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培訓模式有集中式面授培訓和E-Learning培訓,但是這兩種培訓模式各有優缺點。混合學習模式將其有機的整合,彌補了面對面中成本過高和E-Learning中學習效果不好的缺陷。該文以具體案例介紹了混合學習模式應用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培訓方案的設計。
【關鍵詞】混合學習;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中圖分類號】 G40-057 【文獻標識碼】 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027—05
一 混合學習的內涵
1 混合學習概述
混合學習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定義,李克東[1]教授認為“混合學習是人們對網絡學習進行反思后,出現在教育領域、尤其是教育技術領域較為流行的一個術語,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對面(Face-to-Face)教學和在線(Online)學習兩種學習模式的整合,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種教學方式。”何克抗[2]教授指出“所謂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將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簡單而言,混合學習可以看作面對面的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混合學習的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體和信息傳遞方式進行學習,以實現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學習效果。[3]
2 混合學習的設計模型
Josh Bersin 認為混合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個基本環節:(1)識別與定義學習需求。學習者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因此在混合學習中需要對學習需求進行識別與定義。(2)根據學習者的特征,制定學習計劃和測量策略。學習者的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學習風格、原有知識及技能結構、智力水平等,混合學習需要根據學習者的特征,制定具有適應性的學習計劃以及確定的測量策略。(3)根據實施混合學習的設施(環境),確定開發或選擇學習內容。混合學習基本形式是面對面與在線學習的混合,基本設施通常指實現在線學習的設施,由開展混合學習的單位建設,還應考慮帶寬、電腦的配置,學習管理系統的限制,時間的約束等。(4)執行計劃,跟蹤過程并對結果進行測量。該過程是混合學習的最后階段,主要是執行學習計劃,跟蹤學習過程,并對學習結果進行測量,以確定是否達到預期目的。[4]
RIT混合學習設計模型是由Rochester理工學院(RIT)所提出的一種混合式學習設計模型,在該模型中,認為混合學習是將面授學習和網絡學習活動相結合,以紙質教材和在線課程兩種資源支持學習活動。[5]
二 混合式培訓的設計原則
1 以培訓目標為導向
在混合式培訓的設計中,也要以培訓目標為導向,以保證培訓在目標方向前進。培訓的目標來自于培訓的需求。
2 將培訓內容與學習者經驗、水平相結合
調查了解學員當前具備的信息技術能力、教育技術能力、教學經驗等,將教學內容與學員的實際需要和興趣相結合,才能確實滿足學員的培訓需求。
3 提供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資源和工具
在混合式培訓中,相當多的時間是學員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因此,提供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資源和工具,以保證混合式學習有效實施。
三 培訓設計
1 定制培訓內容
根據培訓目標,培訓學員當前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選擇和制定培訓的具體內容。培訓內容的設置是保證培訓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整個培訓活動的重要支撐。
2 定制培訓環境
在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的共同作用下,需要為培訓創建培訓環境,該培訓環境應該包括所需的物質環境以及人力資源,諸如多媒體教室、網絡學習平臺,在線輔導教師等等。
3 開發培訓資源
根據培訓需求和培訓內容定制相應的培訓資源。培訓資源的設計、組織與開發對培訓活動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得到相應的培訓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定制培訓策略
培訓策略的定制是實施培訓的關鍵。在混合式培訓中,為培訓活動選擇適合的培訓策略包括面對面教學和網絡教學兩個部分,主要用到的策略有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和協作學習教學策略等。
四 廣東藥學院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混合式培訓實施方案設計
1 分析學習需求,確定培訓目標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份,回收22份,有效問卷22份,回收率達73%,問卷有效率為100%。教師們普遍反映信息技術在教學和備課中具有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節省備課時間并提高效率的作用,如下圖所示。
關于授課使用方式或者運用多媒體時,多媒體課件,尤其是PPT的使用率是最高,其他媒體或者方式如專題學習網站,網絡課程、網絡課件應用的情況很少,如下圖所示。
我院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還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會用到信息技術,但是教學方式比較匱乏,主要是利用多媒體平臺展示課件,創設情境,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處于初級水平。
