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區域物流產生巨大的需求,同時促進了與現代物流相關的交通運輸、倉儲配送和郵電通信業等行業和部門的快速發展;區域物流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增長,兩者之間呈現出一種相互促進的協同發展關系。
關鍵詞:區域物流系統;區域經濟發展;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7-0083-04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requires a tremendous demand of modern logistics service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warehouse and post industry. Simultaneously,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ogistics accelerates the speed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it, their relationship is coordin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 system;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1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協同關系分析
1.1物流經濟活動已是一個獨立的產業。產業經濟學認為,所謂產業(Industry)是指生產同類產品或替代品的企業的集合,這一企業集合面對著相同的買者和賣者集合。判斷一類經濟活動能否構成產業的標準有三個:第一、是否具有投入產出性質;第二、是否具有一定的規模;第三、是否在產業經濟系統中體現出重要的整體功能,或者說對經濟系統是否具有帶動作用。
從投入產出看,物流服務的提供必須具備運輸、倉儲、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設備或材料,以及物流網絡設施和人力資源。物流服務的產出一方面體現在使流通對象按照客戶的時空要求產生位移及使客戶獲得與生產和銷售相關信息的無形服務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經過包裝、流通加工等物流作業的有形產品上。從業務規模來看,物流活動是由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傳遞等功能組成的,物流規模應為各功能完成工作量的總和,但這些功能體現在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很難做到系統的統計。但是我們可以借助宏觀角度的貨運量、貨運周轉量、物流產業增加值和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加以衡量。① 表1顯示了我國自1990年以來上述四項指標的變動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物流規模在持續不斷增大。從物流對整個經濟系統的帶動作用來看,物流也具備了產業的性質。
1.2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分析。區域物流與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用因果關系圖表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區域物流與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通過“物流短缺”即物流供給能力和物流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行解釋。現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基礎和促進作用可以通過物流發展帶來物流體系的改善,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作用;另一方面,經濟增長通過對物流需求的增加促進物流的發展。
(1)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物流需求、區域物流短缺狀況之間的關系屬于負反饋關系。表示區域經濟發展將引起區域物流需求的增加,區域物流需求的增加將導致區域物流系統能力的短缺,使貨物積壓,從而限制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物流投資水平、區域物流供給能力、區域物流短缺狀況之間是正反饋關系。表示區域經濟的發展將會帶動區域物流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從而提高區域物流供給能力,最終將促進區域經濟的進一步增長。物流供給能力的增加將使區域物流系統部門完成更多的物流作業量,取得更多的銷售收入,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自我發展。

(3)區域物流量、區域物流供給能力、區域物流銷售收入之間屬于正反饋關系。該反饋關系描述了區域物流產業(企業)的自我發展機制。
(4)區域物流需求、區域物流價格、區域物流供給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負反饋關系。該反饋關系表示區域物流價格對于區域物流需求和區域物流供給的調節作用,同時隨著區域物流產業市場化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這些表征市場特點的反饋機制將起著更加明顯的作用。
2區域經濟結構決定了區域物流的結構及總量的增長
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區域物流系統的發展水平,區域經濟的發展結構影響著區域物流系統的需求結構,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主導產業產品結構的變化也會誘發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布局的變化,進而影響區域物流系統的供給結構。
2.1區域經濟規模決定著區域物流規模。物流業屬于服務業,有著與其他服務業共同的特點,即需要依附于區域的生產性、流通性產業而存在。區域經濟規模越大,區域物流發揮作用的空間亦越大,則區域物流的規模就越大。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已經表明,區域經濟越發達,或區域的制造業、商貿業越活躍,物流業也就有越良好的客戶群和市場基礎,就有大規模發展的可能。

