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消息,目前美國經濟衰退,歐洲經濟發展放緩,面對國內外不利因素相互疊加的嚴峻形勢,國家在降低進口關稅、提高進口便利化程度等方面加強調控,先進技術設備和資源性產品進口繼續增加,使今年我國上半年貿易不平衡狀況得到改善。
商務部負責人認為,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的種種變數,既是考驗,也是契機。一定條件下,偏緊的環境可以形成倒逼機制,使企業增強應變的意識和能力,主動調整結構,帶動產業升級。
其實,在生存壓力下,許多企業已開始優化結構、積極轉型,加入到那些活躍在進口貿易領域的“進士”隊伍中去。據了解,近年來受到商家推崇的B2B企業間的電子商務平臺,針對中小企業在進口貿易中所面臨的技術性難題,已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進口商機幫企業生存
最近一段時間,A股震蕩不止,投資者都在猜測哪個板塊是下一個黑馬。有業內人士指出,一向處于非焦點地位的進口貿易相關上市公司,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升溫,人民幣的優勢凸顯,進口貿易的勢頭看好,正獲得越來越多的注視。
2008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我國經濟進入以內需為主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中國內部需求的增長已經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隨著人民收入的增長和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進口商品在中國市場展現出強勁的消費需求。不難發現,很多世界一線品牌已經進駐中國的一線、二線城市,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的各大商場??梢钥吹?,除家樂福、沃爾瑪、歐尚等外資零售企業外,很多內資企業如物美、京客隆等超市都設立了“進口商品”專區。這些商品在賣場內日漸走紅,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眼球,不但品牌越來越多,品類也越來越豐富,專柜面積和銷售量也在逐年增加。
專家認為,進口貿易類個股迎來“暖風”,主要是由于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升溫,人民幣的優勢凸顯,國家在進口信貸支持、進口貼息以及進口展會等方面頻頻推出新政。與此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家外匯儲備充足、國內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也為擴大進口、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規避貿易風險提供了重要的市場契機。也就是說在現階段,企業主可以用更加優惠的投入獲取更為先進的國外技術、設備以及成熟產品。
我國對高附加值的產品需求量逐年增加,如在電子元器件行業,很多設備功能都要求其中應用的元器件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而這些產品目前在國內還很難找到替代產品,幾乎完全依賴于進口。據統計,僅機電行業有進口實績的企業在2006年就達到7.78萬家。同時由于國家下調了進口關稅,所以借此機會進口一些優質的國外產品來填補國內日益高漲的個人消費市場,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據了解,截止到去年6月底,我國中小企業已逾4200萬家,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9.8%,商品進出口額占68%左右,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體。在目前的全球經濟環境下,很多中小企業都順勢而為,選擇抓住進口貿易商機,解決生存問題,再努力取得持續性發展。
信息、交流是最大瓶頸
2006年的十大網商之一顧靜,三年前在出口生意蓬勃發展時,即未雨綢繆,代理了一款日本生產的防雨刷,目前在江浙地區有汽車修理業務的67家門店分銷,成為其公司的主要經濟增長點。但是并非所有的中小企業在從事進口的過程中都能像她一樣順利,信息不通、交流不暢,都是中小企業主從事進口貿易的瓶頸。
上海格雅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宣告訴記者,隨著韓劇在中國的熱映,劇集里的很多產品在國內都非常熱銷。很多客戶點名要韓國飾品,普通頭飾都很熱銷。他想進口韓國的珠寶飾品,卻苦于國外的貨源不好尋找。黃宣認為,除此之外,與供應商的交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進口貿易中的賣家都來自非中文的國家或地區,英文作為進出口貿易中的官方語言,被非常廣泛地應用在信息查詢和日常的溝通當中,例如E-mail、MSN、電話、傳真等等,所以不懂英語就將成為企業主做進口貿易時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像黃宣這樣的中小企業主有很多,在上海和北京從事飾品、禮品、服裝、家居、食品、化工等行業的中小企業,大部分都有較強烈從事進口貿易的意愿,希望通過進口尋求與眾不同和品質更好的產品,但是礙于外貿知識的貧乏和語言溝通的障礙,目前還處于“焦慮彷徨”階段。
第三方專業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國內缺少專業的進口服務平臺,如果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能應運而生,幫助進口商解決在進口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將會推動進口貿易產生井噴態勢。
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1688.HK)B2B-全球銷售副總裁張子恒先生對目前中國企業進口貿易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主來說,進口貿易的障礙主要有四個:一是做進口就必須了解全球市場,但是大部分中小企業缺少渠道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高效地找到需要的產品和供應商信息;二是存在語言障礙,難以有效地和海外供應商進行溝通,不少中小企業主原來都是做內貿的,缺少英語專業人才,而英文作為進口貿易中的官方語言,被非常廣泛地應用在商業信息查詢和商務溝通當中;三是對海外供應商的信譽難以評估,因為成本問題,跨國交易難以直接去國外考察,難以避免進口交易的風險;四是沒有進出口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沒有進口經驗的中小企業從事進口貿易的積極性。想開展進口業務,國內企業必須得先邁過這幾道坎。
阿里巴巴(B2B)是全球領先的網上貿易市場和商人社區,擁有近3000萬會員,占中小企業數量的70%以上,他們每天在網絡上的海量交易,一直被業界引為評估經濟動向的依據。據了解,阿里巴巴網上市場上約有64%的海外賣家對出口到中國感興趣,有52%的用戶都有進口產品的需求,還有近3萬家專業的進口代理服務公司。
張子恒透露,阿里巴巴(B2B)將在多年籌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電子商務平臺的優勢,針對“進口貿易”推出一個新的戰略性項目,幫助中小企業更輕松便捷地開展進口貿易。
路就在腳下,如何抓住機遇,讓進口貿易這個寶庫“芝麻開門”,應該是目前所有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