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賈平凹,當代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省丹鳳縣人。他的散文以率直、坦誠、不故作高論、不拿架子的風格而打動人心。他的散文內容極為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著有《月跡》《商州散記》等散文集。
除游記外,賈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閃爍著哲理的火花,這種哲理多出自他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論的重復,哲理的詮釋過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所在,極富情致和個性。他的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樹》《文竹》等。這些作品在簡短的篇幅中,既沒有玄奧的言詞,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以一個經歷者的身份講述了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動聽,從容不迫。賈平凹的藝術感覺細致靈敏,他常用輕淡的筆墨,再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卻又經常忽視的景象,而且能引人入勝。
【一號美文廳】
一棵小桃樹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們還是孩子。奶奶從集市上回來,帶給了我們一人一顆桃子,她說:都吃下去吧,這是一顆“仙桃”;含著桃核兒做一個夢,誰夢見桃花開了,就會幸福一生呢。我們都認真起來,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卻無論如何不能安睡,想這甜甜的夢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來,將桃核兒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讓它在那蓄著我的夢。
秋天過去了,又過了一個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將它忘卻了。一個春天的早晨,奶奶掃院子,突然發現角落的地方,拱出一個嫩綠兒,便叫道: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記起了是它:它竟從土里長出來了!
因為它長的太不是地方,誰也不再理會,惹人費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兒。爺爺是喜歡服侍花的,在我們的屋里、院里、門道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遠近的人都來贊賞,爺爺便每天一早喊我們從屋里一盆一盆端出來,一晚又一盆一盆端進去;卻從來不想到我的小桃樹。它卻默默地長上來了。
它長得很慢,一個春天,才長上二尺來高,樣子也極猥瑣。但我卻十分地高興:它是我的,它是我的夢種兒長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們那含著桃核做下的夢,或許已經早忘卻了,但我的桃樹卻使我每天能看見它。我說,我的夢兒是綠色的,將來開了花,我會幸福呢。
也就在這年里,我到城里上學去了。走出了山,來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這般兒大,城里的好景這般兒多。我從此也有了血氣方剛的魂魄,學習呀,奮斗呀,一畢業就走上了社會,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業了;那家鄉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樹兒便再沒有去想了。
但是,我慢慢發現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我漸漸地大了,脾性兒也一天一天地壞了,常常一個人坐著發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這時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禍不單行。我連夜從城里回到家,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經下葬了。看著滿屋的混亂,想著奶奶往日的容顏,我不覺眼淚流了下來,對著靈堂哭了一場。天黑的時候,在窗下坐著,一抬頭,卻看見我的小桃樹了:它竟然還在長著,彎彎的身子,努力撐著的枝條,已經有院墻高了。這些年來,它是怎么長上來的呢?爺爺的花早不弄了,一壘一壘的花盆堆在墻根,它卻長著!弟弟說:那桃樹被豬拱過一次,要不早就開了花了。他們曾嫌長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卻不同意,常常護著給它澆水。
如今,它開了花了,雖然長得弱小,骨朵兒也不見繁,一夜之間,花竟全開了呢。我曾去看過終南山下的夾竹桃花,也去領略過馬嵬坡前的水蜜桃花,那花兒開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樹兒,一顆“仙桃”的種子,卻開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沒有肉的感覺,沒有粉的感覺,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蒼白白的臉兒,又偏苦澀澀地笑著。我忍不住幾分憂傷,淚珠兒又要下來了。
花幸好并沒有立即謝去,就那么一樹,孤孤地開在墻角。我每每看著它,卻發現從未有一只蜜蜂去戀過它,一只蝴蝶去飛過它。可憐的小桃樹兒!
我不禁有些顫抖了:這花兒莫不就是我當年要做的夢的精靈兒嗎?
