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最關鍵的電信運營企業,為何治理垃圾短信沒有能夠實際意義上做了限制了呢?
對垃圾短信制造內幕的全面曝光,引起了媒體的熱度關注,對于手機用戶而言更擔心的是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關注度。針對目前情況,中國的手機用戶是5個多億,垃圾短信制造企業就掌握了整個全中國一半手機用戶的信息,可以斷言暴利誘惑下,垃圾短信已形成黑色產業鏈。垃圾短信的產生根源在于中國目前在法律層面的界定尚屬空白。
我認為垃圾短信的瘋狂產生必有其緣由。首先是因為沒有健全的法律層面的支持,垃圾短信空前的泛濫是不可避免,多數相關企業利用法律漏洞,發送垃圾短信作為廣告推廣,由此產生大量的垃圾短信。
第二是手機用戶資料未能安全保護。日常生活中,銀行、移動手機、證券單位、車輛管理所、房產登記中心、保險等等單位記載著大量真實的個人信息數據。這些個人數據很輕易流動到企業手中,也就說明個人隱私幾乎沒有什么保密可言。獲取手機用戶資料輕而易舉,這些手機用戶資料容易獲取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垃圾短信的泛濫,同時也威脅了個人信息的安全。
第三是手機短信廣告的暴利行為。手機廣告以其可以精準到身份識別,職業識別等等,給廣告營銷效果產生很大的利益誘惑,從而導致部份企業一致向短信廣告看齊。不管是做什么產品或者活動推廣,短信是方便又快捷的推廣方式,從而人人推廣人人發垃圾短信的局面。
第四是行業監管力度薄弱。行業監管力度薄弱,是造成垃圾短信泛濫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加強行業監管,督促有關部門切實負起責任,對監管不力、嚴重失職的,要堅決追究責任或許這是才杜絕短信泛濫根本,任何行業監管力度不夠都會引起該行業的深層的負面影響。
最后是垃圾短信的隱蔽性,手機用戶意識淡薄。正因為垃圾短信具備相當的隱蔽性,加上手機用戶意識淡薄,也是造成短的持續泛濫的原因。可以說每個手機用戶收到垃圾短信,挺多是順手刪掉,壓根就沒有想到投訴。就算投訴,基于法律空白也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投訴監管沒有公開化,導致投訴的問題不了了之。
以上幾點都足以證明了今天短信泛濫的造成的根源。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移動和聯通作為國內兩大電信運營企業,一旦發現群發惡意垃圾短信,從技術角度講是完全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制止短信發送的。而作為最關鍵的電信運營企業,為何治理垃圾短信沒有能夠實際意義上做了限制了呢?很明顯,還是經濟利益驅動
另外,手機用戶資料未能安全保護,可想像一旦這些數據庫被轉賣或者盜用,不管使官員還是企業老板、平民百姓都很害怕,他家在哪塊住,哪號樓,幾層都很清楚。而這些數據除了購買得來以外,更有企業開發了無線身份識別系統和用戶屬性挖掘系統進行收集用戶信息。當前由于個人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案件日漸增多,不禁令消費者提心吊膽。
中國2億手機用戶私隱面臨威脅,將不是危言聳聽。我國每天未經許可的垃圾短信約為10億條,意味著每個用戶平均每天要被迫接收兩條垃圾短信。不少人幾乎每天都能收到5條以上的廣告短信,內容涉及賣房、賣車、打折機票、按摩、投資,甚至假貨的垃圾短信,造成了社會消費群體的受害。事實上,在目前的通信領域,困擾廣大消費者的絕不僅僅是垃圾短信。我就經常受過“響一聲就掛斷”這類騷擾電話的騙局。在手機上發現陌生號碼后,回撥過去,之后再查詢,手機就被莫名其妙扣了幾十元錢。消費者對此類“吸費電話”的投訴最多,但從來沒得到過實際上的問題解決。
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僅靠企業自律是不夠的,政府部門要發揮引導約束監督作用。要加強市場監管,嚴禁違法買賣短信群發器,嚴禁買賣個人信息。同時,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查處垃圾短信、網絡欺詐等違法行為,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