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總結GDP、招商引資增長多少?又建立了多少法規?這些年中國的成功不單單要歸結到國家政策、商業環境層面,還要深入到人的層面。
中國的創業文化還不夠發達,開放的觀念也還不夠,和歐美國家,和以色列相比,目前中國的人員創業比例也還太小。這么大的國家,13億人口,現在真正敢出來創業的能有多少?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工作過再出來創業的人太少了
“‘國富’之后,還沒有‘民強’,‘大國崛起’的基石之下,還并不是13億的‘大國國民’,文化尚未崛起,中國迫切需要一場推動個體改革開放的思想啟蒙運動”。
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的王輝耀,通過首印10萬冊新書《開放你的人生》,結合200多位“開放式人生實踐者”的實際案例來分析、總結新時代下環境和規則的變遷,面向“社會所有階層”,解讀個人成功的新模式。王輝耀強調,“國家、社會的開放,終究要歸結到人的開放上來”,因此,除了在新書的推廣上親力親為,并邀請50位媒體、商界的精英人士聯袂推薦,似乎大有以此書為一場“新思想啟蒙運動”的“引爆點”,“將個體改革進行到底”的勢頭。
30多年前恢復的高考,使在山村公社插隊已兩年的王輝耀終于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走出四川盆地,迎接開放的人生。憑著“在屋頂挖洞借光看書;身居寒室,環球風云裝胸中”的執著和努力,他成為了“文革”后的首屆大學生。
之后王輝耀又經歷了幾次主要的“人生突圍”和轉型:從國家對外經貿部官員到留學海外的第一批MBA;再從跨國公司工作者到加拿大駐香港的首席商務經濟參贊;35歲時歸國創業,6年前開始創辦歐美同學會商會,逐漸向“社會企業家”轉型,做學術、出書、做公益?!敖洑v了這么多,這些年我覺得應該開始更多地關注社會了”。
除了身兼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政協顧問、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務,王輝耀同時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出書上:《新華商之路》、《MBA通才之道》、《海歸推動中國》系列叢書等,涉及到風險投資、創業、海外上市、職業經理人、學術等領域。
“大多數時候,我不過是個總結者、思考著、聆聽者。20多年來,我留學、工作、訪問了幾十個國家,對30年來中國人的開放和崛起帶給世界及中國自身的影響有著深刻的感受;近些年在海內外也結交了眾多人生成功的朋友,我通過采訪、書面約稿、平素接觸等方式,深入研究了上百位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雖然他們性格迥異,背景、成功軌跡也各不相同,但總會有一些共性可以去探討和總結”。
從2001年提出“新華商”的概念,到今天振臂高呼“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開放自己的人生”,“成功的途徑也在多元化”。王輝耀希望自己能夠時刻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改革進程中,“起到點拋磚引玉”的價值和作用。(裴瑜)
成功模式在變
快公司:改革開放30年造就了新的一代人,您在新書《開放你的人生》中提出大家需要用開放的心態和理念,行之有效的方式,來解放、主宰自己的人生。2000年開始你提倡“新華商”概念,為什么現在大力提倡開放人生概念?
王輝耀:開放人生概念,不單單是面向留學生、海歸人群,還包括在校生、白領、創業者,包括2億多位進城的農民工等等,這種開放的心態適合社會所有的階層。
改革開放30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總結GDP、招商引資增長多少?又建立了多少法規?這些年中國的成功不單單要歸結到國家政策、商業環境層面,還要深入到人的層面。
還要看到,如今成功的模式和以前不一樣了。過去,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讀書、考試、當官兒;在今天,開放人生可以有很多種發展道路:可以去創業,當職業經理人、學者,做傳媒人,搞咨詢、培訓等。從狹義上來說,就是創業,從廣義上來說,就是開放自己的人生和視野。游戲規則變了。在書中我們總結出了“開放式人生”的十大要素,以及在開放的時代、互聯網的時代,成功的模式都有什么。
在四川5.12地震之后,我們看到整個社會對生命價值、人文關懷都更加重視了,“人”的概念也越來越突出,不再單單是國家、集體這樣的概念。所以,我認為到了談談人的開放的時候了。
快公司:30年前,大家的狀況基本都一樣,幾乎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但經過發展,有一部分人脫穎而出,各行各業中都會出現一些人,完成不錯的轉型,闖出成功的新模式。你怎么他們的共同之處?
