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小文的辦公室并不大。我們坐在一張小圓桌前對話。之后的兩個小時里,他一直專注地凝視著與之傾談的人。眼中流動著某種清澈的神采。
斯芬克斯的謎語
在選擇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讀書前,洪小文一直是臺北建國中學在上世紀80年代最好的學生之一。這所聲名赫赫的中學已有百年歷史,而且歷屆畢業生中不乏名人,像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名作家白先勇等等。
一切都順風順水,中學畢業后,洪小文順利考入臺灣大學電機系,并于1985年獲得了電子工程學士學位。一直熱愛計算機科學的洪小文在大學畢業后決意到計算機科學最發達的國度繼續深造。因此他不僅選擇了卡內基梅隆,而且還選擇了圖靈獎獲得者、大名鼎鼎的羅杰·瑞迪教授。
由于志趣相投、觀點接近,他和一位同學很快就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來做語音。洪小文所說的“自己的方法”是有別于導師羅杰·瑞迪和大多數語音技術同行的“新思維”。
有別于傳統的“專家系統”,洪小文與同學共同開發的語音識別技術完全是基于“統計和機器學習”的思路,他們將新的語音識別系統命名為“斯芬克斯”(SPHINX)。直至今日,蘋果、微軟及其他公司與機構的語音技術研究仍以之為基礎——希臘神話里,斯芬克斯是帶翅膀的獅身人面女妖,容顏美麗。她用文藝女神繆斯傳授的謎語來刁難路人,最終輸給了俄狄浦斯。后世,斯芬克斯逐漸成為了“謎”與“智慧”的象征。
蘋果的味道
1992年,在獲得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后,洪小文決定加盟蘋果電腦公司——有趣的是,期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另一位教授里克·雷斯特(現為微軟公司主管研發的高級副總裁)正在著手組建微軟研究院,并向洪小文伸出了橄欖枝,但他卻“有另一種想法”:“我不清楚微軟對語音技術的愿景以及重視程度,對微軟這個公司的了解也比較少。所以,我錯過了在很早之前加入微軟研究院的契機。”
洪小文說,現今被一些自作多情的信息掮客吹捧為“IT業藝術家”的蘋果電腦公司在1992年宣布研發新一代個人電腦、進軍消費電子市場,并推出了Newton掌上電腦的原型機,發展勢頭似乎不錯。
然而,洪小文很快發覺,蘋果產品固然優秀,其市場表現卻相對平庸;而且,對創新的極端追求讓公司走入了一條“迎合小眾”、孤芳自賞的歧途。正因如此,“那個階段很多人對公司的前景不太樂觀”。但他還是接受了蘋果的任命,來到新加坡組建了一個25人研究院,專門針對中國乃至亞洲用戶對語音及手寫技術展開探索。
成果令人興奮。洪小文領導的研發小組成功開發出了新一代中文語音輸入系統,并在1995年亞洲Comdex/ACW上榮獲了“最佳軟件獎”和“全場最佳獎”。《聯合早報》對此評論道:“該系統在北京與公眾見面時引起極大轟動……有120人參加了北京的啟動儀式,出席者都是北京各主要報紙的高級編輯,以及從事電腦研究的科學家。最初他們對系統保持懷疑態度,當他們看見系統將當天的人民日報任何段落快速地輸入電腦時,他們開始對系統產生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Comdex大會決不像今天這般“衰敗”。“信息技術麥加”,輿論界甚至以這樣的譬喻來強調其重要性。也就是說,洪小文及其團隊所獲獎項的分量相當重。
在微軟創“紀錄”
1993年,一位名叫黃學東的語音技術專家加入了微軟公司的研發陣營。此人原是湖南長沙人,在清華大學修完碩士學業后,轉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并獲得了博士學位。眼見蘋果在語音識別技術領域聲勢迫人,負責微軟語音研究的黃學東便想到了“挖人”——洪小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擬定的“賢士榜”上的重點人物。
首次接到微軟的加盟邀請時,洪小文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絕了,因為那時他正負責蘋果電腦公司的幾個重要計劃。當然,客觀情況是,蘋果已開始走下坡路;與之相反,微軟自全球IT市場上后來居上,并在操作系統與辦公軟件等產品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洪小文認為,他在蘋果“做得很好”,沒必要更換平臺。黃學東卻極其執著,他告訴洪小文,給他的工作“永遠有效”,并且每隔一段時間,便會主動聯絡。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更何況是這么一位認同其理念、激賞其價值的“伯樂”。
終于,在黃學東屢顧茅廬之后,洪小文動心了。

1995年至2005年,在微軟公司,洪小文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角色嬗變,先在雷德蒙研究院從事語音技術的基礎研究(研究者);后在微軟的語音產品部門擔任Speech.NET的首席架構師(產品開發者);現今,他回到北京,在海淀區知春路希格瑪大廈五層的一間辦公室里繼續搞研究、向周圍的年輕人傳授經驗(導師)、制定戰略并管理研發團隊(管理者),并于2007年10月出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我面試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第一批研究員。”洪小文得意地說。自1998年11月5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創立至今,洪小文每年都會回中國一趟,“為研究院做點什么”。2004年,洪小文更是舉家從西雅圖遷到北京,而他的太太和女兒此前還從未到過中國大陸。
