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歲不是夢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的第一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以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所講的“天年”就是指人類的自然壽命應該是超過百歲。
現代醫學對人類壽命的認識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動物和人的壽命與其生長期有關,凡生長期長的,壽命就長,并以生長期作為標準,推測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因為人類的生長期為20~25年,所以壽命應為100~175歲。第二種觀點認為動物與人的壽命與性成熟期有關,性成熟期長的,壽命就長,并以性成熟期為標準,壽命是性成熟期的8~10倍。人類的性成熟期為14~15歲,壽命應為110~150歲。第三種觀點是美國學者海爾弗利于1961提出來的,是以胚胎細胞傳代的次數來推算壽命,人類的細胞傳代次數為50~60次,壽命應為100~120歲。目前絕大多數老年醫學學者都認為人類的最長壽命應該是110~120歲。從整體來分析,人類自10~15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率也逐年上升,能活到百歲的老人是很少見的,而突破110~120歲壽命界限的老年人更是罕見。
所以說,無論是我國的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都認為人類的壽命期限應該是百歲以上。
健康長壽靠自己
《黃帝內經》認為那些“半百歲而衰”的人就是因為不懂得養生之道,生活無規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健康與長壽因素進行系統地分析后宣布:“每個人的健康與長壽,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因素,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環境的影響”。WHO的分析結果說明,影響人類健康與長壽的因素主要是個人因素造成的(60%),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都是影響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所以說,人們的壽命不能達到百歲主要是自己不注意養生保健造成的。北京是知識分子最為集中地區,然而一份跟蹤了近10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表明,這一人群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58~59歲降至調查時期的53~54歲,50歲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上升最快,中青年人猝死或過勞死時有發生。中關村是高科技人才密集的地方,但其中近八成的人卻因為忙于工作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自己的健康,他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透支著健康和生命。同時,我們還看到像牛玉儒這樣的好干部卻因工作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
北京的調查還發現,以高血壓、糖尿病為代表的生活方式疾病呈逐年上升之勢,有1/3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這些疾病,而生活方式疾病的高危人群覆蓋面達95.5%。天津市腫瘤醫院專家在“2004年天津市腫瘤防治宣傳周”提出,約有五成的癌癥與飲食因素有關,調整飲食結構可減少三成癌癥的發生。最新的一項統計表明,在我國時刻關注健康,健康意識較強的人只占了17%,大多數人缺乏健康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說:“忽視健康,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我們的新聞媒體在宣傳先進人物的時候,往往是過分強調他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工作態度,從不宣傳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對人民大眾有一定的誤導作用。應該說,我們的社會更需要心身健康的好干部和科技精英,我們希望他(她)們長命百歲。
養生保健觀念上的誤區
但是,人們對養生保健的認識和理解也常常存在著不少的誤區,不但影響健康有時甚至可以造成人體危害。
1.認為養生保健是中老年人的事,與青少年沒有關系
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養生保健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小抓起,在這里套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話,叫做“養生保健要從娃娃抓起”。許多人會說,青少年正是生長發育的時期,生龍活虎的還需要什么養生保健。其實,中老年時期的健康與否與青少年時期的養生保健做得如何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我們以對中老年人危害最大、造成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心腦疾病為例。大家都知道引發中老年人的心腦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硬化的發展有著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并不是中老年才出現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的動脈上已經出現“脂質條紋”,這種條紋的出現標志著動脈硬化剛剛開始形成,至青年時期已有少量脂質斑塊出現在動脈壁上,并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增長,發展至影響心腦血管的血液供應時便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自兒童時期即開始注意養生保健措施的預防,就會明顯推遲動脈硬化的過程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2.希望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就能夠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與人的個體情況和外界環境均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人體的健康長壽與遺傳、社會環境、氣候環境、醫療條件和個人的生活方式均有關,所以不是一兩種養生保健方法就能保證自己健康長壽的。就個人因素而言,最少要通過五種養生保健的方法才能做到:一是要心態平和,處世樂觀;二是要起居有常,生活規律;三是要飲食有節,合理營養;四是要適量運動、持之以恒;五是要根據體質,適度滋補。前四種適合于所有的人,最后一種僅適合體質虛弱的人。只有進行綜合性地養生保健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由于人們希望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能夠起到全面的養生保健作用的心理,所以當宣傳某種方法能防病治病時,往往從者甚眾,卻收效甚微,有時甚至會對機體造成危害。如數十年前曾風靡全國的“注射雞血療法”,到前幾年出現的“甩手療法”均屬此類。還有人認為經常服用某些高級保健品就能起著養生保健作用,這些認為都是錯誤的。
3.被廣告宣傳所誤導
目前,由于我國政府部門對廣告宣傳的監管不利,各種媒體上的保健品廣告鋪天蓋地,有些保健品任意夸大效果,宣傳嚴重失實。盡管人們已經越來越理智地對待廣告宣傳,但是還是有一些人對認識不清,甚至錯誤地認為越昂貴的保健品的效果就越好。還有的人認為,吃保健品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于是,廣告上說補鈣好就買鈣片,說補鋅好就買鋅片,說腎虛就補腎,說血虛就養血,保健品吃了不少,花了不少錢,但有時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吃出了一些副作用。
其實,保健品是不能亂吃的。在人體基本正常的情況下,根本不用服用保健品,只需要做好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的養生保健就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只有在人體虛弱的情況下,才能根據自己體質的具體情況合理地進行滋補。有位養生保健專家就對健康人服用補益藥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他說:“本來自己的生物鐘走得很準,為什么非要將它撥得快一些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但真正做到健康長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養生保健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那些自身健康意識比較強的人才能夠長期堅持。WHO的總干事曾說過:只要采取預防措施,能減少一半的死亡。許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無知。可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注意自我養生保健的人才能夠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