王輝耀:以前我們能看到的勵志書離大家都比較遠:不是卡耐基、蓋茨,就是李嘉誠、李開復,而從大陸本土文化成長起來,尤其是近十年涌現的成功人士的案例太少。
《開放你的人生》中的200多個案例大都來自我們身邊,有80多人都經過了深入采訪。我們從中發現了一些規律:他們普遍都有比較開放的心態;有國際視野;有膽略、愛創新:有人生規劃和高效的行動:有自己的平臺和人脈圈子;注重自己的品牌。這些都是擁有“開放人生”的特質和表現。
快公司:奧運之后,接著就會是有關改革開放30周年的各種會議和活動,目前各界都在做準備,但我想,談及人的開放是抓住了時代精神的內涵,不過,許多人會認為開放人更適合成功音?
王輝耀:改革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人的開放,只有人的開放,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才能促進改革。中國的社會現在回到了一個基本點,國家開放,社會開放,今天該到人的開放了。
不論西方的文藝復興,還是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最終人的開放才是最重要的。比如今天,2億多的農民工可以進城工作了,每年幾千萬的大學生可以自由擇業,上百萬的留學生可以出國留學了 但這些加起來也就兩三億人口,還有七、八億人口也許仍然還在封閉式的人生境界中。
奧運應該是中國的一個轉折點。我們提倡人文奧運,那么接下來“后奧運時代”的路該怎么去走?中國人的人生該怎么展開?這些都是新的命題。
創業氛圍還不夠濃
快公司:您去年做過研究,在中國海歸創辦的企業中,存在明顯的“三三現象”:約1/3有較大發展;1/3勉強生存;1/3處于破產和破產邊緣你怎么看海歸創業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
王輝耀:《當代中國海歸》搜集了300多個案例,這些數據資料都來自于創業園,比如中關村的。其實照目前的情況看,1/3的企業能成功已經很不容易了。
我們的創業文化、環境都不夠完善:比如創業園區“撒胡椒面”式的管理模式,國家力度的扶持還很少;包括企業家創業者群體也不夠成熟,不少賺了錢都拿去投資房地產、股票,對產業創新的支持力度也都還不夠。
但今天的經濟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如今是一個創業的時代。以往的農耕經濟、計劃經濟不能提供一個好的創業環境。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中國的創業文化和創業大潮才真正興起。當今文化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創業。
上千萬家企業中,有幾百萬家都是私營企業。新經濟、高科技、咨詢管理、教育、電子商務 各行各業中涌現了大量的創業型企業。這些其實也是“開放人生”的一個表現。
快公司:新經濟時代,在中國游戲規則和國際接軌的背景下,海歸創業萇些程度代表了一種新的趨勢和現象作為具有海歸和學者雙重身份的人,你怎么看國家在促進海歸創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
王輝耀:新技術是海歸創業者的一個優勢。比如美國有一個google,中國就出現一個百度;美國出現一個亞馬遜,中國就有一個當當:美國有一個雅虎,中國就會有新浪、搜狐 很多是把國外的一種現成的模式和技術拿來翻新和本土化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海歸們起了很大的作用。
眼界開闊,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很重要的一點。開放人生,首先就是開放你的視野和心態,不排斥外來文化和新技術。
從目前中國的創業環境來看,本土的風險投資機構還不夠成熟,國內沒有形成一個像硅谷那樣成熟的商業模式,連以色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都比我們的多。中國的創業文化剛剛起步,商業環境有待繼續改善。
其次,我們的技術開發區、創業園的修建應該盡量靠近高校及科研機構,靠近人才資源,不該是一種傳統的制造業的思維模式,在很遠很偏僻的地方圈了片地,蓋了些房,就算一個所謂的工業園區。2020年我們要成為創新型社會,首先需要利用好人才,把科技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相比較而言,中關村發展得比較不錯。
2000年時,美國伯克利大學信息學院的一個教授提出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人才環流”的時代:比如到硅谷的中國人、印度人回國創業,促進當地技術和商業的發展。我們也應該鼓勵人才環流,吸納更多優秀的人才回國創業,不需要他們一定要在中國定居常駐,選擇方式可以更靈活。也就是一種“海鷗模式”,他們可以根據需要在海峽兩岸來回活動,而不一定非要成為“海歸”不可,同時還可以帶來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流動。
