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早起晚歸
早起晚歸,舟車勞頓,跨境學童天天如此。
“媽媽,讓我再睡會兒吧。”這是6歲女孩小米常掛在嘴邊的話。
6時起床,6時30分出門,城市還在沉睡,小米已奔波在上學的路上。
步行15分鐘到羅湖,過深圳邊檢,再入境香港,然后坐校車直奔學校。7時40分打開書包吃早點,8時10分上第一節課。
小米每天有兩個小時花在上學路上,這在跨境學童中算最少的。六年級以上就不能坐保姆車或校車,公共交通是唯一選擇。深圳地鐵、深圳邊檢、香港入境、港九列車、香港小巴,放學后再原路返回,這是11歲的小亮每天的上學路線,至少3個小時在路上。
深圳現有6000多名像小米、小亮這樣的孩子,大的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3歲,大多在離深圳較近的香港上水、元朗一帶的公立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上學。香港那邊稱他們是“跨境學童”,深圳這邊叫“走讀兒童”。
跨境學童都是香港人,大部分孩子的父親是香港居民,母親是內地人。還有少數父母都是香港居民,因為深圳住房比香港便宜,生活成本也低,便在深圳購房安居。
安全讓人牽掛
羅湖口岸每天有20多萬人進出,擁擠不說,環境也挺復雜。跨境學童年齡小,活潑好動,上下學正遇人流高峰,又要上車下車,孩子會不會被擠倒受傷?會不會發生其他事故?
開通跨境學童專用通道,節假日或旅客多的時候,警員專門引導和照顧這些孩子過境……深港兩地對跨境學童倍加關愛,想方設法開“綠燈”。
跨境學童過境便捷、安全了,但又有一些不法分子打起孩子們的主意,以零錢等小利,誘騙學童協助走私手機、香煙等。有孩子年少無知,誤以為是樂于助人。上下學時段,深港兩地加派警力,發現可疑情況,立即采取行動,防止不法之徒利用學童犯罪。
有段時間,有跨境學童走失,甚至有學童被拐賣,鬧得人心惶惶。學校保安措施升級,嚴禁學童單獨離開學校,告誡學童切勿跟隨陌生人,甚至派職員陪學童如廁。家長不厭其煩地提醒兒女,不許單獨外出游玩,不許跟陌生人說話。有家長說,只要孩子繼續跨境上學,懸著的心就一直放不下來。
爭說開心煩心事
跨境上學的開心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說“太多了”。
小孩子相貌變得快,過關時警員叔叔阿姨拿著證件:照片上的人是你嗎?惹得孩子們直樂。
唱國歌時最自豪,普通話標準,唱起來特別嘹亮。
住在深圳,學在香港,一國兩制,每日體會,這夠特別的吧!
煩心事當然也不少。兩地英語水平不一,跟不上進度。大量時間花在路上,沒有時間溫習功課,更沒時間參加課外活動。
不少跨境學童小小年紀便嘗到了人間冷暖。智勇讀小學三年級,53歲的父親是香港人,百病纏身,已失業多年。37歲的母親是內地人,在餐廳打工,每月只有600元收入,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
智勇最多時欠學校午飯、校服及車費等6000元。有段時間,一罐八寶粥就是一頓午飯。校長任兆祺心痛不已,拿來飯菜給他填肚痞饑,還幫助智勇申請到香港寄養家庭服務。
跨境上學劃算
跨境上學很辛苦,但前途更重要。跨境學童家長幾乎都這么想。
張太太的兒子讀小學四年級,“孩子以后要在香港上中學、大學。課程內容、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上課語言深港兩地不同,如在深圳讀書,將來返港‘銜接’和深造都會受影響。”
不少家長還很推崇香港的人性化教育。在內地,搞個合唱隊要精心挑選,條件不好的學生根本沒份。在香港,門是打開的,只要喜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這對培養孩子的性格很重要。
跨境學童的家庭大多不富裕,去香港上學,有些無奈,卻很劃算。孩子是香港人,在深圳上學要交借讀費、雜費等,數目不菲。上港人子弟學校,費用更加昂貴。去香港上學就劃算多了午餐費、校服費等加起來,一年不過2000元。另外香港政府有各種名目的補貼,如交通、書本等補貼,最多的時候可以拿幾千元。最近香港還推行學券制,每年發給所有3~6歲幼兒1萬多港元的學費補貼。孩子不在香港讀書,就享受不到優惠,難怪就連3歲幼兒都要跨境上幼兒園。
眼下深港聯姻勢頭不減,有專家預測,今后會有更多孩子到香港讀書,2009年可能多達兩萬人。
家庭隱伏危機
2007年6月,深圳水尾村發生命案。因感情問題,內地妻子一怒之下將香港丈夫殺害,然后自己跳樓身亡。5歲大的孩子目睹了整個殺人過程。10月,布吉東方半島花園里,香港男子、江西籍妻子及3歲兒子全家燒炭自殺。夫婦生前曾爭吵過,疑因感情問題釀成悲劇。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的陳義飛稱,跨境婚姻看似美好,但多以財色為基礎,非常脆弱。生活和文化背景不同,爭吵在所難免。有些女性想要去香港,才嫁給年紀大的香港老公。可香港老公有顧忌,怕年輕貌美的妻子定居香港后離婚跑掉,不愿意給妻子辦理相關手續,夫妻由此矛盾升級。
內地女性婚后放棄工作,在深圳少有朋友,往往會把丈夫視為唯一依靠。丈夫若背叛自己,就會因看不到出路而孤注一擲,甚至同歸于盡。
社工跨境援手
“每天就是等。等女兒放學、等老公放工。”阿瓊與香港人結婚,在深圳定居。丈夫來往深港,照顧子女的責任落在她一個人身上。為打發時間,阿瓊沉迷“四方城中”,對女兒的關心少了。更糟糕的是,經常擔心婚姻出問題,她把脾氣發泄在女兒的身上,一點小事動手就打。
阿瓊的情況很有代表性。不少跨境家庭收入低,父母為生計奔波,疏于照顧子女,又不懂與子女溝通,甚至會以暴力管教學童,令兩代人關系惡化。
夫妻一旦感情淡了,孩子在哪里上學、需要辦什么手續,香港丈夫一概不愿再過問。有人跑去深圳婦聯哭訴,婦聯也愛莫能助。畢竟是跨境婚姻,內地婚姻法拿犯錯的香港男人沒辦法。
2006年底,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來到深圳,與深圳婦聯聯手設立“深港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一群香港社工每日跨境來深圳上班,幫助跨境家庭的內地配偶,解決小孩在港上學在內的各種問題。
一位往來港深的社工用驚喜交集形容每天的工作,驚的是有問題的跨境家庭太多,喜的是幫助不少跨境家庭轉危為安,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