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不斷改善,中國的人口已經逐步放緩了增長步伐。不過,近期又有小幅回升。未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研究發現,未來30年中國將迎來人口規模、勞動年齡人口、流動人口,以及人口城市化的高峰期。此后,將漸漸轉入人口低增長乃至相對穩定期。
官方分析預計,中國總人口數未來30年將達15億。同時,城市化率會大幅提高,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70%,從目前的5.6億上升到10億,這意味著大量農村人口將涌入城市。
中國國家人口計生委的規劃報告預測,2014年的城市化率將達50%以上,2023年將超過60%,2034年后為70%以上。屆時,約有3億農村人口成為城鎮人口。
相應的,現代生活方式將打破田園生活的寂靜和穩定;城鄉工農業效益將出現明顯差距,導致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為此,將給未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部分地區的人口承載能力帶來嚴峻挑戰。
據悉,中國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家人口計生委已經完成相關應對方案和戰略規劃,并獲得最高領導層的認可批準。
一位參與編制規劃的權威人士指出,題為《科學界定人口發展功能區促進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規劃》,將下發到各省、市、區,各級機構據此制定自身的編制報告,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全國匯總規劃,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銜接,2008年開始全面推動實施。
這項規劃的編制始于2005年9月,當時由國家人口計生委啟動了有關生態屏障、功能區劃和人口發展的專項調研。為適應中國“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建立人口發展主體功能區的設計方案。
大體框架是將中國國土分成五大區域——不適宜、臨界適宜、一般適宜、比較適宜和高度適宜地區。其中高度適宜地區,面積只占10%,但會積聚全國30%的人口,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在此基礎上,按照環境資源承載力,把全國劃分出四大人口發展功能區域。
至于如貴州、西藏、寧夏、青海等地,相對于其環境承載能力而言,目前那里的人口規模已超載30%以上,因此該地區不適宜再大規模地進行城市化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加快,人口大規模遷移也在加快。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出來的遷移人口數為3400多萬人。到2000年,遷移人口達到1.3億人。不過這種向大、中城市集中的發展模式似乎不可持續。未來30年,要維系3億農民進城生活,城鎮年均需新增建筑用地1000平方公里以上。
按每平方公里1500畝土地計算,比照國土資源部數據,2005年中國耕地只有18.3億畝,依目前城市化速度,20年后必將突破18億畝耕地的紅線。前景令人擔憂。
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展規劃司司長陳立認為,科學界定人口發展功能區,引導人口有序流動非常重要。無疑,這能增加每個人發展的機會公平性。
報告還從地理格局、人居環境指數、土地資源、水資源,現有發展情況及未來發展指數因素6個方面,以縣為單位,系統評估了不同地區的人口發展前景,劃分出四大人口發展功能區域,即限制區、疏散區、穩定區和聚居區。
人口聚居區包括比較適宜區和高度適宜地區,包括東北平原,沈陽、大連、齊齊哈爾一線,華北平原的京津冀城市群,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區等,將占全國人口的54%,約7.4億人,屬于積聚人口最多的地區。
限制區將主要是江河、風沙源頭等不適宜人類居住地區,以及國家限制開發的區域。
疏散區主要包括西北干旱區、藏東南橫斷山區、云貴高原、黃土高原等臨界適宜區。
穩定區主要包括天山南北、河西走廊等一般適宜區。蘭州、貴陽、太原等城市都屬于此類地區。
在談到實施主體功能區的各項保障政策措施時,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稱,東部三大經濟圈沿海連成一線,加上京廣線和隴海線及長江沿線,中國的人口和工業發展會形成一個“井”字型分布。在東、中、西部的人口發展功能規劃上,有各自的原則。其中,東部是以網連片,面狀發展;中部是連線為軸,帶狀發展;西部是以線帶點,點狀發展。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不但要強調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男女平等,在人口流動與居住布局上,電應該在允許自由遷徙的同時,強調科學性與合理性。
(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