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對國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近年來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主干課程的缺設情況并進行了原因探究,最后對本專業主干課程的修訂、開設和發展給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字】教育技術學專業;主干課程;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040—03
教育技術學專業作為一門由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學習理論、系統科學、現代技術等相關理論和技術相互滲透和融合下形成的交叉學科[1],它以先進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發展中的各種支撐技術為依托,受兩者發展影響,其學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一直在進行之中。自從1983年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學)專業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本科專業,作為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核心主干課程的設置自然受到各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2002 年和2004 年兩次修訂了教育技術學的核心主干課程。2004年,確定的教育技術學的八門專業主干課程是《教育技術導論》、《教學系統設計》、《媒體理論與實踐》、《學與教的理論》、《遠程教育基礎》、《教育技術研究方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教育技術項目實踐》。
那么,近年來在全國開設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中,這八門主干課程的開設情況怎樣?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差異?其發展態勢如何?為此,我們專門做了數據收集和調查分析,希望能對教育技術學這一蓬勃發展的學科的本科課程設置起到一些借鑒作用。
一 樣本數據收集情況
我們通過中國教育在線網站(http://gkcx.eol.cn)高考填報志愿參考系統,發現共有202所高等院校開設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根據全國7個地區學校分布密度的不同,我們選取其中的32所作為數據樣本采集,力求做到各種類型院校兼顧。其中師范院校18所(56.3%),綜合類大學11所(34.5%),工科院校有2所(6%),體育專業類院校1所(3%),如表1所示:
截至到2008年4月,我們采取各種方式方法,如登錄院校網站,打電話調查等,采集到這32所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的培養方案(均是04年以后修訂的),本文以此為依據進行現狀分析研究。
二 目前主干課程開設情況
在數據計算時,只要課程名稱或內容與教委會的八大主干課程相一致,我們就認為該校開設了此課程。將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后發現,院校中將八大專業主干課程都開設的只有3所,不到所有學校的一成。其余90%的學校都將八大專業主干課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縮減。其中,縮減一門課程的學校比率最大,占到了所有學校的1/4;縮減2-4門課程的學校比率一樣,均是21.88%,比縮減一門的比率略小,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八大主干課程在全國各個院校的開設情況比較混亂,很多院校并沒有開設其中的大部分課程(缺設課程門數>=3門的院校占到了44%),這說明這八大主干課程在現實中采用的學校并不是很多。
我們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后,發現《教育技術學》、《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遠程教育學》這幾門課程在各個院校中基本上都開設了,但是其余的幾門課程卻沒有得到一致認同,出現了大范圍的缺設情況。
缺設的課程集中于4門課程上,其中缺設比重最大的是《教育技術項目實踐》,占了31%;其次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學與教的理論》,分別是24%和22.5%;另外有20%的課程缺設的是《媒體理論與實踐》,如圖2所示。
三 缺設原因分析
1 學科交叉性強,課程設置難以得到認同。教育技術學專業主干課程大面積的缺失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院校對于該專業的基礎和核心并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認同,即使這種專業主干課程的認定是由比較權威的教育技術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進行的。教育技術學屬于二級學科,并且可以授予教育學或者理學學位,這就決定了該專業課程設置的一些特殊性,不像一級學科或者基礎學科,他們的專業邏輯體系基本上得到共識并確立下來,經過了歷史的檢驗,在核心課程設置上沒有太大的爭議和變動。而教育技術學卻是作為一門起步晚、發展快且正在發展中的二級交叉學科,其很多理論體系和內容都在處于實踐的不斷檢驗之中,因此某些課程并沒有得到強烈的認同,所以有的院校沒有將這些課程納入到教學計劃之中。
2 專業課程更新速度快,院校來不及一次消化修訂。與02年制定的八大專業主干課程相比(《教育技術學》、《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遠程教育學》、《教育信息處理》、《信息技術與教育》、《網絡教育應用》和《教學媒體的理論與實踐》),這次新的八大專業主干課程無論在名稱還是內容上,都有了新的變化。值得肯定的是,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建設隨著時代需求的發展在不斷謀求更新變化,但是院校和教師們需要時間來消化內容,他們還處于專業主干課程的修改銜接過程之中。因此某些學校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某些八大主干課程,如首都師范大學依然將《教育信息處理》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列入到教學計劃之中。
3 課程內容新,開設時間晚,專業教材、教師缺乏。如缺設最多的《教育技術項目實踐》這門課程,它是運用基于項目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具體的教育技術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教育技術技能,涉及到電視節目制作、局域網組建、網站制作、調查報告研究等內容。教材、教學大綱等等都在摸索探尋中,而且需要的實驗設備和管理人員也繁多復雜,有些地方學校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開設這門課程,所以將其舍棄。
4 課程理論內容多,不適應當前就業需求。目前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學生大部分進入到中小學擔任信息技術課教師或者電教管理人員,因此很迫切需要能直接指導他們進行信息技術課講授或教輔人員工作的課程。但如《學與教的理論》這類課程的理論性內容居多,實踐內容偏少。因此很多學校就紛紛開設了關于信息技術課方面的課程,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直接滲透到這些課程中講授,直接理論聯系實踐。如江蘇科技學院就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這門課程,而將某些純理論或偏理論的課程刪除了。
5 課程內容與其余課程相重復,已經在院校開設的其它專業課程中涉及[2]。以《媒體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程為例,它一般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介紹媒體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這方面的內容在《教育技術學》中已經涉及;而其余的章節內容(光學投影媒體、電聲媒體、電視媒體、計算機媒體等等)則往往單獨設置了一門課程,如玉林師范學院就開設了《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這些課程。因此,處于教學計劃的整體考慮,這些重復性的課程就舍棄了。
四 幾點建議
1 作為一門學科的專業核心課程,應讓學生掌握教育技術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它在整個學科體系中是處于頂端和根基的位置,因此它不應該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的變化。我們可以將沒有爭議的課程(如《教育技術學》、《教學系統設計》)確定為核心,其余的有爭議的或者是只是適合本國國情的課程(如《媒體理論與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應該納入到核心課程之中。
2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由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學習理論、系統科學、現代技術等相關理論和技術相互滲透和融合下形成的應用型教育學科。它應該具有一定的知識廣度,應該在各個層次上都有涉及,但是目前的主干課程還是理論性課程居多,我們認為實踐性課程的比重應該增強。
3 主干課程應該具有唯一性。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它應該是教育技術學科領域不可替代的課程,是別的其余學科沒有涉及的課程;二是應該和教育技術學科內的其余課程沒有重疊重復[3]。所以經常與其余學科或課程內容重復的課程(如《學與教的理論》、《媒體理論與實踐》)是否納入到教育技術學學科的專業核心課程中值得商榷。
4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的學科,其課程設置引進國內之后,在結合國情進行積極規范修改的同時卻忽視了推廣施行,造成了有了標準但執行力度不夠的尷尬局面,也導致了專業主干課程開設情況的差異。因此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宣傳推廣力度,真正把專業主干課程的開設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12.
[2] 潘紅玉.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初步研究[D].湖南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3] 張有錄,陳進.關于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15-17.