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整合的最有效辦法仍然是宏觀經濟政策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
在中國進行產業整合的進程中,組織管理嚴密的產業模式能夠同日本、韓國等市場一樣成功起到作用么?答案是并非如此。雖然產業政策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產業整合并不是通過法令的頒布而產生,取而代之的是包括兼并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及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而實現。
一個非常恰當的例子是,在嚴密的管理模式完全不起作用的水泥行業,市場機制扮演了成功的角色。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水泥行業爆炸般發展起來,以迎合早期經濟改革帶來的建筑業的繁榮發展。事實上,每個沿海省市的城鎮都建立了自己的水泥廠,使用著改進了的但其他國家早在20世紀初就停止使用的陳舊技術,也就是“立窯”。
這些小規模水泥窯瘋狂發展所付出的社會代價是巨大的。中國的水泥產業占工業產量不到1%,但卻消耗全國能源的5%以上。水泥占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1/5,以及工業粉塵排放的1/4多。由于立窯消耗大量的煤炭,并且幾乎沒有污染物處理設備,水泥行業制造了大量的包括硫磺和水銀在內的空氣污染。
陳舊的立窯生產使得水泥產業集中度較差,最大的窯爐一年只能生產10萬噸水泥。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世界其他國家每個水泥廠年均生產能力達到90萬噸。由于地方政府過于看重就業和稅收收入,依靠提供低息貸款來維持當地水泥廠的經營,結果是,2006年中國38%的水泥企業虧損。
因此,占全世界水泥產量近50%的中國水泥產業不僅是世界最大的,而且是產業集中度最差的。在2005年,十大水泥生產企業僅占有14%的市場份額。對比來看,印度的五大水泥生產企業則擁有全國51%的市場份額。
多年來,發改委一直關注水泥產業的環境、能源以及效率成本,并且也在不斷地嘗試通過各種行政手段強制進行產業整合。自1999年開始,修建立窯不再合法,但是數千立窯水泥廠仍在運轉。過去5年中建筑業的繁榮使這些毫無效率的水泥廠繼續經營著。
雖然如此,更高效的轉窯水泥產量也從2002年占總產量的14%迅速增加至2007年的55%。產生這一變化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并不是政府政策,而是市場的力量。當轉窯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被引入中國時,平均成本為10億人民幣,遠遠超過普通水泥企業所能承受的范圍。但是幾年前,轉窯水泥生產的價格甚至不到進口設備的1/3,安裝先進設備的資金成本大大降低,操作的成本也遠低于從前,這使得水泥企業大量安置了新的生產設備。
即便有了技術的進步,水泥產業離符合國際標準的高效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國仍有5000多家水泥企業,而最大的企業安徽海螺的市場占有率也僅為5%,盡管已經有較高的效率,但是像安徽海螺這樣的企業仍然離他們應該達到的規模有很大差距。
在未來幾年中,更加嚴格的環境和安全標準會將一些較差的立窯水泥廠淘汰出局。但高效的產業整合也需要更多涉及市場而不僅是計劃的措施,首先,中央政府應該使地方政府阻止企業兼并的行為變得更加困難,以此改進市場環境。兼并競爭對手會使得像安徽海螺及山東山水這樣的頂尖企業更快地實現更大規模的生產,而不僅僅是通過其自身的發展。
其次,政府應該抵制住通過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的誘惑,人為扶持的建筑業的不斷發展、使政府增加了對水泥的需求,且使邊緣生產者更容易存活下來。接受一兩年略低的經濟發展速度則能使那些無法盈利的企業關閉,不僅僅是水泥行業,也包括化工和金屬等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的行業。盡管經濟增長速度較低,但大規模高效率的企業也將看到他們的利潤增加,因為他們將不再深陷與小規模競爭者的零利潤價格戰中。
一些分析家認為中國經濟的低速增長無法為高速增長的城鎮人口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因此這樣的策略太過冒險。然而“低增長”在中國只是意味著GDP年均增速8%左右。這樣的增長率可能是大多數國家夢寐以求的,因為它仍然高得足以向需要工作的人們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盡管在低增長的大環境下,靠在競爭氛圍而不是地方主義的保護環境下生存的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更可靠。
(作者為北京經濟咨詢公司龍洲經訊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