在培訓方式方面,60%的教師選擇采用面授和網絡培訓的方式,40%的教師選擇面授培訓,沒有教師愿意采用全部的網絡培訓進行學習,如下圖所示。
學校共有四個校區,地理分布分散,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完全采用單一集中面對面培訓很難滿足相當一部分教師接受培訓的需求和接受培訓教師后續學習和獲得支持的需求,進而影響培訓的效率。
通過對教師的實際培訓需求的調查和分析,我們確定如下培訓目標:采用混合式培訓,通過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技能的實際訓練和優秀教學案例的示范研討,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增強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 培訓內容和學習形式
通過對以往教師培訓的分析,認為培訓內容要和教師的工作需要緊密聯系,以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學習動機。在內容的設置中要根據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差別和內容的難易程度,分為不同的學習單元模塊,讓教師根據自我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學習。通過對教師參加教育技術培訓所期望的培訓內容的調查得知,教師們希望在參加的教育技術培訓中,得到以下內容的學習:音頻、視頻的編輯,網頁的設計與制作,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網絡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網絡教學資源的搜索與利用,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如下圖所示。
將內容分為初、中、高級,教師可以根據已有的教育技術水平靈活的選擇不同的內容學習。在每個單元中,結合具體案例學習,將教育技術理論融入到信息技術技能的學習中。例如下表中數據:
學習在Excel中將上表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出如下更為直觀的圖,如圖6:
用戴爾的金字塔理論對其解釋:在各種媒體中,語言文字最抽象而圖表是相對其更直觀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以上例子使學習者即學習信息技術技能(如何在Excel中將數據轉化為更直觀的圖表)又學習了教育技術理論。
3 實施混合式培訓的環境和資源
(1) 培訓環境
本培訓需要進行集中培訓的多媒體教學課室,需要進行網絡學習的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教學支撐平臺。全校建有多媒體教室78間,所有教室都配置有高清晰度的投影機和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中心擁有多媒體機房,而且學校于2007年7月正式購買了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為網絡化的培訓提供了實施平臺。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是一個提供虛擬學習環境,補充課堂教學和提供遠程教學平臺。該平臺擁有一套強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師可以有效的建立和管理課程,制作課程內容,生成作業和加強協作。平臺中的協作工具提供了實時同步的交流互動,支持文本聊天環境和完全的虛擬教室。教師可以選擇任一環境安排協作學習。除了文本聊天,虛擬教室提供協作白板、問題和解答集錦以及退出教室功能。學習者可以參與實時課程和討論。為了支持小組協作,教師可以使用小組工具建立不同的學生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文件交換區(與小組成員共享文件)、討論區和虛擬教室(與同學和教師一起進行實時討論或共同完成任務)以及給小組成員發送信息的小組郵件工具。學生可以同時屬于多個小組。教師能夠為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的作業和項目。平臺中的討論區支持多議題的異步討論。教師可以圍繞不同的主題設置多個論壇,并嵌入到合適課程中。學習者可以張貼討論項,并能夠修改、刪除、匿名留言和添加附件(包括視頻格式)。論壇內容可以根據議題、作者、日期或主題排列和瀏覽,并支持完全搜索。學校具備混合式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硬件環境,我們要充分利用的網絡環境和網絡學習平臺的條件,將面授培訓和網絡化培訓方式結合,擴大培訓收益面。
(2) 培訓資源
如果說硬件環境是基礎,學員和教師是核心,那么培訓資源就是確保混合式培訓成功實施的關鍵。學習資源是學習者進行學習的物質基礎。在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學校已經具備網絡學習的硬件條件,使用BB網絡教學平臺自帶軟件環境。因此,對學習支持服務的軟硬件環境不做考慮,主要考慮的培訓資源是在線課程。本校以BB平臺建立了在線培訓課程和網絡學習環境,如下圖所示:
五 結語
在培訓實施方案的設計中,我們以混合學習思想和混合學習設計模型為基礎,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網絡環境和學習平臺,建設學習資源,提供在線學習支持,保證網絡學習和面授學習質量。培訓活動是一個系統,培訓設計方案的實施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需要更深入細致的研究,而且培訓方案的設計是需要不斷修正和完善的。
參考文獻
[1][3] 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1-6.
[2] 田世生,傅鋼善.Blended Learning 初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4,(7):7-11.
[4] 彭慧,朱敬東.基于混合學習原理的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J].電化教育研究,2007,(2):91-96.
[5] 杜芳芳.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混合學習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