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時代的廣告效果衡量標準,已經跟不上時代,病毒式營銷將會是2.0時代的營銷方式關鍵詞。
本月中,美國在線以8.5億美元現金收購英國最大社交網站Bebo,再度凸顯了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簡稱 SNS)的重要性。Bebo在美國排名僅次于MySpace與Facebook位居第三,全球會員人數超過4000萬人。
回顧過去歷史,2005年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收購MySpace;2007年,微軟以 2.4億美元僅買到Facebook的1.6%股份。從事后看來,似乎MySpace賣得早了而新聞集團撿了個大便宜。然而這種透過人際網絡而形成的互聯網服務,究竟有甚么吸引投資人的地方?
從社交行為看,SNS服務是靠著人們將線下關系鏈搬移到網上,與其他人的關系鏈交互而形成更大的關系鏈。用戶主要是跟熟人之間互動,并且在這個平臺上有意或無意遇到可以深聊的陌生人,于是擴大了人際圈子。此后,透過對彼此活動的關注,維系人際關系。
Bebo的用戶數超過4000萬人,而且散布在全球各地。這樣的公司價值8.5億美元。然而在國內,幾大SNS網站用戶數已經過億,例如騰訊QQ空間及51.com,卻不被認為值這樣的價格。到底社交網站的商業價值在哪?目前看來,主要價值還在于被收購?
社交網站由于其大量的用戶交互特性,導致每個用戶所創造的瀏覽量遠高于傳統門戶網站,而且更可觀的是由于每個人都在線上關注好友,導致平均在線時長更長。很多社交網路服務的用戶在下班后就是泡在上面,一直忙到快睡覺才下線。這樣的粘性,要如何變現?
變現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互聯網廣告;二是發展增值服務直接向用戶收費;三是社區電子商務,從用戶交易中提成。在可見的未來,任何社交網站都會有來自上述三者的收益,僅是因為主力用戶人群不同而有比例上的差別罷了。
SNS服務的一大特性就是口碑傳播。在MySpace 或者Facebook上面某個不知名小人物所寫的短文,會透過他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等不斷的擴散開來。這種效果是廣告主極為渴求的,因為透過熟人口碑傳播的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
然而這種病毒式營銷在過去1.0時代可遇不可求,廣告主也沒有任何平臺可以操作,大部分廣告主只能買廣告爆光次數,讓預算被門戶網站的流量給消耗掉。1.0時代,互聯網廣告大家在談的是精準;到了2.0時代,透過SNS服務的營銷手段,將會是病毒式營銷。
然而,這種模式在面對廣告主的時候卻遭遇了麻煩。廣告主普遍認知這種營銷手段是效果很好的,例如,在門戶網站購買 100萬次廣告曝光或者在社交網路平臺上取得100萬用戶參與活動,網告主更偏愛后者。然而,100萬用戶參與活動,這個費用該怎么計算?
目前看到的情況是,由于SNS在廣告CPM或者CPC價格上尚無法與門戶網站競爭,而活動效果出奇好卻無法計價,形成了“買廣告曝光或點擊數,贈送活動效果”的奇特現象。SNS服務最有價值的部分,目前卻難以變現。
對廣告主來說,口碑傳播本來就該是最節省成本的營銷方法,這也是他們將預算從門戶網站上挪開,轉而投注社交網絡服務的原因之一。此外,以活動效果計價,并沒有行業標準。一個活動有100萬人參與,參與程度有深有淺,其衡量方式并不如CPM或CPC來得直觀。
在目前,廣告主還在試水SNS服務營銷方式的階段,而社交網絡服務經營者也在摸索廣告記費模式階段,因此想像空間也特別大。最終,變成了銷售人員與廣告客戶之間討價還價的過程,雙方各憑本事。從此點觀之,1.0時代的廣告效果衡量標準,已經跟不上時代。病毒式營銷將會是2.0時代的營銷方式關鍵詞,SNS服務將會變成廣告主的口碑傳播平臺,透過好友間的分享與推薦,拓展品牌知名度以及達成效果營銷。我們目前缺乏的是一套衡量效果的標準,而從傳統媒體延伸而來的CPM與CPC衡量方式,明顯的過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