2.2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層次決定著區域物流的發展水平和層次。一般而言,區域經濟越發達,則其對區域物流的要求也越高,同時也越能夠為區域物流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相反,如果區域經濟欠發達,區域物流的發展就沒有足夠的發展動力,也就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包括必需的交通、通訊、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從而也就無法向較高的水平和層次發展。
2.3區域經濟結構決定著區域物流結構。區域的經濟結構及其變動趨向對區域物流結構,如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服務范圍、類別、路線及水平等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是由物流業的服務屬性所決定的。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屬于后發產業。它是維系區域經濟各個部門、產業和企業之間關系的紐帶,并使之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區域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了物流需求,為發展區域物流提供了平臺,進而帶動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所以,區域的經濟結構也必然決定了區域的物流結構。
2.4區域經濟關系影響著區域物流系統的協同度。區域物流系統是在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化解區域經濟沖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區域經濟關系主要有三種形態,即區域分工、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和區際產業轉移,這三種形態對區域物流系統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
(1)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必然以物的流動為基礎,積極推進區域經濟的合理分工和貿易,使區域經濟關系協調一致,將帶來大量區際物流需求,從而對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相反,如果區域產業趨同、區域分工模糊,就會阻礙物的流動,不利于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
(2)區際要素流動的數量與方向主要受區域綜合實力對比的影響。區際要素流動,包括區際勞動力流動、區際資本流動、區際技術和創新傳播,無疑將引起區域物流需求、物流投入和物流技術等的變化,對區域物流系統的建立和發展具有直接效應。
(3)區際產業轉移屬于區域擴散效應的一種,有利于區際關系的調整和協調。正是區域經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推動著區域之間貿易及各種要素的流動,進而帶動了區域物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3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區域物流系統作為物流活動在地域系統范圍內的一種表現形態,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即區域物流系統是區域經濟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是區域經濟系統形成與發展的一種主導力量,它對提高生產領域、流通領域的效率和經濟效益,提高區域市場競爭能力,改變生產企業的布局和生產方式都發揮著積極的能動作用。
3.1對區域內部資源與要素的聚集作用。區域物流的發展集中表現為區域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物流網絡體系的構建。區域物流園區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人力資源迅速聚集、支柱產業迅速形成、資金迅速密集的特點。物流園區的建設將有利于區域經濟運行成本的降低。物流園區是集約化、大規模的物流設施集中地和多種物流線路的交匯地,同時具有大規模處理貨物和提供相關服務的功能,整合了區域的物流資源,可以形成規模經濟,進而降低整個地區的交易成本。區域物流對區域內部資源與要素的聚集作用體現在兩個不同層面上:首先能夠把區域內的各種商品進行集中,這里說的商品集中可以是實物的集中,也可以是概念的集中,即區域物流中心城市不但是一個商品源,也是一個信息源:其次能夠把物流企業集中,形成合理化競爭,發揮整體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向專業化、深度化、一體化發展。一個結構穩定、高效運作的區域物流協作網絡,不僅可以減少組成要素之間的磨損和交易成本,減少用戶使用網絡資源和要素的成本,降低尋找合作伙伴、獲得各種服務信息的成本等,還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個網絡的收益。
3.2對區域周邊地區的擴散和帶動作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現代物流體系的建立過程本質上是流通體系、流通渠道的再建過程。現代物流體系將改變傳統的生產企業—分銷商—零售商的傳統流通模式,而轉向生產企業—零售商的新型流通模式,這將極大地促進城市新型商業形態如貨柜式商場、購物中心、超市、連鎖經營、代理制、經銷制等的興起與發展,使城市商業的輻射范圍逐步擴大。而區域物流的發展將帶來商流、資金流、人流、信息流的迅速集中,為中心城市商業功能的發揮產生重要的先導作用。城市作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是物流、商流、資本最為集中的地方,而且物流設施和基礎建設齊全,流通人力資本高,消費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與信息發達,城市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心城市扮演著“中心地”或“增長極”的作用,以其為核心樞紐將其他地域“極化”成一個商品流通整體。現代物流所輻射的經濟區域將隨著區域物流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輻射的深度也會隨著物流體系的完善而加深。這種效應的結果就是促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形成,促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結構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有利于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吸引更多的經濟要素的流入,從而為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3.3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前向效應、后向效應和旁側效應。