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發展的戰略地位
材料作為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其使用與發展一直是標志人類進步的里程碑。歷史上每次產業革命的成功都離不開新材料的開發,它是工業革命的先導,與能源、信息、生物技術構成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四大支柱。進入21世紀,材料科學對于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形象,可持續地發展我國的國民經濟,支撐我國國民經濟各領域的近、中、長遠期科技發展規劃,都呈現出比過去任何時期更加突出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衡量一個國家國防力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新材料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多樣性,每一種材料都有它的重要性。目前大約有50萬種。包括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建筑材料、工程材料、結構材料、生物材料、復合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光電智能生態環境、單晶、液晶、雙晶、信息材料、非晶、準晶等。
從整個材料產業的實力看,我國在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玻璃、紡織品等傳統材料行業的生產能力進入世界前列,生產總量基本滿足國內需要,為普通材料世界生產大國。但是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的落后,產品質量不高,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材料和加工工藝的問題。這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
正因為如此,也給中國材料產業的發展留有相當廣闊的空間。
材料領域中長期
及“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快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有利,產業進入起飛期。
經過分析,根據新材料在中國制造中的作用、中國制造產業對新材料表觀消費量、材料進口量占表觀消費量的百分比及需求增加率,我們確定了存在供需缺口的34種新材料:集熱制冷材料、電子化學品、新型高效添加劑、儲氫電池材料等。而且顯示出如下特征:隨著中國制造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業對材料需求越來越大,對材料品種、質量和性能上要求越來越高,對新材料需求率基本在20%~30%,其它的達到70%以上;中國制造所需要新材料覆蓋了幾乎所有類別,而且響應速度非常快;從品種和數量上來講,中國制造所需材料基本能夠滿足國內要求;從質量和性能上講,一些高牌號、特殊性能的材料基本依靠進口,如工程塑料、合成橡膠、特種鋼等;所應用的新材料有一半以上依賴進口,如電子化學品、飼料添加劑、光存儲材料等高端產品;中國制造對于非常高端、處于研發、試用階段的新型材料也有很大需求,需求狀況幾乎與世界持平,如納米材料,壓電晶體材料等。
根據這種情況,我們也制定了材料領域中長期及“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總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創新、重點跨域、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總體目標是:中國要從材料大國變為材料強國,建成我國材料科技和材料產業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實現材料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材料科技和材料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什么是材料強國?有幾個顯著的標志:所生產材料的品牌、產量、專利和標準在國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能力做到有效利用本國資源,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處理在材料生產及應用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要有一批國際所承認的學術帶頭人(知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活動于國際論壇。在國際材料科技期刊中占有一定地位,并為世界同行廣泛引用。
根據這樣的總體目標,確定的發展思路是:以先進制造技術,特別是綠色制造技術改造和提升基礎原材料產業,突出自主創新,大力發展高技術新材料,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材料需求問題。在改造和提升基礎原材料產業方面,開發高性能、低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小的材料技術。在發展高技術新材料方面,大力開發納米材料、超導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獲取原創性成果。在解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重大需求方面,發展超級結構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生態環境材料以及其它特種功能材料等。
重視循環經濟(4R)
對于材料產業,重視循環經濟,也就是怎么少用(Reduce)、再用(Reuse)、循環利用(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材料等方面的問題。基本框架是:開發綜合性能高、資源能源消耗少、環境負荷低的材料及工藝技術,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求,引領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比如:納米材料與器件、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高效能源轉化與儲能材料、生物醫用與仿生材料、環境友好材料、重大工程用關鍵材料、基礎材料綠色制備性能優化、材料設計與制備技術等。
按照以下類別確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及措施。對于原創性研發:鼓勵重點方向探索,如智能材料、納米材料與器件、光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生物醫用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環境友好材料等。對于再創新行動:重點是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新型平板顯示技術、農藥創制工程、碳纖維等。對于跨越行動:重點是激光顯示、半導體照明工程、大型反滲透海水淡化關鍵材料與工程示范、全氟離子膜、化工過程強化、軍工配套材料等。產業化行動:重點是多晶硅產業化關鍵技術、全固態激光器、綠色建筑材料等。對于西部新材料行動:發揮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力爭改變我國資源型低端產品出口、高附加值產品進口局面。
