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閱讀法語、俄語書籍。他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季羨林先生為人們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他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求學歷程的反映。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幾篇作品。
【一號美文廳】
絲瓜有了思想
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開辟出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扎了一個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幾棵扁豆和兩棵絲瓜。土壤并不肥沃,雖然也鋪上了一層河泥,但估計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過是玩玩而已。
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絲瓜秧甚至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墻。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絕非夸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給土墻增添了無限活力與生機。
這讓我感到很驚奇,我的興趣隨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絲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務,我往往注視著細細的瓜秧和濃綠的瓜葉,陷入沉思,想得很遠、很遠……
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長,越長越大,重量當然也越來越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是替它擔心,生怕瓜秧經不住這一份重量,瓜會整個地從樓上墜了下來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在上面,在三樓的窗臺上,卻長出來了兩個瓜,這兩個瓜后來居上,發瘋似的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我又擔心起來。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那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不知道從哪天起,我忽然又發現,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地懸在那里。我又犯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的兩個大瓜也墜下來,一起墜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跡。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點分量都沒有;上面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掉下來的瓜。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凸出的一個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這個凸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下面都是無法上去的,決不會有人把絲瓜擺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考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思考練習
1.整體感知全文,找出文中作者兩次吃驚和三次擔心的語句。
2.細品全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覺得絲瓜有思想?
3.讀了全文,你有什么啟示?
【二號美文廳】
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占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眼中,雖不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待了六年,以后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起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夸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干嗎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漾,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里,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思考練習
1.整體感知全文,說說為什么“月是故鄉明”?
2.思鄉的情緒是一種抽象的情感,可是在這篇文章里,作者的思鄉之情為什么顯得那樣具體?
3.細品全文,談談你讀完這篇文章后的感受。
【三號美文廳】
寧靜以致遠
有位哲人說:博大可以稀釋憂愁,深色能夠覆蓋淺色。看似單薄而厚重的生命,如月般靜靜揮灑著清幽的光,似云般默默浮掠著塵世的悲傷。
寧靜以致遠。
正是這一份優雅的心境,把憂愁雕刻成永久的歷史,把憂郁嵌進古老的屏風,把狹隘銜入流水般的時光,把失落沖散為點點雪花,消融于滿懷感激的土地。
寧靜,是一種典雅的氣質,一種古樸的情懷。細細品味那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就仿佛置身于一個幽靜的小院,在擠滿花蕾的樹下,品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抒幾句深情的感悟,傾聽那四季花開的聲音。或許在某個苦雨孤燈的夜晚,乘著一詩的扁舟,搖進那古色古香的荷花叢中,輕吟“留得殘荷聽雨聲”,感受那份純凈似水的清涼與感動。也許這些會讓人覺得平凡,但平凡也有高雅的風度。
寧靜,是一種生命的態度。眼前的這個世界越來越光怪陸離色彩斑斕,她燦爛的笑容幾乎迷倒了身邊所有的人。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馬不停蹄地追趕,追趕心中的夢想。就像一位旅人,補充了袋子里所缺的東西之后,又開始了新的旅程。然而,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絢爛,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動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靜。當你失落時,當你得意時,當你快樂時,當你痛苦時,請給自己找一片天空,一片寧靜的天空,它會讓你忘掉所有的痛苦與失意,給你帶來嶄新的一切。“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歷歷”的感覺是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感覺是茶,而寧靜卻是“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悠閑安逸,是“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的怡然自適,是“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的閑情逸致,更是“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清曠達觀。
雨打芭蕉,誰都可以擁有的境界。只要有一天,你把心交給一片芭蕉葉和快活的雨滴,浮躁與妄俗一點一點地消去,清逸與純真卻一縷一縷地從纖塵不染的內心流出,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被雨打造過的芭蕉葉,也顯得格外靈秀而清新。
有的人崇尚“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的豁達與豪邁,那是一種生命激越的姿態,然而,“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古典與浪漫更能深入人心,扣人心弦。豪放是種美德,含蓄則是種性格。就在這種含蓄的靜穆中,那份清幽淡雅的幸福滲透出了生命的悠遠和曠達,而這正是寧靜以致遠的禪機。
思考練習
1.整體感知全文,談談寧靜為什么能致遠?
2.細讀全文,用一組排比句表達你對“寧靜”的理解。
3.讀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
《季羨林作品欣賞》
一號美文廳:
1.表示“驚奇”的語句有:“這讓我感到很驚奇”,“這真讓我大吃一驚”。表示“擔心”的語句有:“我真是替它擔心”,“我又擔心起來”,“我又犯了擔心病”。2.因為絲瓜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所以,作者覺得絲瓜有思想。3.示例:讀了這篇美文,我們應該像植物一樣,學會適應環境,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二號美文廳:
1.因為故鄉是生養“我”的地方;是作者根的所在;是作者生命最深的印跡。在思念故鄉時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特別的自豪感。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2.因為作者用了細膩的描寫,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細膩的描寫如刀刻一般永留痕跡。3.示例:故鄉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是我們生命里最深的印跡。所以,無論我們在哪里,都不要忘記故鄉。
三號美文廳:
1.因為寧靜是一種清曠達觀的人生態度,在寧靜中滲透出了生命的悠遠和曠達,也就是其能致遠的原因。2.寧靜是一份優雅的心境;是一種典雅的氣質;是一種古樸的情懷;是一種悠閑安逸、清曠達觀的人生態度。3.示例:我們在匆忙中奔波時,不妨稍稍停駐,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因為這樣你能品味到別樣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