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在介紹延遲運作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延遲制造在客戶化定制過程中對庫存和反應時間的影響,并結合戴爾實施延遲制造的案例分析,介紹了其成功運用的供應鏈運作策略。
關鍵詞:客戶化供應鏈;延遲制造;客戶定單分離點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7-0039-0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onception of postponement production, and speculates in the influence of postponement production on the inventory and the time of re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stomized order, combining with the case study of DELL Corporation about carrying out postponement production oper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ustomized supply chain; postponement production; 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
為了適應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的變化——客戶對產品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企業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對供應鏈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延遲策略對創新供應鏈思想和建立高效、快速響
應的供應鏈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相關文獻回顧
愛德森(Alderson)于1950年在“營銷效率與延遲原理”一文中最先指出,產品可以在接近顧客購買點時實現差異化,即實現差異化延遲。他認為,要降低風險成本和不確定成本,最好的辦法就是延緩產品差異化的空間,或推遲產品在結構上的改變。
隨后,博克林(Bucklin)于(1965)首次將延遲策略應用到生產制造及物流上。這樣可以降低原先的這些作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Bowersox等人將延遲分為時間延遲(把活動推遲到訂單及時接收后)、地點延遲(把物品運送推遲到接收訂單后)和成型延遲(把確定具體成品形式的活動推遲到需求獲悉后)三種形式。雖然該分類使延遲制造更加系統、全面,但沒有緊密結合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如在確立客戶定單分離點CODP(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方面還沒有闡述。
在2005年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雜志23卷上專門有一輯刊登了一系列針對按單定制供應鏈BOSC的文章,即以客戶為導向,以“定單需求為中心”,將客戶化生產和供應鏈管理一體化,實現客戶化供應鏈管理。其中Gunasekaran和Ngai對按訂單生產的發展做了一個很詳細的綜述,并對研究者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建議;Christensen等研究了BTO(Build to order)和JIT兩種供應鏈策略在應用供應鏈知識和市場效果方面的區別;Weng和Parlar建立隨機動態模型,研究通過價格激勵轉變購買BTO產品的客戶到購買標準產品(SP)對企業的影響。Mukhopadhyay和Setoputro應用模塊化產品設計解決BOSC中的產品退貨問題。Holweg等人用模擬的方法研究了汽車行業采用BTO策略的情況,模擬結果表明現在的汽車行業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反饋關系還不足以支持企業實施BTO策略。
在上述文獻中,大多集中在理論上論述延遲制造的思想或者建模解決其中的一個局部問題,并沒有文獻在客戶化供應鏈的延遲制造的實施上給出較完整的案例,所以本文在主要探討客戶化供應鏈延遲制造思想的同時,通過DELL公司的案例幫助讀者更好理解該思想,為管理者實施自己企業的客戶化供應鏈延遲制造提供參考。
2客戶化供應鏈延遲制造
隨著客戶化競爭的加劇,將傳統的供應鏈結構重構為客戶化的供應鏈結構,已經成為制造業形成強大競爭優勢的基本條件。延遲制造作為客戶化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手段,成為企業進行客戶化生產的一個核心特征。其核心內容是:盡量延長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最終的產品工藝和制造活動延遲到接受客戶訂單之后,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采用通用模塊裝配個性化產品來實現定制化,從而減小預估風險,使整個產品生產中不同產品需求的相同程序制作過程盡可能最大化。
基于客戶化供應鏈延遲制造模型是將產品整個生產制造過程分為前段制程(推動階段)和后段制程(拉動階段)兩個階段,供應鏈前段制程為供應鏈通用化過程,是按照長期預測組織生產和運送基本功能單元,從事通用模塊或通用部件的生產、裝配、包裝的過程,以推動方式經營為主,采用大規模生產;后段制程階段則是按定單生產和總裝,從事產品差異化生產,對產品定制單元進行生產、裝配、包裝及運送,以拉動方式經營為主,采用定制生產。其基本思路是通過對產品構造差異點進行分析,將產品構成單元分為固定部分(通用的)和變動部分(定制的),延遲產品差異點部分的生產(成型延遲)和延遲在制品向第二階段的移動(物流延遲),直到獲得市場足夠的需求信息才向下游移動,并加以制造形成產成品。通過運用延遲生產來進行產品最后的生產和集中裝配,將定制產品生產問題轉化或部分轉化為批量生產問題。
