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敢說API就一定能幫助《紐約時報》走出困境,但這至少是美國報業的一次勇敢的嘗試。
2008年5月27日,在各大網站爭相開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編程接口)后,《紐約時報》終于宣布將在不久后對外開放自己的API,以使《紐約時報》網站的整個內容實現“可編程化”,以此來推動該網站的社交化網絡應用進程。在這個慢慢燃燒起來的夏天,也許《紐約時報》邁出的這一小步,將成為其扭轉困頓局面的一個拐點。
API能否讓一切變成可能?雖然《紐約時報》對于這次開放API的程度并沒有明確表態,但是我們可以想象,當一個球迷可以隨意定制他所喜愛球隊的最新消息,無論賽事或是花邊,一開電腦,所有感興趣的信息都一股腦涌現眼前的時候,讀者的閱讀體驗將會有怎樣的提升?這時候,《紐約時報》已非單純的報紙,更是一種新的閱讀生活模式,閱讀、交友、暢談,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是的,開放API就意味著讓每個讀者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紐約時報》,可以驕傲地說,只此一份,足矣。
其實,報業的數字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然而近來報業網站新聞訪問量整體呈現的下降趨勢,又給紙媒發行量業已下滑的美國報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如何在報紙的網絡版上賺更多的錢,已成為業界最為關注的話題。
如今,美國的每一家傳統紙質媒體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站,而且這些網站的角色早已從先前紙質報的輔助傳播手段,變身為主流的全新復合型媒體平臺。
一個圖片市場分析師黃文曾在她的博客中指出,現今的讀者漸漸轉為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和過去一代媒體的消費者不同,他們的習慣是搜索和選擇信息,這種差別決定了今后報業市場形態的變化。在她的文章中也提到:《紐約時報》副總裁曾講過這樣的話,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他們對《紐約時報》網站做了比較大的改造,他們認識到必須利用互聯網的特質和潛能增加更多的軟件,包括互動性的圖形設計,內容的聚合、搜索等等。他說,《紐約時報》只有通過這樣一種改進,才能夠形成一種全新的競爭力。
為應對報業市場的整體低迷現狀,美國各大報業紛紛采取了各種舉措,早在去年的9月,《紐約時報》高層就做出了決定,停止向TimesSelect用戶收費。而在默多克收購道瓊斯以后,《華爾街日報》網站的收費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此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今日美國報》這幾家全國性大報也都同時看好了博客的現狀與前景,主動借鑒新型媒體的技術優勢,并結合自身的品牌特色,相繼在各自的網站上推出了新的博客專欄。
迫于生存,報業市場漸漸形成了這樣的生命鏈:通過贏得更廣泛的讀者來獲得更高的廣告收入。甘尼特報業前副總裁Michelle曾指出,近幾年來美國報業仍然發展迅速,但廣告和新聞之間的平衡卻正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廣告的占有率從幾年前的80%提高到90%,而新聞則從20%下降到10%,并且仍有下降趨勢。想盡一切辦法抓住讀者似乎已成為報業發展的唯一出路。
在這種形勢下,也許真如一些評論所說的,美國報業開放API已是大勢所趨。在信息大潮中,人們已經習慣了在網上搜索獲得免費的信息,并且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并非僅僅一種,那么如何吸引更多的讀者來關注自己的報紙網站并富于一定粘性呢?也許《紐約時報》的這次嘗試將會吹響美國報業開放API的號角,“人性化”與“個性化”雖然早已成為陳腔濫調,但是在信息橫飛的年代,每家報紙每個網站都在為多爭取一個讀者而絞盡腦汁,開放API或許可以為低迷的報業市場迎來一次轉折,至少,這是新的契機和未來報業數字化的一個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