定居北京前,洪小文已是微軟所有語音技術研發的總架構師。他對微軟SAPI(Speech API)和Speech Engine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眾所公認的卓越貢獻,并多次獲得類別不同的榮譽和獎勵。它還是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和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專家,現任《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的編委,并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及大會上發表了百余篇學術論文。他參與合著的《語音技術處理》(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一書被全世界多所大學采用為語音教學課本。另外,他在多項技術領域擁有36項專利發明。
洪小文既負責過基礎研究,又管理過產品開發,同時,他還在多個研發領域有所涉獵。當他在微軟總部領導Speech.NET、自然交互服務產品部門(NISD)的產品開發時,他的實際研究領域還涵蓋了自然語言處理、互聯網搜索和數據采集等。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目前所負責的也正是上述領域的研發工作。他認為自己多年來形成的“雙重視角”或許可以幫助國內的年輕學者把握到正確的方向。
“研究院著重于解‘難題’,產品開發部門則每天都要面對‘真問題’。”他的意思是說,由于研究院距離產品部門、最終用戶比較遠,所以難免在某些時候“誤將虛擬當真實”,在一些不具應用價值的項目上浪擲資源——而他恰恰在“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兩端均積累了一些經驗,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明某個項目是否值得深入探究。他還希望在北京突破以往語音技術研究的窠臼,釋放語音的“原力”,從而為最終研制出“能聽會講”的智能終端提供“技術依據與實現思路”。
洪小文堅信,回到中國繼續做研究的決定是正確的。現為經濟大國的中國很快會成為技術大國,這是任何國家、任何勢力都難以阻擋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洪小文期待著自己能夠見證和親驗這一偉大歷程。他特別提到,今日之中國遵循的是“王道”,因而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尊敬。這讓他感到無比的驕傲。
平常的成功者
“成功者是平常人。”洪小文說。
有時,他會回想起20多年前。誠然,學生時代的他成績優異——今天的他在很多人眼里也算是成功者,“但那又如何呢”?以不同的標準(例如物質財富、學術成就)去衡量,當年的許多同學比自己更成功。所以,“成功沒有模式。”
“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無論做哪一行,無論在哪個崗位上,我們都不應該急躁,而是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優化我們的人生,同時把工作做到最好。”更不應僅用一種標準來看待成功。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歷任領導人一樣,洪小文在加強學術交流、培育本土英才方面傾注了極大的心力。回國以后,僅在今年春季,他便訪問了約10所高校。在此前的一次交流中,有一位國內的大學生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價值觀處于劇變之中的社會大環境下,怎樣才能把握自己?
他給出的答案則是:環境不是借口。只有堅執自己認定的核心價值,才不會在驚濤駭浪中迷途。也就是說,為成功訂立自己的標準,去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比爾·蓋茨也沒有念完哈佛。如果他天天羨慕諾貝爾獎、圖靈獎的獲得者,那么他也肯定不會快樂。”洪小文說。
成功者也是平常人,只是比身邊的其他人多了一些執著和堅忍。現實生活中,這位名動天下的學者也很“平常”。洪小文坦承,自己是一個“傳統、顧家的人”。“家庭是最重要的,”他說:“我在做任何決策時都會首先考慮家人的感受。畢竟,修身、齊家之后才能治國、平天下。”令他很開心的一件事是,在他回到北京工作之后,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回臺灣省探望父母。
洪小文的愛好頗多,諸如旅游、高爾夫、棒球、美式足球,“但總是因為工作繁忙而難以盡興”。他還喜歡看《星球大戰》之類的科幻大片以及恐怖懸疑電影、聽古典音樂和重金屬搖滾樂。“我家里收藏了2000多張正版CD。”說這話時他很有點兒顧盼自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