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讀】
一、重要的表達方式
1.描寫。記敘文中寫人狀物常用的一種手法。好的描寫可以使描寫的對象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1)根據描寫的對象,描寫可以分為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
人物描寫:可分為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環境描寫:可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主要作用是交代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題等。
細節描寫:即對那些細致而又特別富有表現力的典型環節所作的特寫式描寫,它是敘事性文章的最小描寫單位。它能把事物最細微、最本質的情狀特點,鮮明而又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可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
(2)根據描寫的方法,描寫又可以分為白描、工筆,直接描寫、間接描寫,主觀描寫與客觀描寫等。在初中階段,我們主要應該掌握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兩種方法。
直接描寫:也稱“正面描寫”,就是對人物、事件所作的直接的刻畫。
間接描寫:也稱“側面描寫”,就是對所描寫的對象不作直接的刻畫,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人或物。這種描寫方法比較含蓄、委婉,能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能夠更加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2.抒情。即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寓情于事)。在記敘文中,間接抒情性的文字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豐富,強烈,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直接抒情的文字可以使文章情感得到升華,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
3.議論。即作者對某個對象或問題發表見解,表明觀點和態度。它是議論文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它用在記敘文體中可以起到點明題旨、評價事物、折射作者理念的作用。
二、主要的敘述方法
1.順敘和倒敘
順敘:是對人物和事件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所作的敘述,它能使人物、事件的敘述有頭有尾、脈絡清晰,有較強的時空層次性。
倒敘:是先寫結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斷,后寫事件經過的敘述方式。這種筆法能造成懸念,埋下伏筆,以吸引讀者,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2.插敘和補敘
插敘:是在敘述主要事件過程中暫時中斷線索,插入另一件事的敘述手法。它可以幫助展開主要事件,或推動情節發展,或對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簡要介紹,或詮釋某一情節,從而造成敘述時空的某種縱深感。
補敘:是在敘述過程中,對前面事件作某些補充敘述。具體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對敘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補充交代,它對情節的發展起推動作用;二是在文章最后,對影響事件發展的關鍵伏筆給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動讀者,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
3.總敘和分敘
總敘:即總的輪廓性的敘述,它常用在人物或事件的具體敘述之前,以概括性的介紹,給人一個整體的印象。
分敘:是在總敘之后對若干人物或事件的并列敘述。它可以使敘述變得條理分明,層次清楚。
4.詳敘與略敘
詳敘:是具體而詳盡的敘述手法。它常常用于敘述人物或事件的傳神部分、典型的言行細節等,以加深主題內涵的深度。
略敘:是簡略、概括的敘述手法。它往往用于概括介紹人物或事件,敘述人物或事件中的非重點部分,或表達某種言外之意等。
【強化訓練一】
接站
孫友田
幼小時在母親懷里,長大了在母親心里,離家后在母親夢里。四十年前,我到礦山報到,并在那里成家。母親常來看望,每次來時都捎來她親手為我做的布鞋。我的一雙腳不知踩碎了她多少個不眠之夜。1961年春節過后,天氣依然苦寒,母親請人寫信寄我,說她在鄉下高價買到十斤羊肉,決定親自送來,要我3月7日接站。這本是一件平常事,那時卻非同小可。因為國家正值困難時期,人們生活必需品特別是肉類和食油異常匱乏。妻子在這時卻懷上了雙胞胎,營養不足,雙腿浮腫……母親為了兒媳和第三代的平安挺身而出。她雖然知道火車上不準攜帶肉類,仍然甘冒“投機倒把”的罪名毅然要來。回信勸阻她也沒聽……
3月7日晚8時,我侍侯妻子睡下,披上大衣,頂著寒風,走向車站。
礦山汽笛在寒夜里回蕩,好像母親深情的呼喚。路旁老樹遒勁的枯枝在寒風里抖擻,好像母親伸來的手臂……子女有難處,母親總是伸來溫暖的手。我和妻結婚的那年初冬,她來礦上,看到我們床上只鋪著薄薄的褥子,就瞞著我們只身爬上礦區的東山,見草就拔,一個下午就拔了一大捆白茅草,硬是從山上背下來。妻子見了又心疼又生氣地埋怨她:“娘,那山上有狼!”母親卻輕輕一笑,說:“什么野物都怕活人。”……
火車到站了。出口處人頭攢動,接站的人都憑借微弱的燈光辨認著要接的人。
母親出現了,我急忙迎上去。一年未見,她又蒼老了許多。過去挺直的腰板也有些駝了,腿腳也不如以前靈便了。我接過她提的竹籃,竹籃里用毛巾蓋著的是兩雙布鞋和一卷烙餅。那羊肉?……只要母親平安就好。
回家的路上,母親的精神特別好,有說有笑,唯獨不提那羊肉的事。
走進家門,已是深夜,在家苦等的妻子猛地坐起,母親趕忙去扶,說:“孩子,別起來,小心身子。”她用毛巾擦了擦額上的汗,就伸手向胳肢窩處解大襟棉襖的扣子。老人家一定是想休息了,我急忙收拾好她睡的床鋪,拉開被子說:“娘,您歇著吧,有話明天再說。”誰知她脫去棉襖,松開腰間扎得很緊的繩子,從背上卸下一塊用白布裹著的東西,她顫巍巍地將那東西放在案板上,攤平、展開,啊,我和妻子都愣住了:一塊肥美的羊肉!這十斤羊肉伏在母親寬寬的背上,在春寒料峭的三月,歷時一晝夜,行程兩百里,母親為此弓腰駝背,母親為此步履蹣跚……妻子抓住母親的手,哽咽著說:“娘,太難為您了……”我的淚水也模糊了眼睛……
誠實一生的她,以隱瞞和偽裝體現了偉大的母愛。
(選自《全國優秀作文選·美文精粹》)
1.仔細品讀第三自然段,然后分析畫線句子的作用。
2.認真品讀第六段,并結合上下文探究:在回家的路上,“母親”的精神為什么特別好?而“母親”為什么不提羊肉的事?