快公司:對于創業,目前我們還沒有成套、科學的評估和促進機制 你也曾提到過:光靠幾個VC天天去看項目是不夠的,國家得有一套評估機制,就像“863計劃”那樣。
王輝耀:是的。創業的群體、創業的文化和機制、創業環境等要素,需要繼續提升,需要政策上的規劃和扶持。
現在歐美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大,提供咨詢和貸款,企業融資渠道也比較成熟。而國內的中小企業僅融資貸款一項,目前看來都比較困難。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的創業文化還不夠發達,開放的觀念也還不夠,和歐美國家,和以色列相比,目前中國的人員創業比例也還太小。這么大的國家,13億人口,現在真正敢出來創業的能有多少?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工作過再出來創業的人太少了,缺乏冒險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缺乏膽識。其實應該出來闖蕩一下,實在不行還可以再回去工作。出來闖蕩至少還有機會成功,如果連試都不試,永遠都難以成功。
開放式人生的十大要素
要素一:心態開放
人生能否開放,首先在于心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心態對人生、理想、個性、行為、思維起導向作用。出身艱苦、環境閉塞、天賦普通等,這些都不是借口。心態開放,走向開放,才能擺脫這些客觀限制。
要素二:視野開闊
在全球化時代有國際視野,才能更好地規劃人生、把握機遇。海歸群體當中,成為“金龜”和“精英”者,多半是有目的地出去留學,并且這個目的更多的是指向開拓視野和定位人生;而成為“海待”者,多半是盲目地出去留學,結果越功利反而越無功而返。
要素三:擁有自信
對于開放者來說,自信意味著要分清我善于做什么、我喜歡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我必須堅持什么、我不應該堅持什么。盲目的自信,可能把人帶入狂妄、自大、頑固、迷信自己、以個人為中心的境地。
要素四:富有膽略
世界上沒有不需要冒險的成功,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當年敢從臺灣的金門“泅渡”到大陸,維亞康姆MTV中國區總經理李亦非一個女孩子當年敢帶著50美元去美國留學。人生的開放需要冒險,但冒的是風險,依靠的是膽略和膽識,強調的是善于從危機中抓住機會。
要素五:有效策劃
人生策劃其實就是解決三個基本問題: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應該怎么做?策劃意味著主動和策略,意味著要全面地認識自己和社會,確立適合自身的目標,并制定行之有效的人生藍圖和執行方案。
要素六:高效行動
行動力是實現一切的保障。善于把握機遇和找準方向也一樣重要,抓住機遇就等于及時行動。自然,如果沒有人生開放,沒有心態、文化、思維、個性等深層次的開放,我們如何能夠善于審時度勢?如何能夠及時行動?如何能夠把握行動的分寸和火候?
要素七:不斷創新
很多人都在哀嘆自己懷才不遇,哀嘆自己沒有遇見伯樂。但是,很少有人去想過使自己成為一個創造型的人才,自己創造機會,自己挖掘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命運。創造力是一切奇跡之源,也是人生開放的核心能力。
要素八:整合平臺
整合平臺,其實就是整合我們的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專業技能資源,使我們的人生平臺能夠配置最佳化,最終實現高效能的人生。最高明的整合,莫過于“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
要素九:構建人脈
“注重關系”并不是東方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85%靠人際關系?!泵總€人都有多種身份和角色,也可以參與多個圈子,每份人脈資源都可能帶來成功的機會。我們要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結交關鍵或有益的人,獲得自己的朋友、盟友、伙伴和支持者。
要素十:打造品牌
我們不僅僅需要“我就是我”——擁有自己的個性,最關鍵的是還要讓這種個性得到認可,并從中得到收益。我們需要打造一個獨特而具有差異性、富有信譽和形象的個人品牌。個人品牌又需要我們明確核心價值、作出應有的承諾、善于營銷推廣才能使人生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