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么偉大的企業,都必須仰賴員工各自貢獻才能和力量,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果。”—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創辦人華特·克萊斯勒
很難想像21個人竟然能天天一起吃飯,而且恰好坐滿兩桌。
這是融科資訊中心每天中午頗為壯觀的景象,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運行時技術實驗室的成員們總是非常自然地聚在一起吃午飯,邊吃邊聊,工作細節、業余生活,而這個團隊在三年前只有一個人。

近年來,隨著虛擬機、Web2.0的大行其道,軟件支持環境技術內部悄然發生了變化。軟件開發平臺從傳統的靜態編譯轉化為動態運行時的編譯,大量的程序開始嵌在網頁內部動態執行,Javascript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為了推進運行時技術的發展,為用戶帶來更好的互聯網體驗,英特爾決定也開展運行時(runtime)研究工作。
就在這時候,著名的開源組織Apache宣布啟動一個虛擬機的項目Harmony。李曉峰向軟件與服務事業部(SSG)遞交了申請,成為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第一個參與這個項目的人。他把大量時間用在對當時已有技術的調研,期望能為虛擬機技術的發展提出一些新的構想。“我單槍匹馬做了差不多一年”,他說。
孤膽英雄
在李曉峰眼里,運行時技術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是靜態編譯器,在運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也沒有辦法及時處理,只能等待商家發布下一個優化版本。運行時系統顛覆了原有的模式,在運行的時候,用戶可以把一些運行中得到的信息反饋回來,并進行修改、優化,讓原有程序的行為達到最佳效果,系統的性能也會得到不斷完善。
剛剛加入SSG的時候,李曉峰還真有一點孤軍奮戰的感覺,那時候他考慮的主要是如何讓中國的研究成果脫穎而出,怎樣找到一個切入點來發揮中國研究人員的長處。
在多年的外企工作經驗中,李曉峰覺察到中國的研究員都有著相似的特質,聰明、勤奮但不太善于表達,軟件的創新剛好符合了中國研究員的特性,因為軟件研究不太需要口頭溝通。他瞄準了垃圾收集模塊,這個模塊在當時還有很多需要研究的東西沒被真正開發出來。
找到方向以后,李曉峰立刻招兵買馬。2007年,李曉峰和王立剛、何裕南等四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日沒夜地投入到研究中來。在新人的眼里,李曉峰不僅是領導,還是導師。“曉峰投入了很多精力來培訓我們這些新人,包括怎么寫英文,怎么跟人交流,然后寫PPT甚至包括工作方式,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王立剛說起來還帶著一些激動。但在李曉峰看來,最重要的是如何幫助成員們建立好的項目、找到好的切入點。
在李曉峰看來,好的項目能夠推動工業界的走向,為英特爾帶來更多的價值,提升英特爾的核心競爭力。垃圾處理模塊剛好符合了這些特點,“我們的垃圾處理模塊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與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方案叫板了。”
理想的工作場所
按照一般的思維,產品部門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做出實實在在是產品讓人使用。但在高科技公司,產品部分的重要職責還包括讓最新的技術進入產品,這意味著運行時技術實驗室的研究員們要解決很多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面對眾多問題以及由這些問題帶來的壓力,剛剛離開校門不久的王立剛選擇出去闖一闖。
“但是出去之后,我覺得英特爾工作方式還是最科學的,可以最大限度化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在王立剛重新燃起對運行時技術實驗室的渴望之際,李曉峰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離開英特爾6個月的王立剛在今年6月的時候傾情回歸。運行時技術實驗室也在一系列的發展中逐步壯大,到2008年,就擴展成為一個21人的團隊。
“運行時技術的前景非常好,而且中國實驗室這邊有著良好的開發環境”。黃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海歸”,半年前他還在大洋彼岸,在英特爾在美國的部門從事集群計算,現在他是運行時技術實驗室一個開源項目的負責人,帶領一個團隊研究“下一代運行時技術”。
中國的實驗室對于黃劍而言確實也是一個理想的工作場所。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給了運行時技術更多的發展機遇與空間,而李曉峰正需要在國外受過良好的教育,并有相當的國外工作經驗的人回來,幫助整個團隊提升競爭力,實驗室的同伴之間的相互競合、相互扶持給了黃劍很大的動力,“所以我們一拍即合”。
運行時的力量
運行時技術實驗室最大的魅力,用李曉峰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的科研工作直接融合了從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過程。“我們的技術平臺基本上是一個產品級別的了,廠商拿來可以做產品,同時作為研究平臺,它還處在持續的研究和發展中。因為運行時技術也是在不斷發展中,所以這個平臺也是在不停地發展。”
談到運行時技術的廣泛應用,谷歌的Gphone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從誕生伊始就號稱開源設計的Google Android操作系統,其充分利用了運行時技術中的運行庫,把最優的技術組合起來。“Gphone里面近40%的代碼來自Apache Harmony開源的技術。我們把運行時技術進行開源,大大加快了整個產業往前推動的速度”。
英特爾的遠見并不輸于谷歌。這兩個公司同時意識到:桌面操作系統當主角獨領風騷的時代快要結束了,掌上操作系統正在大規模走向舞臺中央。英特爾的平臺戰略正在向掌上平臺擴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運行時技術將在移動設備上締造一個虛擬的運行環境,把手機硬件“包裹”起來,讓所有來自互聯網的應用可以在這個虛擬的環境中安全實現。
而移動設備的運行時環境就是擺在李曉峰他們團隊的新課題。他們已經啟動了一個相關的項目,楊琛、程步奇等資深研究人員的桌面擺放著各種掌上系統的成品和開發板。運行時的力量正在延續。
當問及運行時技術研究團隊為什么壯大的如此之快時,李曉峰的話也許就是最好的答案—“這個工作真正能影響到工業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這其實是最大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