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似乎連空氣里都飄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氣息。蓋大樓的掛出橫幅表決心,為了北京奧運會要把大樓建成精品工程;就連北京的小吃也能被一幫大學生搞出個解讀活動,“為奧運獻禮”;公交車的廣播里也不斷地提醒乘客“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請您文明乘車,尊老愛幼,禮貌讓座……”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大凡能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沾點邊的中國城市都在熱火朝天地做著奧運文章,小胡同、四合院統統的不要,寬馬路、大建筑才是文明的象征。有了奧運的名頭,仿佛一夜之間人們都變得慷慨仁義。某大腕明星,邀請了幾十位奧運健兒免費觀看其演唱會,美其名曰“為奧運獻禮”;某市拍賣行搞了個所謂的義拍電話號碼活動,也號稱“為奧運獻禮”。
這熱鬧勁簡直逼著你博聞強記,不想知道奧運會2008年在北京舉行都不行。這當然有好處,顯得咱中國人熱情,有奧運情懷。但是稍微一琢磨,便覺得不是個滋味。不是說對奧運熱情了不好,而是我在擔心:是不是奧運會結束了,大樓就可以蓋成豆腐渣工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就可以棄之不顧?
人應該有點獨立的精神,一個民族、一座城市也一樣。起碼的準則與道德規范大可不必成了一項運動的附屬品,跟著奔東顛西,辱沒了文化尊嚴。大樓的質量如何,取決于蓋樓者的水平和職業道德,倘若是為了奧運才造精品,那奧運就成了噱頭,如此的動機單一,實在不敢指望他真的造個精品出來。尊老愛幼乃中華之傳統美德,任何時候都應該發揚光大,倘若強調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請您文明一次,我以為這背后傳遞的信息是一種嚴重的文化自卑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奧運會只不過是一場體育競技賽事,在于傳遞一種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對于主辦國而言,最大的實惠不僅在于賽事拉動的經濟效益,更在于它能夠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活靈活現地展現給世界各國人民。倘若我們“荒蕪”于日常而急修一時之功,只能使文明之花隨著2008年遠去而在空虛中枯萎。這絕非“人文奧運”應有之義。
為了奧運,請您文明一次。這像個笑不出來的笑話。
(選自《科技日報》)
思考練習
1.文章的第一、二段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作者關注的焦點。
2.對于鋪天蓋地的奧運現象,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憂慮?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
4.作者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地面對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