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播成就了羅斯福,電視讓肯尼迪打敗了尼克松,而今,網絡開始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爭霸的舞臺。
身處美國的人們,大概還記得1979年通過《時代》認識中國的鄧小平。他們估計不會預料到,而今,他們或者更多的是他們的后輩正通過網絡認識中國的溫家寶。在Facebook上關于中國領導人溫家寶的主頁已經獲得了超過20000的訪問量,位居Facebook上所有政治家的第10位。本屆美國大選候選人奧巴馬暫列所有政客榜首,這是他互聯網戰略的初期勝利。
年輕人的目光
在美國的總統大選中,網絡扮演了一個重量級的角色。2007年3月5日,一位用戶在YouTube上傳了一個時長只有1分14秒的視頻“希拉里1984”,揭開美國總統競選之互聯網戰略的大幕。此后,隨著競選者們在互聯網上發布自己的競選視頻、音頻、博客等競選資料,互聯網逐漸成了聚集大選目光的場所。
大量以前很少關心美國政治的年輕人也開始在MySpace、Facebook等網站上與他們的朋友談論大選的問題,并在網上支持自己鐘愛的總統候選人。在加利福尼亞,有63%的25到34周歲的公民和57%的18到24周歲的公民,今年已經注冊了選舉團的選舉投票資格。這打破了1972年52%的青年人參與選舉的紀錄。
跟他們的父輩不同的是,這些年輕人,除了在酒吧、咖啡館與朋友們議論他們對候選人的意見和建議之外,更多的時候,他們通過MySpace、Facebook這樣的社區網站來影響他們的朋友或者網友們。最重要的是,在網絡上,他們可以通過相對自由的方式接受競選者的政治宣傳,同時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政治觀點。在YouTube上,年輕人不僅僅關注政治家的視頻,并對他們表示支持或進行提問,而且還制作視頻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這種參與政治的方式與他們日常的生活方式相輔相成。一位叫詹姆斯的網友在YouTube上看了希拉里的短片后回帖,粘貼了一段他的自拍視頻,他高興地說希拉里采納了他的意見,并積極為希拉里拉票。他還把希拉里的短片地址鏈接在自己的節目中。類似詹姆斯這樣的政客粉絲很多,他們都會在看完短片后評論,力挺自己支持的對象。
直擊科技選秀
年輕人在互聯網上討論得熱火朝天,準總統們也在這個新戰場上沖鋒馳騁。
民主黨人候選人提名終于以奧巴馬的勝出塵埃落定,可以說,被譽為“黑馬”的奧巴馬現階段的成功很大部分應該歸功于互聯網。他建立自己的競選網頁,并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Digg、flickr、Twitter 等眼下最火的網站上發布自己的競選視頻和政治主張。在Myspace上,奧巴馬有超過34 萬的好友,在Facebook上,支持者的數量接近76萬,在YouTube上提供的奧巴馬的視頻頻道,總瀏覽量已經超過了1300萬,即使如Twitter這樣的非主流的迷你博客,奧巴馬也獲得了2萬多人的關注。他在這些網絡上向年輕人宣傳自己,并且募集參選費用,還發掘了潛在的“金主”。據估計,4月份涌進奧巴馬賬戶中的3100萬美元中,94%來自不及200美元的小額捐款。
奧巴馬之外其他候選人,也紛紛在互聯網上開辟自己的戰場。像民主黨人希拉里·克林頓、約翰·愛德華茲和比爾·理查森,共和黨人約翰·麥凱恩、米特·羅姆尼和魯迪·朱利亞尼等十多位候選人都與YouTube簽約,將自己的演講、訪談、聚會等視頻上傳至網上與眾人共享,甚至包括自己的個人看法和生活細節。被稱為“鐵女人”的希拉里通過互聯網發布了精心制作的競選宣言,一舉改變了她在美國民眾心中的清高形象,拉近了自己與大眾的距離。而約翰·愛德華茲在面對諸多傳統媒體的相機、攝像機宣布參選總統時,他的顧問在YouTube上已經上傳了一段兩分半鐘的視頻錄像,向選民闡述自己的競選綱領,為了讓這段視頻錄像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愛德華茲的競選團隊還在各大著名的政治博客網站上打廣告。
準總統們的互聯網戰略不僅僅限于在網上發布自己的視頻,在社區積聚人氣,他們還在每個能引起注意力的網站上投放廣告。相比與電視上按秒鐘計算的廣告費用,對于慣于一擲千金來贏得選票的政治家而言,網絡真是“人多,花錢少,速來”。在電視臺中插播一個廣告需要數萬美金,但憑借網絡,政治家們可以花少量的錢將大量信息撒向網絡。據國外媒體報道,今年1至3月,奧巴馬共支出了347萬美元的互聯網廣告費用,投放網站包括Google、雅虎、Right Media、微軟、Pulse360、Quigo、Facebook、Broadband Enterprises等,其中Google獲得280萬美元的廣告費用,位居各網站第一位。

網際名利場
準總統們對網絡的重視,在為自己提高聲譽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絡廣告的一份美餐。據統計,2002年,美國期中選舉時有500萬美元用于網絡政治廣告支出,2004的總統大選在網絡上花費了2900美元,而2006年期中選舉時這一數字上升到4000萬美元,2008年的“錢”景就可想而知了。
面對巨額競選經費,各大網站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伸向了競選者們的口袋。早在2007年3月,YouTube就專門為總統候選人設立了視頻平臺“You Choose 2008”(2008你做主)。希拉里、奧巴馬等總統候選人紛紛在這個平臺上注冊,發布自己的視頻廣告。選民們積極地通過YouTube上傳圖像或聲音,在它與CNN聯合舉辦的競選人視頻辯論中提問,這讓越來越多地選民能夠用多種方式參與到選舉中。一位叫金的女子對著網絡攝像機向候選人發問:如果你是總統,你是否能讓國內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低收費或者免費的預防藥物?隨后,她在鏡頭面前脫下了因癌癥化療而戴在頭上的假發。這種直接提出切身問題的方式在媒體教授扎維斯看來比通過記者提問更具效果。雅虎特意為08年大選推出的競選網站Dashboard 也是瓜分市場蛋糕的突出舉措,其信息的整合度令人驚訝,人們可以輕松地找到每個候選人最近的民意測驗結果、相關人氣結果、獲勝的可能性以及資金籌集情況等,關于競選的種種無所不包。Google推出的名為“跟蹤競選人”的網頁窗件,整合了有關大選的新聞、視頻、地圖和博客等相關內容,被不少用戶放置在自己的網頁或博客中。“Impact Channel”(影響頻道)作為Myspace專門為大選開辟的頻道在07年就多次主持了兩黨總統競選人的辯論,視頻吸引了網民大量的點擊量。
各大網站如此主動地出擊,無非是想贏得“要塞”位置,在獲得訪問量的同時,獲得大選巨量經費的投放。畢竟,預計高達30億美元的美國總統競選廣告經費分外誘人。
當網民們在各個門戶、社區里熱議候選人,當各大網絡巨頭爭相分食競選帶來的巨大蛋糕,當準總統們爭相在這片新的戰場顯露身手,互聯網顯示出了它作為戰場的殘酷性,網界不僅是展示自身優勢的舞臺,也是攻擊對手的最佳場所,稍不注意,候選人就可能成為對手的靶子,希拉里被惡搞的視頻估計讓她傷透了腦筋。可見,通往勝利的道路,往往充滿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