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的主題是“大象也能跳舞”。說的是,企業不光要做大做強,還要做活。
中國超大型企業沉浸在做大做強的大夢迷覺中,一睜眼發現,又落后世界了!
據IBM全球CEO調查,在全球范圍內,89%的CEO表示他們預期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而在中國,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中國CEO變革期望高于世界5%(23%vs.18%),而成功應變的低于世界5%(22%vs.17%),里外里差了10個百分點。出現了巨大的“變革鴻溝”。

跨越變革鴻溝,必須通過做活來應戰。
這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型國有企業在經歷著“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樣經歷著“信息化現代化”轉型,更重要的是,今后將全面迎接“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創新”的挑戰。企業對信息化理解有了深層次的轉變。許多大型中央國企信息化正在從原來的單一的IT基礎設施的投入、管理信息化,逐漸過渡到將“信息化戰略與企業戰略融合”的階段,向著做大做強做活的方向轉變。
為此,需要三個層面的網絡化,跨越“變革鴻溝”:
——在產業層面做活:通過價值網絡,將企業變為商業生態系統;
——在企業之間層面做活:通過電子商務網絡,提高社會有機體活性;
——在企業內部層面做活:通過數字神經網絡,提高復雜網絡條件下的靈活性;
在這些轉變的背后,是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的新興增長方式的出現。而具備互聯網創新意識與能力的企業,將是新的增長方式的最初受益者。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在做大做強方面優秀,就一定能在做活方面出眾。聯想就是一個例子。
聯想確實可以算是做大做強的典型,但他適應美國市場的能力要比適應國內市場的能力,顯得弱了不少。如果拿戴爾適應中國的能力,與聯想適應美國的能力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聯想在轉型能力上,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至少不象戴爾那樣靈活,那樣適應網絡化的環境。
聯想一直以來生活在鮮花和掌聲中。但無論多么強大的企業,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就不可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本期仲大軍的《聯想集團的困局》一文,希望是逆耳忠言。仲大軍的文章談的是聯想,又不僅是聯想。他讓我們思考:“當國外經濟危機不斷擴散開來之后,在我們國家,象聯想這樣的企業將如何度過難關?”
聯想的冬天真的到來了嗎?我并不贊同仲大軍的所有觀點,特別是關于國際化的觀點。我希望追問的是,聯想為什么不能適應國際市場?而不是該不該國際化。今天,適者生存的“適”,不光是一種行為,而且是一種戰略。適,就是做活。希望人們在這方面展開反思。
聯想在做大規模的基礎上,力求做強利潤,固然是努力方向。但是如果真正要做到華人第一品牌,更需要跨越自己的“變革鴻溝”,在做大做強基礎上做活,提高適者生存能力。這道理對其他企業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