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Web 2.0 網站,技術的長足進步,我們似乎越來越看到,人與機器共同努力能夠為未來所帶來的機遇。
周日在嘉禾一品和當當網的王洪濤談及了一件事,中文雅虎、有道不差,Ask和live也不差,為什么市場份額那么低?我的觀點是網民時間有限,他們只能選擇同類產品中最好的,除非這個產品無法再適應他們的需求,否則很難嘗試另一個同類產品。騰訊的同學問我,你在什么情況下會更換郵箱,我說了兩點,第一這個郵箱的Bug確實已經不能忍了,第二有另一個郵箱的產品功能、技術要遠超出這個郵箱,比如我現在用的郵箱只能發2M附件,如果10M,我可能會考慮更換。
這件事和另一件事有關,三月底百度高調發布了IM、“典型的Web2.0網站”豆瓣也發布了日記功能,恰好你是這兩個網站的粉絲的話,受損失的不僅僅是它們的競爭對手,也是其他網站。用戶上網的時間就那么多,不用這個就用了那個。
其實很多網站雖然沒有CCTV的氣勢,但都有CCTV的理想,說好聽了就是黏住用戶,發展到最后就是“所有的站點都有一種春節聯歡晚會的感覺”, 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對其中的精品視而不見。上周我在我的同事那兒看到他同時啟用QQ、飛信、MSN、Gtalk外加現在新出的百度HI,群聊群毆很熱鬧,不過他也坦言,有很多人已經記不太清了,成了在“MSN上的尸體”,我的同事已經屬于“在典型用戶之外的觀察者”,而一般用戶基本上就只堅守著一塊陣地,其他網站雖然“還不錯”但只能看看后,無奈放棄。
每天給你多一點,轉化率高一些,流失率少一點,停留時間長一點,用戶似乎不那么想。我所居住的小區論壇里最近聊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自己經常上的網站”,出人意料的是,業主們每天泡的網站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海福會車友俱樂部、藏花閣論壇、我愛打折、自然之友、酷基金網、Mtime時光網、貝太美食,仔細一看人氣還真不少,藏花閣論壇僅“草本植物”一個版就有12萬個貼子。
有人問拍過《四百下》的著名電影導演特呂弗是什么時候產生想做導演或者影評人的愿望,他說他并不清楚,只知道自己想離電影“近一點,再近一點”。
無論是何種起因創辦的網站,無論是否采用了最新的技術,要想得到用戶真正的青睞,唯有離消費者“近一點,再近一點”,仔細聆聽用戶的心聲,滿足他們的需求。當年因裝修團購起家的籬笆網發現,二十五到四十五歲的消費人群中,除了裝修以外,大家在買車、結婚、旅行等方面都有需求,也希望采用類似于裝修的這種團購模式來消費,而且籬笆網此時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客服團隊。2005年,籬笆適時延展了它的服務,如今拿“我要結婚”來說,就有“婚天婚地”、“滿漢全喜”、“鐘愛一生”、“大話愛情”、“咔嚓瞬間”、“結婚日記”、“紗試比亞”、“珠寶首飾”、“蜜月旅行”、“單身俱樂部”等分版,“現已成為引領婚禮時尚的強勢平臺。”
異軍突起的嬰幼兒成長網站“寶寶樹”創辦人之一、前Google市場總監王懷南在接受訪談時說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經歷,“當初我切入這個市場的時候,很多人都大跌眼鏡,說,‘王懷南怎么會干這樣的事情?這行業怎么能做呢’,但過了12個月之后,他們又說,這行業太需要做了。這對我們來講,都不重要。我們從第一天就知道這個行業太需要做了,因為我們都感覺到應該做。”
Google中國給大家開了一個“人肉搜索”愚人節玩笑過后,在它的“黑板報”里這樣寫道:長久以來,人們想起 Google 就是使用大量的計算機、算法和語言,冷冰冰的而沒有人類的空間的一個搜索。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Web 2.0 網站,技術的長足進步,我們似乎越來越看到,人與機器共同努力能夠為未來所帶來的機遇。
“我見到很多人在國內的SNS站里抱怨‘無所事事’”,資深博客秋傲在《豆瓣和海內誰更難受?》一文中談到,“你不要跟他講這是中國的Facebook,這對他沒有意義,用戶要的是直觀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