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未來投資和擴展法案》:該法案充分考慮到生物醫藥產業的特殊性,通過政府修改賦稅制度,極大刺激了研究和投資生物醫藥的積極性,從而彌補了過去《內稅法典》中關于凈運營損失(NOL)的規定對生物醫藥產業的不公平性的現狀
歐美發達國家主導著世界生物醫藥產業格局,他們在市場集中度、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生物醫藥產品競爭力、研發投入以及新型的研發聯盟的建立等方面,都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優勢。究其原因,與這些國家的金融、稅收政策是分不開的。
美國
美國生物醫藥產業政策主要體現于兩部法案:
《生物技術未來投資和擴展法案》:該法案充分考慮到生物醫藥產業的特殊性,通過政府修改賦稅制度,極大刺激了研究和投資生物醫藥的積極性,從而彌補了過去《內稅法典》中關于凈運營損失(NOL)的規定對生物醫藥產業的不公平性的現狀;
《州政府生物技術議案》:該議案囊括了美國所有州政府的生物技術工業發展戰略,其目的是為生物技術公司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生物技術工業的發展。
這兩部法案不僅擁有法制化程度高的特點,而且還體現了偏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關注中小型制藥企業以及注重人力資源等方面。
具體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支持生物產業基地的建設。布什政府以來,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費用高達380多億美元,僅次于軍事科學,2002年美國國會決定每年4月21~28日為“生物科技周”。聯邦政府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方面,2000年聯邦政府用于基礎研究的支出比1993年增長45%。2002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預算比上年增加28億美元,達到231億美元,5年間NIH的預算翻了一番:
二、制定優惠政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于采用生物技術生產出來的藥品與傳統藥品給予平等的待遇:同時,延長生物藥品專利保護期限,從17年延長為20年,且專利申請接受后立即生效:最近,FDA又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幫助創新性技術投入應用的政策,這將極大鼓勵新產品的創新速度:
三、鼓勵風險投資。1998~2000年,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的風險資本數額為31億美元,2001年生物技術部門籌集資金達到8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于風險資本家與社會公共機構投資商。
德國
德國注重生物醫藥的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和產業經濟,主要通過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和優化專利技術轉讓環境等手段以實現其目標。
1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
在2001年,德國通過的預算案將生物技術、基因技術與信息技術并列為未來三大科研重點,加大了對生物醫藥技術的投入力度,投入總額多達30億馬克,同比2000年預算增長5%。同時,德國政府專門提供了1.5億馬克的風險基金以加強硬件方面建設。
為了開發平臺技術(生物信息、蛋白質研究、系統生物學),根據2001年制訂的生物技術框架計劃,德聯邦教研部(BMBF)計劃在四年時間內為此投入8.6億歐元。此外,聯邦政府拿出1.8億歐元建設“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網絡”。
2 優化專利技術轉讓環境。
在德國,專利可為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提供20年的法律保護。在專利有效期之內,第三方可與專利所有者協商以許可證的形式使用發明成果。良好的專利轉讓環境極大地激勵了德國生物技術企業,其中,在2001年,德國生物技術企業的專利申報數量比1999年增長了8%,授權也增長了173%。
丹麥議會于1986年通過了基因技術法,規范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丹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法規的國家
法國
政府提供種子資金。為了推動法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從1991年開始,法國聯合有關公司制定了一項生物技術工業的5年聯合規劃,其中醫藥保健和化學制劑成為重點開發的領域。根據這項五年計劃,私營和政府部門的機構都可申請有關生物技術項目的經費,政府在10年中用于生物技術的資金增加了10倍,到2001年,政府對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總投入達2.5億法郎。
2001年正式公布《2002年生物技術發展計劃》,決定由國家直接撥款1億歐元進行開發、研究和創辦新企業,并通過信用擔保和稅收優惠等措施,使生物技術創新企業得到至少5億歐元的資助。法國財政部2001年10月18日宣布,2002年的財政預算將包括1.33億美元的生物技術啟動資金,其5300萬美元作為種子資金,另外的8000萬美元作為貸款,使法國生物技術產業從2002年開始崛起。
注重技術平臺和生產工藝開發是法國生物技術產業的顯著特點。政府在全法31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利用十多個專門或部分孵化器致力于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在巴黎以南30公里處創建的“基因谷”聚集著法國最有潛力的新興生物技術公司,1998年以來這里已有15個研究實驗室和27家企業。法國另外20個城市也準備仿照“基因谷”建立自己的生物科技園區。
優化發展環境。在修改法令方面,1997年11月,法國政府應生物技術聯合會要求,對以前不允許政府部門研究人員把其研究發明投入私營企業的法令進行了修改,允許政府部門的研究人員在私營部門開發其發明創造,知識產權屬于其雇主——研究機構;在金融方而,政府還應生物技術聯合會要求,把減免的研究開發稅額在投資后1年而不是3年后就返還給投資公司,并廢除對雇員享有股票選擇權征收社會擔保費的規定。
丹麥
丹麥是個生物醫藥強國,醫藥產品是丹麥最大的出口商品,醫藥行業是該國的一個支柱產業。20世紀丹麥共獲得13個諾貝爾獎,其中獲醫學獎的科學家有5位。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制定了國家發展計劃。
丹麥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考慮制定生物技術政策。1976年,丹麥政府設立了基因工作注冊委員會,對基因領域世界各國的政策進行評估,并探討制定政策法規的必要性。
20世紀80年代,丹麥的兩家醫藥企業宣布要在胰島素和人類生長荷爾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轉基因物質,引起了學術界和政界的廣泛爭論。由此,丹麥議會于1986年通過了基因技術法,規范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丹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法規的國家。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研究政策中生物技術始終處于優先考慮的位置。1987年,政府提出了第一個生物技術領域政府研究開發計劃(BIOTEK),總投入4.75億克朗(約合6400萬歐元),支持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1991至1995年又實施了二期計劃,總投入4.5億克朗(約合6100萬歐元)。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政府通過年度研究計劃繼續優先支持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1998年,政府制定了一個詳盡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