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糖尿病知識的普及和人們對糖尿病認識的加深,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致死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而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多都患有糖尿病。而晚期糖尿病患者又往往會出現截肢和失明等嚴重后果。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極大,一旦患上此類疾病則預后較差。發生大血管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見原因。隨著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日益增高,如何預防和延緩糖尿病患者出現慢性并發癥已成為當今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預防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的關鍵措施。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越高,其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就越高。為此,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和我國糖尿病治療指南都建議,無論經濟情況如何,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下,以確保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現已公認,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標志性水平。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會受到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共同影響。一般來講,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明顯增高主要是受其空腹血糖的影響;而其糖化血紅蛋白的輕度增高則主要是受其餐后血糖的影響。因此,全面地控制血糖應包括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過去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臨床監測時只檢測其空腹血糖和三餐前的血糖,而忽略了其餐后的血糖。這也是導致許多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不能達標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與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是導致其發生心血管危險事件和死亡的獨立因素,其血管內膜的中層厚度會隨其餐后2小時的血糖升高而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對心血管事件的預測作用強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預測價值也優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餐后的高血糖之所以對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統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其原因可能在于,餐后血糖的增高較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增高對患者血糖的波動影響更大。研究表明,與穩定性高血糖相比,波動性高血糖對大血管和微血管的損害更嚴重。波動性高血糖更能增強蛋白激酶C的活性,從而可激活氧化應激反應,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并最終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因此,波動性高血糖可顯著地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微血管病變的危險。
盡管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要求日益嚴格,但當前各個國家的糖尿病患者對血糖的控制狀況并不理想。2003年對中國30家三級甲等醫院的糖尿病診療情況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1.5%的糖尿病患者對血糖的控制比較理想,其糖化血紅蛋白的平均水平為7.5%(糖化血紅蛋白的理想水平應在6.5%以下)。雖然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已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37%,,較5年前增加了15%,但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并不意味著其血糖就可以達標。據統計,在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3/4的人血糖未達標。如何更好地提高使用胰島素患者的血糖達標率是人們應仔細思考的問題。早期使用胰島素、早期進行強化治療及合理地搭配使用多種口服降糖藥可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近年來的一些大型研究都表明,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類似物進行治療比應用常規胰島素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
胰島素類似物有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甘精胰島素)和速效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和賴脯胰島素)兩種。與常規胰島素相比,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具有起效快、達峰早的特點。該藥能更好地模擬人體生理性胰島素的分泌,尤其是能模擬生理性早期時相胰島素的分泌,從而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和減少低血糖的發生。雙時相門冬胰島素(預混胰島素類似物)的結構類似于人胰島素30R,其中的30%是門冬胰島素,另外的70%是與魚精蛋白結合的結晶門冬胰島素。該藥可同時起到基礎胰島素分泌和餐時胰島素分泌的作用。研究證實,與使用人預混胰島素相比,糖尿病患者每天注射兩次預混胰島素類似物不僅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和控制餐后血糖,而且還可以降低發生嚴重低血糖事件的幾率。
一直以來,如何讓那些服用降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改用胰島素進行治療,并使其血糖達標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臨床實踐證實,大部分服用降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應用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進行治療都可使血糖達標,這種控制方法既簡單又靈活。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可每日注射一次(晚餐前),血糖不達標時可增至每日注射兩次(分別于早餐和晚餐前)或每日注射三次(分別于三餐前)。而且增加該胰島素的注射次數并不會增加患者發生低血糖的幾率。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應嚴格地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服用降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應盡早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而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類似物如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可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并能減少發生低血糖的危險。■
相關鏈接
糖尿病患者運動時須注意:
1.做好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在正式進行運動之前,應先活動一下四肢,如伸伸腿、扭扭胯等,以增強全身的柔韌性,使心率有所增快,為進行較強的運動做好準備。
2.運動的強度要適度:糖尿病患者進行過于激烈的運動會導致血糖難以控制,而運動量過小又達不到運動的效果。正常人運動時的最大安全心率等于220減去年齡。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可將心率控制在正常人運動時最大安全心率的60%~70%(即170-年齡)。如果身體能夠耐受且無不適癥狀,可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
3.運動的頻率要合適:糖尿病患者每周進行運動不能少于3次,每次可運動半個小時左右,否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若能每周運動5次以上,效果則會更加理想。那種僅在周末進行突擊運動的方式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非常有害的。
4.運動后要做好整理活動: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后應做放松整理的活動,以使心率和血壓慢慢地降下來,避免因突然停止運動引起血壓的急劇下降而出現頭暈甚至暈厥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