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面臨新抉擇。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在當今的定位之一應為培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管理人才,培養信息技術教師。實現此目標的關鍵是要打破常規,采取非常規措施打造學生與時代共舞的全面的信息技術建設和管理能力。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036—04
一 時代挑戰: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面臨新抉擇
我國的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創造了世界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史上的壯舉:20世紀80年代初重獲新生的電化教育本科專業,專業點數量由少到多,不斷發展,到2008年已有224所高等學校辦有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形成了全國年招收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愈萬人、在讀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數萬人的龐大規模,為我國教育現代化輸送了大批專業建設人才。然而,教育技術學的本科教育當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挑戰之一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勢,刷新了教育技術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對教育信息化專門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變革的新要求。
挑戰之二是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前幾年,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是人才市場的香餑餑,100%的就業率,有差不多半數的進高校工作,相當多的就業于電視臺等大眾媒體,或就業于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然而,近兩年來就業形勢發生了變化:高等學校新進人員一般要求有研究生學歷,許多高校因此緊閉了過去向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敞開的大門;電視臺等傳媒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在高校現在有相應專業進行培養,如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等;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技術崗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畢業生也絕非像過去一樣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在如此的形勢面前,必然要求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尋求新的突破。
就業壓力的挑戰,還來自于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的超常規發展,截止1998年底,全國辦有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只有31所高校,其中28所為師范大學[1],而從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間,新增教育技術學本科辦學點193個。[2] [3] [4] [5] [6]
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許多學校正只爭朝夕地醞釀對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進行根本的改革。
二 科學定位:培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教師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適應挑戰的策略應該是按時代要求重新審視專業定位。
21世紀教育技術的主旨是教育教育化,無疑教育技術學專業要培養適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專門人才。
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有師范和非師范之分,且多數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為師范專業,在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到高校就業的機會很少以及基礎教育向信息化、現代化邁進的情況下,作為師范性的本科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定位,應該是培養適應基礎教育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即培養能在中小學勝任教育信息化方面幾乎所有工作的專門人才。
信息化有信息網絡、信息應用、信息技術、信息人才、信息資源和信息化政策法規等6大要素,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盡管不包括6大要素的全部,但有網絡建設與管理、教育資源建設、多媒體教室建設和管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對教職員工進行教育信息化的觀念和應用培訓、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研究,等等。那么,四年的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能培養適應如此多工作需要的專門人才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教育信息化的許多工作是相通的,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是相近、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的。
三 繪制藍圖:打造與時代共舞的全面的信息化建設能力
有了明確的定位,有了明確的方向,必須有相應的合適教學計劃相支撐。合適的專業教學計劃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藍圖。
每個學校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計劃,但培養目標定位于要培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和信息技術教師后,原有的計劃就不合適了,但一味推翻原有計劃也是不恰當的,正確的態度是合理繼承,大膽揚棄,可通過“增”、“減”、“改”、“創”課程的辦法,大刀闊斧地變革原有計劃。“增”是新增培養新的觀念、新的能力所需要的課程。“減”是去除過時無用的課程。“改”是根據需要對一些原有課程進行改造。“創”是創設一些過去任何學校都沒有的新課程。“創”與“增”共同之處是所新開課程是本專業過去都沒有的,區別在于其它專業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如果其他專業也沒有,則為創,如果其他專業有類似的課程,則為增,“增”課程容易,“創”課程較難。
