到的評估只是個保守的數字,支付寶內部并不認同這個數據。“支付寶今年的交易總額目標是1500個億。”陳亮對《互聯網周刊》說,而這遠遠超過中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的總額。看來這是一個急速膨脹的市場,包藏不住第三方支付廠商那躍躍欲試的野心。
那么,什么將成為催進中國網上支付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支付發展到現在,必須有兩個重要的方向。一是支付產品必須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滿足上面商戶的需求;第二是有支付上面的新的增值業務的創新。”首信易支付總經理高佳卿總結說。而孔非也認為,“我們需要不斷創新,創新始終是我們公司當中最終核心的部分。因為你創新了,才可以給這個行業帶來新的東西。”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所有的競爭者都達成了一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