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一首“曹操”仿佛在一夜之間唱遍了大江南北。于是,《三國演義》這本名著便走進了我的視野。
然而,讀后我才明白,完美是不屬于歷史的。金戈鐵馬,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那段歷史猶如逝去的昨天,不由得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去年夏天,我曾用暑假的兩個月時間去讀《三國演義》,我一直以為那是一個英雄的年代,一個演繹著完美歷史的朝代。
曹操,一個可以主宰天下的英雄,或許稱他為一代奸雄更為合適。有人說:“一個人的智慧和陰險是成正比的。”毫無疑問,曹操便屬于這種人。年輕時,他刺殺董卓未遂,便可以看出:他的勇氣、智慧、狠毒將決定他的人生。后來,滅黃巾、誅董卓、伐袁術、平北方,他的氣勢,幾乎睥睨天下;他的雄兵,幾乎踏過長江;他的才華,曾在滄海邊的碣石上回蕩;他的狠毒,同樣令世人皆驚,許攸、楊修、華佗,哪一個不是極具才能之人,卻都命喪于曹操之手。華佗曾打算在曹操的頭部做手術以根治他的頭痛,曹操卻以他居心叵測為名,將他處死。后來,曹操死于頭痛,便是從那時埋下的禍根。
關羽,義貫古今,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后人稱他為“武圣”。一生中,他過五關斬六將,可堪神勇,一把青龍偃月刀,溫酒斬華雄,即使現在想來,也不能不令人心生崇敬。只可惜,他太傲了。他不顧大局,華容道他放走了曹操;鎮守荊州時,不聽諸葛亮的建議,與東吳拒和,以至于大意失荊州,敗在了他從來都看不起的后輩小子呂蒙的手上,連命也丟了。
諸葛亮,十年耕讀,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出將入相,二十七歲出山,一心輔佐劉備,只可惜劉備早死,阿斗無能,即使他竭盡才能,借東風、入益州、擒孟獲、出祁山、收姜維、傳兵書、托后事,苦心經營,鞠躬盡瘁,熬盡二十七年的心血,仍保不住一片西蜀之地。五丈原上,即使那盞長明燈不滅,也挽回不了那滿腹經綸、揮扇拂琴,僅僅跳動了五十四年的早逝生命。
而與此同時,司馬家族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招兵買馬、積聚實力,終于吞曹滅蜀,掃平江南,一統殘破的江山,那個三國鼎立的時代也隨之終結。
當歲月的流逝抹平那歷史的皺痕時,那個明爭暗斗、戰火紛飛,共逐天下的時代也就遠去了,所有的成敗、輸贏都化為塵土,深埋于那歷史的記憶之中。
往事如風。
千百年過去了,捧起那本并不厚重的書本,依然能感覺到那個劍拔弩張、風起云涌的時代所帶給人們的激越情懷,還有那一群群英雄,雖并不完美卻十分真實,是他們成就了那段輝煌的歷史。
就算他們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他們依舊被后人所推崇。
懷念那個時代,懷念那些并未逐得天下的英雄,懷念那些并不完美的英雄。
懷念三國,不是因為它的缺憾,而是因為它的完美。
【指導教師: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