在確定課程的“增”、“減”、“改”、“創”前,首先要明確計劃制定的指導思想,以及培養學生的特色,比如徐州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確定的人才培養特色是厚基礎、強能力、時代性、個性化[3]。“厚基礎”是對原來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培養普遍之說“寬基礎”的修正。從對三屆不同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的調查來看,過去為強化“寬基礎”,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了大量的課程,但每門課程的課時很少,結果教學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度,學生只學到了皮毛知識,將專業課降到了公共選修課的水準上。將“寬基礎”改為“厚基礎”,意味著要夯實基礎,所有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都是不開則已,一旦開就要開出深度,讓學生掌握得很好,以使學生學過相應課程后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強能力”是要使學生具有解決教育信息化實際問題的多樣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多面手,既有理論又有很強的實踐能力的“行家理手”。要使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后,能建網、管網,能進行教育資源建設,能勝任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如此眾多的方面不僅要會干,而且能干好,即不像過去那樣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而更為重要的要在理論層面上、藝術層面上發展。“時代性”是確保教學計劃的先進性,使之是真正能培養適應時代需要人才的好計劃,要求人們站在時代高度進行計劃制定,要有全球化的視野。“個性化”要使培養的學生是個性鮮明的。在計劃中要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厚基礎、強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具體做法可為:將課程適當前移,減少第七學期的課程,第八學期只用于專業實習、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將第七學期、第八學期的大多數時間留給學生用于自我訓練、打造該有的能力和特色。此外,要在專業選修課中留出一些學分讓學生跨專業選修,以及允許學生以各種成果抵沖部分選修課學分。
為確保特色的體現,教學計劃制定有必要體現全員性、系統性、最優化、開創性的要求。“全員性”是讓教師參與討論,走群眾路線,集中所有人的智慧,防止閉門造車,并力求在校外借智。“系統性”是對教學的所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環環緊扣、一著不讓。“最優化”是立足于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進行計劃制定,追求計劃的完善與極致。“開創性”是要有創新的膽量、意識和行動,敢為天下先,不墨守成規,不畏首畏尾。
基于以上思考和設計,可在本科教育技術學原有計劃基礎之上進行如下“增”、“減”、“改”、“創”。
“增”——主要增加與建網、管網、網絡資源建設、網絡數據庫應用方面的課程,增加動畫制作和研究的課程,增加與創意表達相關的課程。
“減”——主要減少數字電路、模擬電路、電視原理、美術基礎、音樂基礎、計算機輔助教育、媒體理論與實踐等課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背景下,計算機輔助教育一說已與時代不合拍,相應課程應減去。媒體理論與實踐內容可肢解而分散到其他課程,其媒體理論的內容應全部納入教育技術學導論課,以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以及將單薄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變得豐滿,媒體實踐的內容分散到各門媒體技術和藝術的課程中,此外將有關媒體系統的部分單獨開辟一門名為教育技術媒體系統的課程。原有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已過時媒體的內容應該取消。數字電路、模擬電路、電視原理等課程是過去將教育技術學生作為維修人員培養以及教育技術教師多數為物理背景而為,在過去開這些課本身是失之偏頗,而現在就更沒有必要。美術、音樂方面的內容分別整合到攝影技術與藝術和音頻方面的課程中,其目的是減少教學內容的不必要重復。
“改”——改造多門課程。即使保留原有名稱的課程,也應賦予新的內涵,甚至于要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造。比如,可將攝影基礎分為攝影技術與藝術(或數字影像技術與藝術)和攝影創意兩門課程,并且將教學內容全部建立在數字化平臺上。
“創”——創設電子技術基礎和教育技術媒體系統等課程。教育技術學原來開設數字電路、模擬電路等課程,對于現在教育技術學文、理科兼收的文科學生來說,學這些課程難度大,而且按新的目標定位,開設這些課程意義不大。但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必須了解電工、電子方面的一些基礎性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技術,否則也難以勝任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工作,因此有必要按照教育技術工作的需要,專門打造一門名為電子技術基礎的新課程。進行現代化的教育,會用到多種媒體系統,建設、管理媒體系統應是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基本任務,在過去的教學計劃中,單個的媒體介紹多,而媒體系統涉獵少,現在很有必要開設一門名為教育技術媒體系統的課程對此進行研究。在該課程中,探討的媒體系統包括多媒體教室,微格教室,語言實驗室,星網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學校廣播系統,計算機房等。
徐州師范大學按照以上思路進行的改革試驗,受到教育技術學專業師生的普遍好評。
四 精心實施:新時代強化新舉措
1 破常規精編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依據和指導性文件。國家對中小學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制定十分慎重,比如,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基礎教育的新的課程改革,每門課程的新課程標準都組織專家較長時間的調研、討論制定,然而在高等學校,課程幾乎都無統一的大綱,教學大綱的制訂多數是由各高校教師組織教師進行,而具體高校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制訂,往往就是由相應課程的一位任課教師獨立完成。
僅由任課教師一人獨立進行大綱的制訂,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如此的大綱制訂形式,使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合理性很難得到保障,尤其是各門課程各吹各的號,各定各的調,會導致教學內容重復、遺漏、邏輯關系混亂、深淺尺度不一。調查發現,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內容重復到了令學生無法忍受的程度。比如,一些學校在教育技術學本科的美術、攝影、電視原理、電視攝像、多媒體技術等多門課程中都講色彩,而且不是在后續課程中將前面課程講過的色彩知識直接加以引用。有的學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上課出勤率非常低,遲到早退現象非常嚴重,課堂上看非本門課程用書、打盹的人的比例相當高,這類不正常現象出現的原因何在呢?深入了解發現,學生認為此課程與彼課程內容差不多,又沒有深度,而且過時的、無用的內容太多太多。此現象深層次原因是教學大綱制訂隨意性太大惹的禍。