企業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基于客戶化供應鏈的延遲生產模式,必須針對客戶需求和產品特點。在整條供應鏈中推(Push)和拉(Pull)相交的節點稱之為配置點,即客戶訂單分離點(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 CODP)。根據配置點的不同,可以將供應鏈策略劃分成:定單銷售(STO)、庫存制造(MTS)、定單裝配(ATO)、定單制造(MTO)、和定單設計(ETO),如圖1。
客戶化供應鏈可以從概念和流程這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從概念方面,客戶供應鏈要以最低成本、最快的響應速度去適應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要做到快速響應多元化、彈性的市場需求,客戶化供應鏈就需要跟JIT生產,精益生產等生產方式進行結合,以達到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實時變更生產計劃,從而達到調節生產降低成本的目標。從其流程來看,它也是一條價值鏈,這條價值鏈要基于信息技術、提供零配件和服務的企業的密切合作來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表1給出了客戶化供應鏈和傳統的供應鏈之間的區別:
實行客戶化供應鏈的延遲策略不但解決了市場不確定性問題,在品種和批量上實現了柔性化,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運作的復雜性,而且最關鍵的是縮短了訂貨周期,提高了響應顧客需求的速度,實現了即時顧客化定制。下面通過分析來具體闡述延遲制造在生產過程中降低庫存和減少交貨提前期的作用:
(2)縮短反應時間。客戶化供應鏈的延遲制造雖然將顧客訂單分離點往供應鏈的上游移動(如STO,MTO等),但是跟客戶直接接觸,同時盡量延長了通用化、模塊化標準件制造的時間,減少了因預測與實際的需求的脫離而帶來的風險,因此當接到客戶個性化需求訂單的時候,企業能夠迅速調整資源和能力以適應需求。甚至能夠利用與客戶直接接觸的這一優勢,在客戶未明確提出產品要求之前就能夠觀察到客戶需求趨勢,提前做好準備。這些將使制造企業直接面對市場,縮短了企業跟市場的距離,減少因零售商、批發商對需求的逐級放大導致的牛鞭效應。雖然客戶化供應鏈縮短了企業與客戶之間距離,但同時也要求企業對客戶的產品交貨提前期也相對減少,而這個減少可以通過需求信息在供應商和最終裝配制造企業之間的充分共享,轉變成零部件制造工廠的提前期,即通過壓縮整個供應鏈上的時間,使得整個交付時間縮短。
3DELL延遲制造的應用
由于電腦的特點是更新換代速度快,要求企業必須使庫存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減少原材料庫存過時帶來的減值風險。而以直銷模式給客戶提供多樣化可定制的產品而著稱的Dell公司卻能減弱這方面的風險。與IBM、HP相比,Dell的能夠保持一個較低的庫存,一般為4天的庫存,即一年的庫存周轉率為91.3,而大部分同行業企業還在追求超過10的庫存周轉率。Dell公司這些優勢正是建立在其客戶化供應鏈的基礎上的,其理念就是:延遲制造—— “我們只有當拿到訂單后才會生產”。本文將從Dell供應鏈模型進行論述。
Dell供應鏈的理念是Buy-to-plan和Build-to-order,如圖2。Buy-to-plan是處于Push過程,零配件并不是在收到訂單后才開始采購,而是由供應商物流中心(Supplier Logistic Center: SLC)進行倉儲,這樣就縮短了滿足顧客需求的提前期。Build-to-order則是一個pull的過程,而兩者的結合點即顧客訂單分離點就是Dell供應鏈中的供應商物流中心。SLC是Dell供應鏈中除了供應商、Dell工廠和客戶之外保證Dell能夠以8~10天的采購提前期滿足顧客訂貨5天的提前期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也是供應DELL零配件的一個緩沖區。SLC一般就建立在Dell工廠的旁邊,當工廠收到訂單后,立即能夠從SLC里面取零配件進行生產。SLC中的零部件都是由DELL挑選的供應商提供的,DELL一般不從事零部件制造,它主要管理零部件的供應以及協助供應商努力降低庫存。每當庫存量超過10天,DELL就會通告供應商這一情況,并幫助供應商降低庫存,因為無論客戶、DELL、還是供應商都不喜歡陳舊的零部件。
當然實施延遲制造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無論是在與供應商之間,還是在與客戶之間。DELL通過Internet即時了解顧客需求和潛在需求,以及將顧客需求快速轉變成產品和最終零部件的特性,并將這些需求信息通過Internet/Extranet提供給供應商們共享,以便即時進行采購和組裝生產。信息技術為DELL更準確地了解顧客需求,從而進行市場細分和進行更好的服務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4結束語
延遲制造作為一種新的生產運作管理策略,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思路雖然簡單,但是實施起來是需要整合本企業以及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充分了解顧客的需求信息并使之達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性。Dell公司成功地將BTP和BTO及延遲制造與精益生產和敏捷制造結合起來,不僅保證及時供應、降低庫存風險,而且還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雖然DELL在服務等方面還有待完善,但是其在應用延遲制造方面卻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 馬士華,林勇. 供應鏈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269-278.
[2] 鮑爾索克斯(美). 供應鏈物流管理[M]. 李習文,王增東,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社,2000.
[3] 雷蒙德·葉,克瑞·皮爾遜,喬治·科茲梅特斯基. 零時——及時響應客戶需求的創新戰略[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4] Alderson W, R E Sessions. Marketing efficiency and the principle of postponement[J]. Cost and Profit Outlook, 195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