物流產業的前向效應是指物流產業在提供物流服務的過程中對需要投入其他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技術而形成的關聯效應。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將促進物流裝備制造業、物流系統業、物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發展,新原料、新能源、新裝備工具等出現的誘導作用,提高物流活動的效率,促進物流產業優化,潛在地增進經濟和社會機會。物流產業的后向效應是指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將帶動公路、鐵路、航空、管道、倉儲、通訊等區域物流業的發展,進而拉動對鋼鐵、煤炭、水泥和制造業的需求。物流產業的旁側效應是指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將對所有區域的商業、供銷、糧食、外貿等行業乃至區域內所有行業的供應、生產、銷售中的物流活動產生積極影響,提高區域內各類經濟活動的效率。區域物流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帶來商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聚集,以及交通運輸業、商貿業、金融業、信息業和旅游等多種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都是第三產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是第三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3.4區域物流發展具有強化“擴散效應”、削弱“吸收效應”的作用。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對擴散效應的表述是指所有導致發展刺激向空間擴散的機制,它對相鄰區域形成積極的推動作用;相反,吸收效應是指發展刺激本身對它周邊施加了消極的影響。一直以來,運輸費用的分析在區域經濟理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同克服物理上的距離問題相聯系并且與采購供應和產品銷售問題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又可以通過物流的發展加以改善。區域物流的發展對強化“擴散效應”,削弱“吸收效應”有著積極的意義。
(1)區域物流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區域要素稟賦的不足,為抑制“極化效應”創造條件。對于大多數的企業來說,同外部環境最為重要的聯系是采購市場和銷售市場,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運輸費用和物流成本,使得企業的區位選擇有了更大的空間,企業的選址不一定集中在區域的中心地帶,可以向更有競爭優勢的邊緣區域遷移。
(2)區域物流的發展能夠促進區域分工及產業結構優化,從而滿足地區制造業供應鏈的需要。供應鏈是由原材料加工為成品,并送到顧客手中這一過程中所涉及的合作企業和部門所組成的網絡。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商務競爭已經體現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現代區域物流的發展,將有效整合區域內物流資源與物流經濟要素,將區域內制造業企業物流活動延伸至中間商務環節,組成并優化鏈路,把生產資料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銷售環節變成價值增值的產品,并送到顧客手中,以增加整個供應鏈價值,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3.5區域物流協同網絡的“點—軸”開發效應。區域物流協同網絡是由一些點和軸構成的,這里的“點”指區域內的各級物流中心或物流園區,“軸”指由交通、通訊干線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束”。在區域物流協同網絡形成的過程中,社會經濟要素在“點”上集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軸”對附近區域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和凝聚力,軸線上集中的社會經濟設施,通過產品、信息、技術、人員、資本等對附近區域有擴散作用,形成新的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4結束語
總體上看,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區域經濟作為一個區域內包括物流活動在內的各種經濟活動總和,對區域物流具有決定作用。區域物流作為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其存在和發展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地區物流設施的能力,實現物資的空間效益、時間效益和各種物流環節的合理銜接,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區域經濟越發達,對區域內及區域間物流系統的依存度越大,區域物流系統就愈顯重要。
注:①由于當前的統計口徑并沒有把物流產業增加值獨立單列出來,在《中國統計年鑒》的產業分類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和郵政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本文把“物流產業增加值”界定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增加值。
參考文獻:
[1] 海峰. 區域物流論[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 何明珂. 物流系統論[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丁立言,張鐸. 物流系統工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 姜華. 區域物流系統的特征及其與區域經濟系統的關系[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3):87-90.
[5] 馬立宏. 區域物流系統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2.
[6] 路萬濤. 區域物流的理論分析與問題研究[J]. 商品儲運與養護,2005(12):5-9.
[7] 徐青青,繆立新. 區域物流發展及研究綜述[J]. 物流技術,200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