要使好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計劃真正發揮作用,慎重對待各門課程教學大綱的制訂十分必要。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視外,還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教學大綱制訂領導小組。該小組由教學經驗豐富、事業心強、責任心強、組織能力強、辦事踏實、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對專業發展有一定研究的教師4、5人組成,主要負責大綱制訂的小組建立、分工和審定。制訂領導小組要對分工起草的大綱進行仔細分析研究,處理好相關課程的關系,避免內容的重復。
二是根據課程的相關性,成立理論、硬技術、信息技術基礎、多媒體網絡、藝術等幾個大綱制訂小組,每個小組明確一位組長。每門課程的大綱在大綱制訂小組成員對相關重要問題討論清楚、統一認識之后,再明確專人執筆起草。
三是明確要求大綱執筆起草人廣泛研究全國同類課程大綱,研究課程改革趨勢,負責任地精心起草,反復修改,充分反映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達到科學、先進、規范的要求。
四是明確專人作為本專業所有課程大綱的統調人。
五是請校外專家對全部大綱進行評判。
2 拓思路巧解師資難題
毫無疑問,重新定位后的教學計劃中的部分課程,是本專業現有教師中無人能任教的,但又不能因此將計劃大打折扣而回到因人設課的老路上去。在這方面要想方設法保證計劃不折不扣地實施。探索實踐表明,此問題的解決可從四方面著手:
一是“抬課”。當一個教師無法勝任一門課的全程教學任務時,可將課程內容化整為零,讓幾個教師共上一門課,讓每個教師講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這特別適用于創新課程。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在抬課的同時,參與抬課的教師要互相聽課,以在不長的時間內由抬課轉變為獨立承擔課程。
二是借師。通過外請教師講授本專業無法開設的課程。在外請教師上課的同時安排教師全程聽課、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達到獨立承擔講授課程的要求。
三是壓任務。對無人開設而按計劃暫時尚未開設的課程,明確專人利用脫產進修和自學的方式加緊學習和備課。
四是專門培訓。建議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相應的課程研討班,依托有關高校,利用假期對教師進行培訓。
3 高立位培養全面能力
大學本科生是普通勞動者,這是教育部對大學本科生的新定位。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到了中小學將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者,其能否具有高超的能力將是他們能否迅速找到就業崗位,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教育技術學本科生的能力培養應是全方位的,但要以自學能力、建設能力、藝術創造能力、教學能力、協作能力、公關能力等為主。
教育信息化是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在今后發展中,仍然是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新應用層出不窮,這就要求培養本科生對新事物的敏銳性,對新知識、新技術的自學能力,對新模式、新應用的探索能力。要盡可能將教育技術學本科生打造為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的人。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很強自學能力的人,如果說剛跨出大學校門時還能適應工作的話,但絕不能適應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建設能力的關鍵是設計架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既要求培養學生的宏觀視野,使之有廣博的知識體系,又要培養其強實踐能力,既要有理論的研究,又要有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調研,要解決好辦學之門開與關的關系。
教育信息化正在經歷著從無到有的發展,而一旦初步實現后就會經歷從有到好的發展。在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的發展階段,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技術,而在教育信息化從有到好的發展階段,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藝術。信息化正處于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好發展的前夜,作為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必須有前瞻性,必須培養學生關注藝術的意識,培養學生在全數字化平臺上的藝術創造力,這是面向未來的需要。
教學能力是所有有志于成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必須具有的能力。在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進行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滿意度調查時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十分滿意的,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時代性的課程采用的是過時的方法。這就對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使學生具備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知識“一杯水”基礎上的“一桶水”外,還要讓學生具有高超的教學方法,而信息技術學習方法急待研究、完善。
從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任務的人,既要與冷冰冰的技術、設備打交道,又要與活生生的人打交道,能否與教師一起融洽地進行整合實踐,能否開拓新的信息化應用,能否合作開發教育資源,能否說服并影響領導,公關能力、協作共事能力至關重要。
培養具有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工作者,既要有培養全面能力的設計和架構,又要周密部署,將能力培養落實到實處,真正將設想轉化為現實。許多高校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種種舉措值得借鑒,比如,將許多課程安排在多媒體機房講授,使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很好地結合;向學生全天候免費開放實驗室,讓學生隨時可實踐學習;舉辦各種作品和設計競賽,調動學生創作、實踐的積極性;對于大多數學生將單純的畢業論文改為在畢業設計基礎上的畢業論文等等。
參考文獻
[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關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的高等學校本專科專業結果的通知[DB/OL].
[4] 2006年教育部審批設置的本科專業名單[DB/OL].
[5] 教育部關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DB/OL].
[6] 陳琳.中國教育技術本科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技術,2007,(6):21-24.
[7] 徐州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07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