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訓練一】
回溯我們歷史演變的歷程,有兩條最重要:一是傳統不能割斷,二是世界不能脫離。清代的問題,就是它與世界相脫離,閉上了對外交往的大門。近30年以來作為基本國策的改革開放,目標之一就是讓我們進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脫離開世界大勢來孤立地考慮自己的問題。
歷史的反思,傳統的承繼,歸根結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資源,為現代化建設所用。因此近年的傳統文化受到重視。國學的提倡,誠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隨著大家為重建傳統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見和意外之行,值得我們檢討和反思。比如小學生設立國學班倒也罷了,卻要小孩子們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論語》還要搖頭晃腦,此理實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復黃帝紀歷,這個想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來紀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連紀歷都要改變,近代以來未之聞也。雖然是個別的說法,也夠讓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入場要穿所謂“漢服”。什么是“漢服”?唐朝的,宋朝的,還是清朝的?還有的提出要改學位服,我的看法,這不一定是明智之舉。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求同”比“立異”重要得多。雖然我們做學術研究不能不區分出“異”,但是區分“異”的目標結果是為了求其“同”。
我歷來認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的研究,是通過“異”來追求那個“同”。錢鐘書的《管錐編》《談藝錄》中談到對各國文學與文化的比較,而比較的結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異心同”一類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出現。他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錢鐘書不刻意“立異”,而是追求“同”,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學者,都不以“立異”為尚,“立異”不是有學問的表現。
對現代化和現代性問題,現在很多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現代化的模式不應該是一個。從歷史上來看,以前的兩個模式,一個是歐洲的模式,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化的模式;第二個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對現代化影響最大的一個模式。但是,當東亞興起之后,特別是中國興盛之后,人們在探討有沒有第三種現代化的模式?中國的現代化過程,與歐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樣的嗎?我看,不一定。
盡管如此,在人類生命存在的基本價值層面,比如生存的渴望、愛的追求、趨利避害的心理、對災難的應對等,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類的共同之處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簡單以國家、民族作為分界的。照說作為文化符號的語言,是最能看出民族國家之間的差異的,但已故的美國研究中國思想文化的大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史華慈先生,曾親口對我說過,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重要。
我們在重建文化傳統的過程當中,一些傳統節日恢復了原來的位置,我對此是完全贊同的。像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國傳統節日,歷來為我國民眾所喜愛,放假、休閑、游樂,不僅是連接傳統、恢復記憶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歡。
但我們亦不要忘記,我們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員,人類文明當中一些共性的東西、共相的東西,我們不會也不可能例外。
(選自《人民日報》)
1.文章的題目是論點,還是論題?為什么?
2.文中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觀點?作者是從哪幾方面論述這一觀點的?
3.揣摩文章第二段中畫橫線的語句,說明作者論述語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