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仁宗年間,孫冕在海州做知府。海州在大海邊,有產鹽的傳統,老百姓多以曬鹽為生。當時,鹽是緊缺商品,生產鹽的利潤很高。海州因鹽業而物阜民豐,社會祥和。
有一年,朝廷的發運使準備在海州再設置三個大鹽場,孫冕堅決反對,他認為海州已有幾個鹽場,盡管比較小,但產量足以供給附近的州縣。
海州地處偏隅,交通不便,如果鹽的產量過大,銷售就會成為一個問題,產鹽的利潤就將大幅度下降。弄不好還可能虧損,這就斷了老百姓的生計,社會也會因此不安定。后來發運使親自來海州談鹽場設置之事,還是被孫冕頂了回去。
許多百姓認為多建鹽場就能多曬鹽,多曬鹽就能多賺錢,是孫冕攔住了他們發財的道路。他們紛紛到府衙求見孫冕,向他訴說設置鹽場的好處,請求他允許設置新的鹽場。
孫冕解釋道:“你們不懂得做長遠打算。多曬鹽雖然能獲得眼前的利益,但如果鹽太多賣不出去,就會自食惡果了。”然而,沒有人相信和重視孫冕的警告。一些人甚至聯名上書此事彈劾了孫冕。
不久,孫冕被罷官,海州很快就建起了三個大鹽場。已經賦閑在家的孫冕聽說后長嘆一聲:“海州的禍患來了。”
幾年后,由于運輸、銷售不暢通,海州囤積的鹽日益增加,鹽價一跌再跌,鹽場相繼出現了虧損,許多人都破產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失去了生活來源。從而導致刑事案件日益增多,世風日下,流寇盜賊蜂起。
這時,百姓才開始明白。在這里建太多的鹽場確實是個禍患,孫冕當年的預見太正確了。
一時的利益是顯而易見,可帶來什么后果卻不是誰都能預測的。人們往往趨利而忘記考慮后果,即使有人指出可能的負面效應,也會因對利益的過分追求而置若罔聞,這種現象,古今皆然。
(摘自《周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