此外,引導和支持若干重點領域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半導體照明、TFT-LCD等。落實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引導和支持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參與戰略產業的原始創新和重點領域的集成創新,在重大項目上引導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參與,并積極發揮企業主導作用。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
國家的材料科學與技術布局
從材料科學基礎研究到材料概念延伸,再到材料與加工過程研發,再通過科技轉化到產品,及再到產品進一步發展,有各種各樣的計劃來支撐。基礎研究方面有基礎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在攻關方面有863計劃,之后還有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科技支撐計劃、火炬計劃、和產業化示范工程來加以支撐。研發層次上大體上是分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到工程化的開發,各層次緊密配合。
新材料領域在中長期計劃中大體占據怎樣的位置?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綱要的前沿技術里包括:納米材料與器件、智能材料與結構、高溫超導技術、高效能源材料技術。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綱要的優先主題里包括:1、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2、軍工配套關鍵材料及工程化。3、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4、基礎原材料 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顯示6、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7、流程工業綠色化與自動化8、環境友好型肥料、農藥創制和生態農業9、綜合治污廢棄物循環利用10、城市現代節能與綠色建筑11、綜合節水(工業節水)12、海水淡化。還有國家的重大技術專項: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新型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大型飛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幾乎每個重大專項都要投資幾百個億。
面臨的需求和挑戰
首先是傳統材料的改造與升級。比如產量占世界第一的鋼鐵、水泥、建材、化纖等。產量占世界第二的銅、聚烯烴等。
其次來自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微電子、光電子、電器、汽車、生物醫用材料等的迅速發展。
再次來自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包括三峽、西電東輸、西氣東輸、奧運、世博、核電、奔月、高速交通、國防裝備等。
第四,能源與節能減排的迫切需求。目前煤發電大量消耗煤資源, 石油50%依賴進口。降低能耗的要求很迫切。
第五,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均水資源居世界100位后, 水體50%存在污染;資源綜合利用率低于20%, 廢棄物年10億噸。生態現代化水平指數為42分,在118個國家中排第100位。急需這方面的處理材料。
材料的發展趨勢
材料的發展趨勢可歸結為: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材料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
材料與器件集成化。
(1)信息材料技術
微型化、多功能化、模塊集成化;信息載體由電子向光子發展,光通信、光傳感、光存儲、光轉換技術。
(2)結構材料技術
輕質、高強高韌、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多功能化,低成本和環境友好;高性能、低成本、長壽命材料為發展重點,向材料設計——制造——評價一體化、結構功能一體化、智能化發展。
(3)特種功能材料技術
新型電池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與仿生材料、超導材料。
(4)材料共性關鍵技術
納米技術實用化,材料智能化制備技術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材料及零部件設計、材料合成制備及組織性能的實時在線監測、控制融為一體。
“十一五”新材料領域總體布局
“十一五”新材料領域戰略設計的思想是:引領未來、重點跨越、支撐發展。
引領未來層面在科技部項目里主要表現為三項。現在主要為五個方面的專項:智能材料與先進制備技術,納米材料器件,高溫超導與高效能源材料,光電子信息與特種功能材料,超級結構材料。這都是引領未來方面我們應當主要做的工作。
重點跨越方面就是由若干個重大項目來組成的。比如半導體照明工程,這個是在“十五”期間抓起來的。比如最近奧運的開閉幕式中大量使用LED光源,像水立方大量采用半導體照明。這個工程目前做得還是比較好的。另外新型平板顯示技術,現在電視機用塑料做平板顯示的技術很顯著。第三個重大專項是國防關鍵材料,比如滿足高強度、高耐溫等軍工方面的需求。第四個就是關于碳纖維的關鍵技術,碳纖維以前主要是軍工單位使用,現在則大大地向民用領域擴展。面對我國未來多地震的狀況,希望每一家都能有一個碳纖維的桌子,可以抵擋四層樓塌下來的壓力。碳纖維的民用發展很快,很多電纜目前也是在使用碳纖維。除了碳纖維,其他纖維也是重點發展對象,比如高性能纖維、超高溫質量的聚乙烯纖維、玄武巖纖維等。艦艇如果使用聚乙烯纖維,至少可以多增加兩枚導彈的重量。總之,在高性能纖維方面是存在一個整體布局的,各種纖維都囊括在內。第五是激光器,可以取代電視機在超大墻面上放映,顏色顯示很好。這主要取決于晶體材料和激光技術方面的突破。還有化工反應過程的強化技術。怎么使化工反應過程更快更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術。還有高性能膜材料,主要用于海水淡化,比較適用于沿海城市。
在支撐發展層面上,內容較多。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行業、有機高分子材料行業、化工和輕工行業、還有光電子行業。在支撐計劃的重大項目里包括:新一代的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開發,大型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半導體照明,農藥自主創新,全氟離子膜,建筑材料綠色制造,含有有毒有害原料的替代技術,先進鋁合金,高性能鎂合金,紡織品無水整體印染,新型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光纖原材料的制備,工業用循環水利用技術等等。到目前為止,“十一五”在支撐計劃中已經投入22個億,863計劃投入27個億,僅這兩個計劃就已經超出“十五”期間18個億的投入。這還不是科技部支持材料行業發展計劃的全部。
在材料領域我們還有很多瓶頸問題,比如碳纖維,高功率發動機材料,關鍵原材料,單晶多晶硅材料,高性能功能塑料等領域,有的屬于技術長期不過關;有的能耗高,污染嚴重;有的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只好大量進口。因此需要產業界、金融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
由于中國材料發展較好,許多重要的國際材料企業紛紛開始在中國的戰略布局,同時中國的新材料的上市公司也在逐漸的增多,有實力的內陸企業也在并購境外的企業,與此同時,國內新材料產業基地不斷涌現,產業出現集群化的發展態勢。
(資料整理:楊麗 林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