3.細讀全文,用“-----”畫出集中表現“母親”送羊肉艱難和不易的句子,然后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整體感知文章,請歸納“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從中可以看出“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5.拓展延伸:結合全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談談你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強化訓練二】
兒童名片
查一路
周末我去剛剛晉升的同學家拜訪。平心而論,同學雖不敢恭維,但他有個出色的兒子。我們坐定之后,他就喜形于色地談他的兒子。
他兒子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盡管才念小學3年級。這孩子的表現確實不尋常,他先是伏案認真地做完作業,然后,端個小馬扎靜靜地坐在我們旁邊,不吵不鬧地傾聽大人的談話。聽到我的夸獎,小臉上竟微笑著露出謙遜的表情。觸景生情,不禁讓我想起犬子——若是此刻換他在身邊,不把天捅個窟窿才怪呢。說到同是3年級的犬子,不免讓我喪氣:此孩子天性頑劣,不愛學習,平時“心靈雞湯”也沒少灌,可問起他的人生志向,他說要上樹去捉貓頭鷹——簡直把我氣暈。我忽然產生了緊迫感,回家教育兒子向這位小同學學習。
看看表,時間不早了,我起身告辭。始料不及的是,這孩子竟要代他父親送送我。讓我既受寵若驚又有點驚訝,我用掌心一遍遍撫摸他的頭。
我們下了樓,走過一段小街,他突然叫了我聲“叔叔”,有點躊躇地遞給我一物件。我接過來,湊到路燈下一看,是一張兒童名片。
上面赫然印著:某某小學少先大隊隊長、某年某班學習委員兼第幾組小組長,身兼數職的名片主人——“吳子純”同學。名片的背面,匯集著該同學的成績和榮譽:4次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獲省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入圍獎,獲市小學生作文大賽二等獎,獲校讀書活動獎,校長通令嘉獎5次……
我在路燈下呆呆地站了好一會兒,為這孩子的優秀感到特別高興;同時,又感到心里不是滋味。這孩子不再單純了,怎么大人的世故他也會了呢?
想一想我那犬子,覺得也并不怎么討厭,雖難成大器,卻不失童趣與天真。我邊往回走邊下了決心:他要上樹捉貓頭鷹就讓他捉去,我再也不苛責和打罵他了,讓他自然地成長吧。
(選自《遼寧青年》)
1.整體感知文章,歸納一下作者同學的兒子“表現不尋常”表現在哪些方面?
2.作者看完同學的兒子的名片后,有何感受?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3.作者的兒子有什么特點?他對兒子的態度在拜訪同學前后有什么變化?
4.作者認為孩子應該怎樣成長?做父母的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5.對比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手法,請從文中找出一處來分析。
6.通讀全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談談你對“兒童名片”這一現象的看法和認識。
本期參考答案
《現代文閱讀備考之記敘文(上)》
強化訓練一:
1.車站凄冷的環境與母愛的熾熱形成對比,并自然引出下文的插敘。2.“母親”的精神好是因為自己替兒媳帶的羊肉終于帶來了,為自己能盡關照子女之心而高興;不提羊肉的事是因為:①怕別人知道,保密;②羊肉在自己背上,當時不方便解下來。3.集中表現“母親”送羊肉艱難和不易的句子是“一塊肥美的羊肉!……母親為此步履蹣跚……”;作用:內容上,既集中表現了母親送羊肉的艱難和不易,又突出了母愛的偉大,集中表現了本文的主旨;結構上,畫龍點睛,揭開了“母親”是如何送羊肉的懸念,使文章跌宕起伏。4.“母親”為“我”做了三件事:①四十年前,“母親”常來礦山看望“我”,并每次都帶來親手做的布鞋;②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到山上拔白茅草;③甘冒“投機倒把”的罪名為“妻子”送羊肉。“母親”是一個一心只想著子女,無私地奉獻愛心,勤勞、有心計的人。5.誠實是“母親”人性的光輝,但為了關愛孩子,她寧愿違心地“隱瞞和偽裝”,“母親”關愛孩子不惜一切代價,這矛盾的行為,正是偉大母愛的折射。
強化訓練二:
1.①認真學習;②靜靜地聽大人談話;③面對夸獎,表現謙遜;④代父親送客。2.我在路燈下呆呆地站了好一會兒,為這孩子的優秀感到特別高興;同時,又感到心里不是滋味。這孩子不再單純了,怎么大人的世故他也會了呢?3.作者的兒子天性頑劣,不愛學習,志向低小。作者拜訪同學前,認為兒子沒出息,難成大器,感到討厭,且對兒子苛責和打罵;拜訪同學后,認為兒子充滿童趣和天真,能自然成長,很滿足。4.作者認為孩子應該自然地成長,應該充滿童趣和天真,應該真誠和單純。做父母的應該水到渠成地教育孩子,讓孩子自由、自然地成長,不能苛求,更不能過早地教育孩子世故,把成人的觀念、行為灌輸給孩子。5.如作者同學的兒子的品學兼優和作者兒子的天性頑劣的對比,作者同學的兒子的世故和作者兒子的自然單純的對比;作者對同學的兒子和自己的兒子的態度前后對比等。通過這些對比,突出了作者對教育孩子觀念的轉變,也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6.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勵創新。比如兒童也渴望別人承認、肯定和賞識,送名片未嘗不可,也應該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