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關系如同戀愛一樣,孩子是追求者,母親是被愛者,只要母親能夠主動一點,那么母子感通便很容易建立。”
母子關系如同戀愛一樣,孩子是追求者,母親是被愛者,只要母親能夠主動一點,那么母子感通便很容易建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某種程度來說是孩子發出,母親回應的。剛出生的嬰兒就能對母親表示出不同的反應,開始還不甚明顯,對誰都會笑、會哭、會發出聲音,但幾個月以后,這種區別就會越來越明顯,別人抱他就哭,而母親抱就會立即停下不哭。
這種生物學上的傾向性,幾乎是一切動物都具有的。母親刻印是動物最先發生的刻印。對什么樣的東西,對什么樣的母親發生刻印對仔獸來說是非常重要,影響也非常深刻。而人作為有思維的早產三年的動物,這一方面的動機不是更弱而是更強。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帶著要維持自己生命的本能而誕生的,對于沒有力量維持自己生命的嬰兒來說,要從被掠奪被遺忘的危險中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同保護者產生這種刻印,并進而形成相互間的依戀。
嬰孩在出生的頭幾個月和他的同類,尤其是他的母親發生了廣泛而持久的聯系,這等于經歷了一個敏感的社會化階段。和動物印刻的情況一樣,這種聯系的目的不完全在于從母親那里獲得物質報償,比如吃喝、洗滌等。嬰孩當然不能像小雞小鴨那樣緊跟在母親身旁,但他卻可以通過微笑和母親加強聯系。嬰孩的微笑能夠吸引母親,讓她和孩子在一起玩,這樣就彼此使對方形成了印刻,在他們之間產生了一種牢固的依戀。
這種依戀對孩子以后的生活十分重要。那些吃得好穿得好但沒有早期印刻“愛”的嬰孩,一生都會遭受焦慮之苦。只有早期建立了這種牢固的依戀,成年后才有和他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可能。
當然,這種依戀在孩子身上是一步一步地得到精神強化的,一般是從以身體的接近、接觸為中心,向離開一段距離進行相互交往的方向發展:從用哭聲和發聲使大人接近時期開始,經過自己進行接近、接觸的嘗試時期,向利用視覺的相互作用或對話保持與依戀對象的關系發展。
孩子的這種戀母情結是根深蒂固的。母子依戀一般取決于生命的頭幾年,如果最初幾年照看孩子的不是母親,而是其他人,那么孩子則將依戀照看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