雨卻這么大地下著,花瓣兒紛紛零落去。我只說有了這場春雨,花兒會開得更艷,香味會蓄得更濃,誰知它卻這么命薄,受不得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這么多的洗禮,片片付給風雨了!我心里喊著我的奶奶。
雨還在下著,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濕得深重,像一只天鵝,眼睜睜地羽毛剝脫,變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剎那,我突然看見那樹兒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著,拌著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燈,閃著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有刪改)
思考練習
1.文中寫到惹人費神的“盆景”有什么作用?文中還有哪些事物與“盆景”有同樣的作用?
2.小桃樹在生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磨難?“我”為什么那么關心愛護它?
3.和老舍筆下的小麻雀比,小桃樹和小麻雀在哪些方面有共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的個性?
【二號美文廳】
小巷
這是一條窄窄的小巷。
原住著一群瞎子。他們沒有汽車,也沒有自行車。這個城市越來越現代化,他們的交通工具依舊是一根竹棍。
篤篤,篤篤,神奇般的竹棍,再不長葉,也不生根,卻是他們的神經和眼睛。在兩邊工廠院墻高高的相夾的幾百米深的甬道里,他們步步往里走。甬道永遠是潮濕的,陰暗的,白日沒燈,黑夜沒燈,他們似乎是絕緣體,光明對于他們是不存在的。
窄窄的小巷,被人們久久的遺忘了。一年,兩年,大人不到那里去,小孩也不到那里去,偶爾有三只蝴蝶形的風箏進巷子,卻掛在了巷子深處的屋檐上,無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來,漸漸覆蓋了那古老的四方磚塊。
今年春天,城市的上空又飛起了蝴蝶形的風箏,寂寞了一個冬季的天空,顯得明快了。突然,這條窄窄的小巷口,擁滿了人,都在看那墻上的一個牌子,牌子上寫著:盲人按摩所。
消息爆炸了整個城市,都在傳說:這群瞎子并沒有默默地死去,幾年里默默地學成了按摩術,可以治好多好多的病癥。
這個城市的病人畢竟是很多的。病急亂投醫,就有人進了這窄窄的小巷。一個,兩個,十個,八個……瞎子們果然在那里備有按摩室。他們一次一次按摩得滿頭大汗,病人一次一次感到病情減輕,終就痊愈了。于是,一群一群的病人趕來,從小巷往里走,彎腰的,弓腰的,弓背的,拐腿的,歪脖的,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世樂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知道這個小巷的深處,將是一個什么世界?
不久,一群一群的人從小巷深處走出來,他們都好了。那里是一個修理世界,修理師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靈。小巷里的草一天天踏下去了,又露出了那古老的四方磚塊。但是,他們都在奇怪:這巷里,那病房里,全掛滿了電燈,黑夜里在亮著,白日里也在亮著。
“黑夜和白天于我們都是一樣的。”瞎子們說。
“那怎會一樣呢?”
“過去是一樣的黑暗,現在是一樣的光明。”
“那你們能看見嗎?”
瞎子們卻笑了:
“請問,你的眼睛能看見你的眼睛嗎?”
