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臺國賓館拿什么來招待外賓,這對于局外人來說是一個謎,對于總廚師長來說,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外交無小事。
中國與新加坡建交不久,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和總統黃金祥應邀來華訪問,下榻在釣魚臺國賓館。這些華人后裔的飲食習慣,依然保持著民族特色,對西餐不感興趣。
隨從訪問的工作人員向總廚師長建議:早餐最好來點油條、豆漿、豆腐腦、小咸菜。這是中國普通老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飯。他們在華十幾天的時間,每天早餐都要求吃那些東西,還不住嘖嘖稱贊,總廚師長心里說:“這些外賓比中國人還好打發。”
日本的幾位首相,田中角榮、中曾根康弘和海部俊樹都十分鐘情中餐。尤其是海部俊樹,對我國的中藥膳食垂慕已久,1991年訪華時,特意要求安排一次中藥膳食。還有許多日本客人,小籠包子和手工水餃吃起來如風卷殘云,對手搟面、元宵、年糕、煎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也很感興趣,有時還要求帶一些回去給兒女們嘗嘗。
1971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實現了中美兩國關系的正常化,這在當時是震驚世界的大事,周恩來總理親自設宴招待。當時中國還很貧窮落后,好多老百姓都吃不飽肚子。
當時,周總理給外交人員下達的命令是“熱情大方,不卑不亢”。當然也包括飲食招待,也就是說,讓尼克松吃什么,本身也是一種政治態度。30多年過去了,我們不妨把當年宴會上的菜單轉抄如下:
冷盤:黃瓜拌西紅柿、鹽鍋雞、素火腿、素鯽魚、菠蘿鴨片、戶東臘肉、臘雞臘腸、三色蛋。
熱炒:芙蓉竹筍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草菇蓋菜、椰子蒸雞、杏仁酪。
點心:豌豆黃、炸春卷、梅花餃、炸年糕、面包、黃油、什錦炒菜。
由此可見,并無特殊食物,只相當于今天老百姓都“撮”得起的飯局。
1986年10月,按中國農歷計算,是九月九重陽節,英國女王伊麗莎自二世來華訪問。女王出身貴族,講究飲食營養,但來到中國,她提出要入鄉隨俗。當時,釣魚臺國賓館為伊麗莎白二世準備的冷熱菜點并不特殊:
冷盤:水晶蝦凍、菠蘿烤鴨、白斬雞。如意魚卷、腐衣卷菜、梳子黃瓜。
熱菜:茉莉雞糕湯、佛跳墻、小籠兩樣、龍須四素、清蒸鱖魚、桂圓杏仁茶。
點心:鮮豌豆糕、雞絲春卷、炸麻團、四喜蒸餃、黃油、面包、米飯。
據說,伊麗莎白二世對這次招待相當滿意,稱贊釣魚臺國賓館的飲食美味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