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全球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面臨破產保護申請的局面,不禁回想起在與雷曼兄弟公司合作時,也曾為其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系統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而深感佩服。因此,聽聞此事,不甚唏噓!
曾聽聞朋友笑談,金融行業的管理其實就是兩個詞“Risk”+“Return”,即風險及收益,而金融行業正是通過平衡和管理風險與收益這對孿生兄弟來創造利潤的。現代金融業的真正濫觴始自上世紀70年代,傳統貨幣借貸式金融演進為金融服務和產品的不斷創新,以及金融服務的深入化和全球化。在這種背景支持下,依靠資本實力進行傳統競爭的金融行業逐漸步入了“數字模型競爭時代”,逐步演進到了依靠智力資本、信息優勢替代以及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來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時代。

其間,更多的數學模型被引入這個行業,更多的衍生工具產品被設計開發,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入這個行業,更多的資本被杠桿效應放大以支撐更多的資產……全新的現代金融似乎步入了創造力的競爭之中,杠桿和財富效應不斷沖擊著風險和收益的原有配比。不幸的是,現實金融管理中,更多的人和資本開始追逐收益的最大化,而越來越少的人還記得與此同時風險也在最大化。
首先,全球金融行業多年浮華風氣彌漫,高成本運行方式迫使投資銀行大量開發使用衍生工具,以期實現更多的資本管理更多資產,實現更大的可能收益。
新金融的興起,需要更多具備財經、法律、數學等精英人才的加入,這些人才的加入,確實推動了服務和產品的創新。然而,由于西方金融業對成本控制力度的孱弱、管理層實現自身利益的沖動,致使現代西方金融業運營成本令人乍舌。例如,大家熟知的好年景下,某投行全年分紅幾十億美元,人均幾十萬美元不在話下,甚至連端茶倒水的前臺工作人員也可取得幾十萬港幣的花紅,至于全球最好的辦公室、全球公務頭等艙旅行、五星級入住標準,在頂級投行中更是“家常便飯”。
可是試想,人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的年度運營成本,簡單靠存貸業務利差或投資銀行交易額百分之幾的傭金如何過日子?于是乎,絕大多數頂級投行投入到了他們最熱衷、最擅長,如今也是要了他們的身家性命的資產管理業務中去了。資產管理業務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產品開發,試圖用更少的人力資源和更低的成本,通過管理更多財富來創造更舒服也更豐厚的傭金收入。當然,衍生工具開發和運用本身并無問題。問題是凡事都要張弛有度,一旦過度開發、濫用,便會引發風險的泛濫,并最終導致“次貸”這樣的危機。
其次,金融行業的本質是對風險及收益進行平衡管理,其核心要義是謹慎從事,寧可錯過機會也不要制造或相信機會。而現代金融業自從上世紀70年代后,嘗到了日本經濟全球化和美國技術經濟、新經濟崛起的甜頭,加上全球一體化進程給了金融業更大的市場和更多機會來平衡風險與收益,現代金融就忘記了謹慎,少了一些信念,帶著野蠻生長的態勢在全球橫沖直撞了幾十年。即使有東南亞金融危機、石油能源危機、NASDAQ市場崩潰,現代金融似乎仍意志堅定地在創新和衍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直至今日,毫無征兆的貝爾斯登倒了、雷曼倒了,連挽救的時間都沒有,就像是一個病入膏肓的人,非死不足以解決問題。
再者,現代金融行業太過沉溺于進行“成者王、敗者寇”的游戲,而忽略了金融行業的商業模式堅守。需要明白的是,金融行業究其實質是一種服務行業,依賴于向客戶提供優質服務而生存。因此,金融業實際上是一種馬拉松賽跑,這個行業不太喜歡明星選手或所謂“風光人物或企業”,而選擇相信“剩者為王”。
金融業的競爭其實就是長期有效的內部管制能力和謹慎文化的競爭,優秀的制度、科學的流程、縝密的決策、謹慎的投資都能帶來長期的成功和競爭力,否則就是“曇花一現”,制造死亡。縱觀今天的金融業,相信長期堅守的機構太少,而在利益鼓動下搏殺的人屢見不鮮。那種見著利益還氣定神閑、秉持從容和大度,以長期利益為重的機構還太少,而多見的是今天浮盈幾十億元,明天浮虧幾十億元的國有證券公司們;多的是靠向基民收取固定管理費,卻不能為盈虧擔責的公募基金們。

而那種相信客戶長期價值,堅守長期客戶服務理念的機構相比之下就越來越少了。大多機構就像“包工頭”一樣僅熱衷于一錘子買賣。殊不知,高盛之所以成為今天的高盛,主要是依靠一批核心客戶。但凡大金融機構都有超級客戶并相信核心客戶的價值,但這些客戶群體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必須依靠長期服務,并通過誠實、信用和卓越的專業化能力來征服客戶。
其實,大客戶都是具備大智慧的,否則他們無以成功。因此,金融業從業機構和人員只有更用心、更專注、更勤奮、更專業、更誠實才可能贏得客戶的認同。品牌反映市場形象,那些簡單的“撮客式”交易式機構,終將迅速消失,并被市場遺棄和不恥,因為智者之間的對話才可能平等,建立在專業基礎上的信任才是真正的信任。
雷曼的倒下的確令人痛惜,但從倒下的巨人身上吸取些什么教訓,才是我們今天需要考慮的。金融體系的變革是必然的,這種變革要求我們必須沉靜下來,褪去浮華之風,回到誠實、謹慎和專業務實的軌道上去,平衡好風險和收益,充分發掘和服務于客戶價值,展現我們投資者的真正魅力所在。
(作者:加華偉業資本董事長、嘉華成長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執行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