“不能。”
“是的,眼睛是看別人的,燈是我們的眼,所以我們看不見,但它卻看見了別人,別人也看見了它呢。”
這燈就一直這么日日夜夜地亮著。
日日夜夜,患者從這個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燈在照著,燈給了希望,他們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處。
思考練習
1.文章第二段寫出了住在小巷里的特殊人群(瞎子)生活環境的什么特征?(至少寫出三個詞)
2.文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試舉一兩例進行簡要分析。
3.結合文中盲人們的精神,談談你對人生價值的一點認識。
【三號美文廳】
溪流
我愈來愈愛著生我養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縱縱橫橫的溝岔一樣,就像山地里有著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樣,我一寫山,似乎思路就開了,文筆也活了。
甚至覺得,我的生命,我的筆命,就是那山溪哩。雖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憐,細得傷感的一股兒水流。
我常常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許會成洪波,但它來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涼涼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說山是莊嚴的,幾乎是死寂的,其實這是錯了。它最有著內涵,最有著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著很大很大的海的,永遠在蘊涵的感情,永遠是不安寧,表現著的,恐怕便是這小溪了。
或許,它是從石縫里一滴兒一滴兒滲出來的;或許,是從小草的根下一個泡兒一個泡兒冒出來的。但是,太陽曬不干、黃風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瑩,氣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來,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尋著自己的道路要流動了。
正因為尋著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艱辛的。然而,它從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銅的韻味的聲音;它從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練般的顏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測的深沉。
它終于慢慢地大起來了,要走更遠的道兒;它流過了石川,流過了草地,流過了竹林,它要拜訪所有的山嶺,叩問每一塊石頭,有時會突然潛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于是,輕風給了它的柔情,鮮花給了它的芬芳,竹林給了它的涼綠,那多情的游魚,那斑斕的卵石,也給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著,流著。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給了它的生命,它該是充實的,富有的;或許,它是做一顆露珠兒去滋潤花瓣,深入到枝葉里了,使草木的綠素傳送;或許,它竟能掀翻一抔污泥,拔脫了一叢腐根呢。那么,讓它流去吧,山地這么大,這么復雜,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這么想的,我提醒著我,我鼓勵著我,我便將它寫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這本小書的小序了。
思考練習
1.試理出文中對于山溪的描寫順序。
2.談一談溪流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征。
3.文章最顯著的特色是什么?
4.讀了《溪流》一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請聯系生活實際或社會實踐,簡要談談你的感受或領悟。(30字以內)
《賈平凹散文閱讀》
一號美文廳:
1.用反襯的手法突出強調了無人喜歡的小桃樹傲立風雨的勇敢與執著,與命運抗爭的不屈與頑強。如終南山下的夾竹桃花,馬嵬坡前的水蜜桃花。2.小桃樹是在幾乎被“我”忘卻時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連奶奶也說它沒出息。它在生長過程中被豬拱過,險些被砍掉,它歷經風雨的摧殘。文章一開頭就飽含著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當初是懷著它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著我的夢”而種下它,所以,“我”偏愛它。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頑強地同命運做斗爭時,“我”不由得對它產生贊美之情。總之,小桃樹象征著“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樹的坎坷經歷又和“我”相似,所以,“我”關注它、愛護它。3.它們同屬被摧殘的弱小者,但有不同的個性:小麻雀面對逆境不掙扎、不反抗,任憑擺布,想依靠別人活著;而小桃樹雖歷經磨難,卻無所畏懼,頑強不屈,敢于同命運抗爭,表現出百折不撓的追求精神。
二號美文廳:
1.陰暗、潮濕、落后、冷清2.寫小巷:過去陰暗潮濕,現在電燈閃爍;過去人跡罕至,現在人來人往;寫瞎子:過去人們不屑一談,而今病人紛紛登門;過去沿街乞討,而今能為他人服務等等;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這群盲人的人生價值,贊頌了盲人們美好的精神境界。3.略。
三號美文廳:
⒈以時間為序,從小溪的過去寫起,寫小溪的現在,再想象它的未來。⒉溪流最初是孱弱的、細柔的,但它有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停地向前奔流著,在它艱辛地行進途中,有一種讓人感到不可阻擋的生命的力量。后來,它慢慢地大起來了,收獲了許多。最后又無私地奉獻自己,但它仍不停地探索。概括起來就是,不怕艱辛,執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誠奉獻。3.物我兩融,處處寫山溪,處處寫“我”,把“我”和山溪聯結在一起。山溪的成長,也是“我”的成長,“我”在文學道路上的成長。山溪與“我”以及“我”的寫作道路在生命的姿態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4.溪流的歷程告訴我們:生命始于卑微,渺小;繼而生長,強健。成長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經歷無數的坎坷和磨難,但人生的歷程始終是豐富多彩的。生命的本質就是進取、奮斗,就是拼搏,就是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