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平凡的臺灣人
其實,蔣友柏不愿別人提他“蔣氏第四代”這一身份,用他的話說,他希望被看做“蔣家第一代”,不愿意享用蔣家殘留下來的政治貴族利益。正如他在博客中說的那樣,“我想遠離政治,但是只要我人在臺灣,臺灣政治就會巴著我不放……”
這或許正好道出蔣氏后人的普遍心聲。
在尚存于世的蔣家后代中,除了蔣孝嚴先生,其他人基本上都選擇了藝術、文化等遠離政壇的生活道路。蔣經國婚內有三個兒子:蔣孝文、蔣孝武、蔣孝勇。他們都已作古,只有女兒蔣孝章還在世,現定居于美國舊金山,是一個孩子的母親。除了每年兩三次返臺探親,蔣孝章一直都在美國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
蔣經國同章亞若婚外生有雙胞胎兒子:蔣孝嚴和蔣孝慈。由于他們是非婚而生,真實身份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公開,一直跟母親姓章,認祖歸宗、改章姓為蔣姓還是近幾年的事情。他們在蔣家的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也曾多次被媒體報道,蔣孝嚴先生還滿懷深情地將這段往事寫成了傳記《蔣家門外的孩子》,可能正是這些坎坷的經歷磨礪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性格,使他們成為蔣氏后人中的佼佼者。
蔣孝慈先生是一位法律學者,擔任臺灣東吳大學校長,直到1996年病逝,而蔣孝嚴先生則一直活躍在臺灣政壇。作為國民黨黨員和蔣氏后人,他在民進黨“去蔣化”的“腥風血雨”中頑強抗爭。在2008年1月12日的選舉中,他以475多票的優勢打敗民進黨對手,為國民黨拿下了臺北市的第三選區。與其說他是為國民黨的利益而戰,還不如說他更是為了祖先的榮譽而戰。包括《蔣家門外的孩子》一書,他也稱之為“為父親而寫的書”,書中表達出他對家族的感情及復興國民黨的強烈愿望。
蔣友柏是蔣孝勇的長子,畢業于紐約大學咨詢管理專業。他遵循父親不碰政治的遺訓而經商,并于2004年成立橙果設計公司。他有一個弟弟叫蔣友常。
在第四代眾多后人中,蔣友柏和弟弟被媒體曝光最多,也最有作為。而蔣友柏更是敢于發表對自己家族以及臺灣政治的看法,許多看法與叔叔蔣孝嚴明顯不同。
兩代人政治觀點鮮明
現在,蔣孝嚴依然是活躍在臺灣政壇的國民黨要員,他反對民進黨執政政策,對蔣經國時代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表示“懷念”。在陳水扁推行“去蔣化”的腥風血雨中,他把陳水扁等人告上法庭,指控他們對自己祖父的誣蔑;在中正紀念堂更名后,他發起萬人大游行進行抗議;他多次打出“蔣經國牌”向民進黨發起進攻,引起人們對陳水扁政權的不滿以及對蔣經國時代經濟騰飛的懷念;在兩岸三通問題上他也積極奔走,在一次記者會上,他表示,“三通”是他2008年的新年愿望。
蔣友柏則不愿意將自己的先祖當做政治牌被打來打去。他在博客中說:“每次當藍綠兩黨為了選票在廉價地操作兩蔣的時候,困擾的是我的家人,傷害的是整個臺灣,不要再將兩蔣作為一種圖騰。”
同蔣孝嚴對家族所充滿的崇敬相比,蔣友柏甚至坦然接受美國學者所指稱的“蔣介石殺害1000萬中國人”的說法,他在博客中寫道:“雖然殺人并不是我曾祖父親手扣的扳機,但畢竟他在當時代表的是那個執行的政府。”
讓蔣孝嚴有些難堪的是,蔣友柏在博客中對目前的國民黨流露出不滿,原因主要是現在的國民黨糟蹋了他的曾祖父和祖父替國民黨留下來的“形象資產”。蔣友柏是生意人,他用商場邏輯分析臺灣政壇的選舉,認為弱勢一方不能以祈求悲憐來求得勝利,“沒志氣的小黨滅絕是應該的”。
蔣氏后代的政治影響
必須承認,蔣家后代對當前臺灣政治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蔣孝嚴憑借其特殊身份,能喚起人們對他父親執政時代的懷念。蔣經國時代臺灣經濟的騰飛讓很多人難以忘懷,而經濟問題正是民進黨的軟肋,所以蔣孝嚴經常向民進黨打出“蔣經國牌”,。例如在蔣經國紀念日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他勤政親民、清廉樸實的形象,同時還帶領多位國民黨大員前往慈湖拜謁蔣經國陵墓……
蔣友柏則主動開出博客,向民眾闡明自己的政治觀點,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找到一個屬于完全由自己掌控、不被扭曲的發言空間”。他在一則博客中這樣寫道:“從今年初開始,我就因為2008年年初接連著的選舉,而在心中萌生那種對我家族的‘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好預感。這一年來我隨時都有那種被藍綠兩邊拉扯的心理準備。離大選越近,那個拉扯的力量越強烈?!?/p>
作為蔣氏后人,他們身上的符號意義是被兩黨“政治拉扯”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蔣友柏,在陳水扁去蔣行徑越來越引起臺灣人不滿的情況下,他的言行依然有很強的號召力。所以,有的黨派甚至直接同蔣友柏聯系,希望能取得他的支持。蔣友柏在博客中寫道,“第三社會黨派代表寫信給我,希望我能公開地表示支持他們。信中提到,只要有5%的政黨票就能有2000萬的補助款”,“我想要遠離政治,但是只要我人在臺灣,‘臺灣政治’就會巴著我不放……”
面對蔣家的符號意義,蔣孝嚴的態度是:“蔣家在政壇上是沒落了但我相信通過我和我的后代,蔣家可以重新站起來”,“我希望我的后代能夠從政,將蔣家精神發揚光大”。
而蔣友柏則有“如臨深淵”之感,正如他在《懸崖邊的貴族》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何謂懸崖?
在崖上,有最清的風。
在崖邊,有最透的景。
在崖下,有粉身碎骨的失敗。
學會擁抱前方與上方的美景,一邊接受下方的現實,就能體會懸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