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新材料行業發展現狀
目前,許多省市把新材料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出臺配套的產業政策給予重點支持。同時新材料的需求旺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核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材料的高技術化,新材料產業前景樂觀。
但我國的新材料企業也存在一些問題:
1.企業資本金規模較小,無法達到上市的最低要求;
2.固定資產規模小,無形資產規模大,不符合上市要求規定的比例;
3.企業內部缺少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的會計、稅務等存在較大的暗箱操作,形成比較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
4.企業內部沒有全面實施股權激勵制度,很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5.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尚未建立,以銀行借貸為主要資金來源。
而引入私募股權投資,有助于盡早解決上述問題,幫助企業做強做大。
企業上市的益處
私募/上市融資可以有效解決新材料企業當前的問題:
首先,幫助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激勵機制。至少可以讓員工持股,吸引人才。
其次,幫助企業拓展潛在業務,增加股東價值。
第三,幫助企業吸引優秀人才,完善管理團隊。大唐電信下的信威科技,曾經就已經準備好上市,在最后的關鍵時刻,主要領導人辭職,導致上市計劃不能實現。管理團隊的不穩定,成為其上市的最大障礙。
第四,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國際化知名度與公信力。
第五,通過上市過程的全程參與,為最終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創造條件。
第六,擴大公司上市前規模及企業凈資產,增加上市集資額。
企業上市前的準備工作
盡職調查。盡職調查可以幫助企業發現自身在會計及稅務等方面潛在的問題,幫助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幫助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為企業未來上市打好基礎。
重組。突出主業,公司主業明顯,非經營性資產剝離;優化財務結構,資本利潤率水平最大化,資產負債率低于70%;避免同業競爭,上市公司不應和控股股東或其控制的其他子公司存在相同行業競爭的情況;減少關聯交易,上市公司應該盡量避免以關聯方在采購、銷售等環節的交易,以免損害獨立股東的利益;降低重組過程中的交易成本,通過適當形式的股權安排,降低重組及未來交易的交易成本。還要堅持獨立性原則,保持上市公司在人員、機構、業務和財務上的獨立性。
選聘經驗豐富的優秀專業中介機構。他們包括:審計師,提供審計服務,解決企業在會計、稅務等方面的問題;財務顧問,幫助企業重組、為收購兼并等提供建議;律師,處理發行過程中的法律相關事宜;評估師,資產評估、協助完成各項資產重組和交易;承銷商,幫助企業向投資者銷售股票;公關,負責與潛在投資者、監管機構等溝通,上市路演策劃等。
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當前我國企業的內控風險意識不強,根據德勤的最新調查,中國上市公司仍有56%的企業尚未建立內控機制或者內控機制尚未完善。內控制度建設中常見的問題有:缺乏定義完善的控制環境,缺乏書面規章制度及實施細則,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是可操作的,缺乏獨立審查及核準過程,缺乏明確的職責劃分,沒有正式的風險評估、管理流程,對分公司監管不足。
做好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2008年6月28日,為了提高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通知》,該規范從明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行,并鼓勵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業執行。基本規范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監管為促進、以中介機構審計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控制實施機制。執行基本規范的上市公司,應當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并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隨著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內控制度加強,融資企業必須在上市前聘請內控顧問建立并完善自身的內控制度,以便順利通過監管機構的審批。
引入私募戰略投資者及退出方式
選擇私募投資者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準備商業計劃書。內容主要包括公司簡介、業務及業務展望、管理層、融資需求及相關描述、風險因素、投資回報及投資退出方式等,以幫助私募投資者增加對企業的了解。
第二步,尋找私募投資機構。企業可以自己直接尋找投資者;或者,通過會計師、律師或投行等中介機構尋找。同時企業必須檢驗投資機構的投資經驗、特別對未來上市的運作能力。
第三步,與私募機構洽談入股事宜。提交先前準備的商業計劃書,對企業競爭優勢等作出明確闡述;提供盡職調查報告,樹立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本著靈活而原則的態度,同投資者進行價格談判。
第四步,私募投資機構入股。私募投資機構和企業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制約機制。有實力的私募機構,不僅僅投入資金,還參與企業重大決策,特別是資本運作上的策略。
如何選擇優秀的私募投資者
首先,看其是否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引入私募投資者的首要目的就是吸引資金。有了足夠的資金,才可以進行加盟城市箱體改造,也可以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其次,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場聲譽。聲譽良好的投資者不僅直接給企業帶來資金,其較強的市場號召力更可以使企業在未來IPO發行中獲得更高的溢價。
第三,私募投資者要熟悉相關行業,擁有的資源可以互補。熟悉特定行業的投資者可以提供給特定企業內部管理、外部業務運作等方面的幫助,其擁有相關的資源也可以為企業以后發展提供幫助。
私募股權退出方式一般來說有三種,最佳方式是公開發行IPO,通過競價出售,收益最高。企業則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以后通過再發行股票、或貸款方式獲得發展資金。次佳方式是股權轉讓,契約式定價出售,收益較高。企業發展表現為:若出售給第三方則無實質性影響;若是回購,則增加了管理層對企業的決策權,提高決策效率。無奈之舉就是清算,企業虧損時被動的退出方式,企業破產消失。
上市市場選擇
國內創業板與海外市場相比,在準入條件上并不具備優勢。國內創業板何時推出仍然是個未知數。2008年3月21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味著創業板可能推出。
但是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約,國內創業板的確切推出時間還有待確定。創業板推出后,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效用仍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未來創業板在國內推出,但由于層層審批增加了企業在國內上市的不確定性;創業板再融資能力仍然受限;投資者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高,市場價格可能波動較大;對企業上市管理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因此,我們建議,對于計劃通過IPO上市融資的國內新材料企業,海外資本市場仍然是當前階段的重要選擇。
(資料整理/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